鄭燮出身貧寒曾流浪街頭賣畫,飽嘗人間辛酸,寫下一首詩充滿哲理

2020-12-18 塵世曉書僮

一個人活著在這個人世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看到希望,要是連希望都沒有了,自然是活不下去。清朝詩人鄭燮(也就是鄭板橋),出身貧寒曾經還一度流浪街頭,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最終成為了文學大家和書畫家。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使得他飽嘗人間辛酸,作品也就更具有震撼力,往往用事實說話,也是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美得,所以哲理性也是很強。

人們對於鄭板橋比較熟悉的還是書畫,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竹子,後來成為了「揚州八怪」名氣最大的一位藝術家。其實除了書畫之外,他的詩歌也是一絕,以這首《山中雪後》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之所以說它有趣,那是由於這首詩不僅抒情,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讓人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這首詩著實是很普通,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只不過是一首很普通的詩,所描寫得也只不過是山中雪後初晴的天氣,但是詩人正是通過雪景,從中看到了希望,歌頌了生命的頑強,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最值得我們一讀;特別是當你處於困境,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時,讀一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會有所收穫;詩人正是告訴了世人,生命就應該風雪之中的梅花堅韌,不屈不饒,從來不會畏懼風雪和寒霜。

鄭板橋晚年居住在鄉野,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正是在這樣原環境下,他的作品更多了一份靈性,對於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可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句都有著深刻的哲理,這樣的作品最是令人感動,對於任何一個來說,那都是很適用,畢竟生活中的不幸,那是各有各的不幸,可是我們還是應該要堅強一些。

第一二句便是寫得很有趣,只不過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寫得很唯美,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清晨起來打開房門,便是看到了滿山白皚皚的積雪,昨天夜裡的雪下得很大,至於清晨整個世界都被白雪所覆蓋了,等到天氣放晴了之後,太陽照射在雪地上,還有著淡淡的寒光,看上去很刺眼,同時也非常的漂亮。

第三四句則是歌頌了梅花頑強的生命力,儘管雪下得很大,可是梅花依舊開出了豔麗的花朵,「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屋簷下的積雪還沒有化去,院子裡的梅花的花枝仍然被冰雪凍住,可是那花兒開得更加豔麗,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也只有梅花才能夠做到,這又是多麼地不尋常啊!這兩句也是通過對於事物細膩的描寫,從而肯定了梅花高尚的品格,還有頑強的生命力。無論天氣多麼寒冷,可是梅花開出來的花依舊豔麗。

鄭板橋的詩清新脫俗,表現手法高超,在這麼一首小詩中,不僅寫得很唯美,同時還有著深刻的哲理,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具有感染力。我們只要能夠從中感悟一二,也是能夠從中學會很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明明是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可是那份哲理,卻是讓人感動,也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這也正是與他的人生歷有關,畢竟生活中他也處處不如意,但是他依舊還是堅持自我。

相關焦點

  • 鄭板橋冷門的一首詠梅詩,最後7個字堪稱神來之筆
    今天我們就再來讀一首清代詩人鄭板橋的詠梅詩——《山中雪後》,結尾7個字你一定不會陌生,堪稱神來之筆。《山中雪後》清·鄭燮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所以很多人只知鄭板橋。他是康熙年間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年間進士。乃「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尤擅長畫竹。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
  • 寒門出身,這位詩人火爆清代文壇:世界本不公平,但你要堅持本心
    等到夜深的時候,大片的雪花,就會肆無忌憚地瀟灑,天地充滿了靈動,所有的汙穢,這一刻仿佛也全不存在了。不過遺憾的是,很難親身體驗山上的雪,一般只從照片中,看到山裡的雪,感覺雪景一下子從平面變成了立體的。不親身體驗,語言是形容不出這美景的,只能從他人的詩文中,更加真切體味到這種雪景,今天嬌嬌媽帶來的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看見山中之雪後,寫下的詩篇。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詩人鄭燮的一首詩。
  • 鄭板橋寫梅:雪積山川冰掛簷,梅花清孤不等閒,蘊含詩人多少辛酸
    鄭板橋這首詩,人們耳熟能詳,他不但是清代的一位好官吏,還是一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然而,他的一生卻是嘗盡辛酸、歷經磨難,下面這首寫雪中凍梅的詩託寄了詩人何種人生與情懷?圖片來自網絡《山中雪後》清代:鄭燮
  • 鄭板橋真正把詩歌融入進了生活,一首有趣的詠雪詩,美得令人心醉
    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民間的名氣很高,主要是由於他的作品貼近生活,這一點也是至關重要,可能很多的文人非常有才華,但是他們不會為底層說話,可是鄭板橋不一樣,由於他自己就出身於草根,從小家境貧寒,一度流浪街頭靠賣字畫為生,有的時候甚至乞討度日,嘗盡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的詩歌大多抒發了身世感慨
  •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千古以來最有名的詩,會讓你愛上冬天!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被貶之後所作,以脫俗的筆調勾勒了一幅雪夜圖。詩人運用極其精妙的字詞,對空間及物象的刻畫獨具匠心,有雪色有犬聲,飽含清寂、清冷、空曠之感;四句詩一氣呵成,讀來朗朗上口。雖然是寫景,但是卻言外有深意,是作者被貶後內心之「寒」的真實寫照,予人啟迪。
  • 經歷三朝鄭燮為官清正,寫絕六分半書,自創「板橋體」
    鄭板橋像鄭燮(xiè 音同「謝」)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在蘇州。鄭燮乃「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出身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範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東巡至泰山,他為書畫史。十八年因請賑得罪大吏而罷官,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
  • 白居易充滿哲理的一首詩,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民間關於他寫詩的故事有很多,據說他每次只要一寫好了一首詩,便是要拿去讀給那些不識字的老嫗聽,如果她們聽不懂,那麼便要改到她們聽懂為止。儘管白居易的詩作寫得很直白,但是他的詩作同樣充滿了哲理,意境全出。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白居易的喜愛,有增無減的原因之一。
  • 清代詩壇最孤獨的一枝梅花,傲立在鄭板橋的詩中,驚豔了無數時光
    歷史上,有無數的文人墨客不吝筆墨,為它寫下了各種讚美之詞。例如:宋代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蘇軾的「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等等。在文人眼中,梅花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通植物,而是某種精神品質的象徵。它不懼風雪,凌寒開放,為寒冷的冬日帶來絲絲溫暖的希望。可是,梅花開放於眾芳凋零之時,它內心的孤獨又有誰知道呢?
  • 讀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鄭燮(1693一1766),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曾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晚年僑寓揚州,賣畫度日。著有《鄭板橋集》。鄭縷兼工詩、書、畫,素有「三絕」之目。其詩內容上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個人情感,藝術上無所依傍,不拘一格,獨自名家。特別是許多題畫詩,往往扣題立論,或借題發揮,富有濃厚深刻的哲理趣味,耐人咀嚼,令人深思。這裡,我們就選析他的一首題畫之作《竹石》。《竹石》是詩題,也是畫題。就是說,這首詩是題在一幅竹石圖上的。這幅圖我們今天無從看到,顧名思義,大概畫著幾竿竹子和幾塊石頭。
  • 他一生落魄潦倒,寫下一首詩抱怨心中不平,卻成千古名作!
    對於出身寒門的唐代文人來說,要想擺脫落魄潦倒的人生,只有參加科舉考試,求得功名。但唐代科舉考試,必須要考生本人具有一定的名氣,或者有名人舉薦,才能求得功名。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考生既無名人推薦,也沒有名氣,那麼他即便有真才實學,才只會屢試不中。
  • 《登鸛雀樓》是千古名篇,有位小詩人不服,也寫下了一首同樣的詩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那是唐詩裡的千古名篇,並且流傳程度也是極為廣泛,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不僅收錄在了在了各種著名的詩集裡,另外也是我們啟蒙時期接觸到最早的一首詩,通篇寫得極為抒情,同時還充滿了一種深刻的哲理,讀來更是朗朗上口,為此這首詩也是入選了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以至於後世無人能夠超越
  • 蘇軾半夜喝醉了酒,一個人跑到江邊靜坐,還寫下一首充滿哲理的詞
    黃州可以說是蘇軾悲痛的開始,在這裡他生活了好幾年,不過儘管生活中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舊從容地面對生活,還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優美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不過在這眾多的作品中,我個人還是更偏愛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生動有趣,同時又充滿了哲理。
  • 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為何只畫「蘭竹石」?
    上篇小覓分享了于謙的《石灰吟》,詩中那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確是于謙的人生的真實寫照。同樣是詠物詩,鄭板橋的《竹石》也同樣展示了詩人的不屈精神及頑強品格。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立根:紮根,生根。原:本來,原本,原來。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 蘇軾最富哲理的一首詩,廬山亦因此詩更顯綿延
    來源:今日頭條:畫酒家(原今人還對落花風)廬山,又稱匡山或匡廬,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氣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住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雄奇秀拔的廬山,「蒼潤高逸,秀出南山」,歷來被文人雅士們視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千百年來,到廬山來游離的文人墨客總是絡繹不絕。廬山的美,啟發了不少文人,從而屢屢留下千古佳作。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也在此地留下了一首極富哲理的詩《題西林壁》。
  • 李白歸隱山林時寫了一首詩,道盡內心的矛盾,道盡人生哲理
    詩仙李白曾歸隱過山林,在山水之間思考人生,觀賞天地,感悟人生,他曾在歸隱時寫了一首詩,帶著些許疑惑和矛盾,思考自己的內心,思考人生哲理。這是怎樣的一首詩,令李白在山中歸隱時內心充滿矛盾,一起來品讀這首詩,一起走進李白的心裡。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
  • 唐代詩壇真正的江湖好漢,寫下一首豪情萬丈的詩,詩裡藏刀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一位這樣的「奇葩」詩人,別人都是滿是書生氣,他是滿身江湖好漢的草莽氣息,寫下一首詩可謂是詩裡藏刀。偶書-(唐-劉叉)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這首詩的譯文如下:每天太陽從扶桑木上升起一丈高,人世間就開始發生萬萬千千或大或小的事情。「野夫」看見不平的事情內心充滿了憤怒,心中那把和不平事抗爭了很久的刀都漸漸磨損。而劉叉作這首詩的時候,正值內裡宦官當道、藩王各自佔據一塊土地,外邊又是外地侵略騷擾之際,天下比較亂,所以不平事也很多。
  • 李白充滿哲理的一首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也使得他的詩歌豐富多樣,並且是充滿了對於人生的哲理。小編要為大家推薦一首他最具哲理性的作品,那便是他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首作品中,李白充分地表達出了自己的一種人生觀,非常的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 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詠物詩,可是寫得很唯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
    這也正是唐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閱讀唐詩,我們不能僅僅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有時還要深入地去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還有時代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讀懂一首詩。唐詩代表了文學的一個高峰,在這一千多年來,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力,無論是對於後世的文學,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那都是能夠看到唐詩的身影。
  • 三毛流浪在成都的街頭,眼神充滿絕望,4個月後在醫院結束了生命
    輟學後,先後跟著顧福生、韓湘寧、彭萬墀三位畫家學畫,一生都在追求流浪和自由。1967年,因為痴迷畢卡索,獨自一人前往西班牙,認識了荷西。荷西被三毛優雅的氣質所吸引,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只是當時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始終有一座無法逾越的橋梁,荷西要去當六年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