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在這段揪心的日子裡,口罩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硬通貨,淘寶兩天賣出 8000 萬隻口罩,許多廠家都宣布提前復工,但口罩仍然供不應求,尤其是最受大家青睞的 3M 牌 KN95/N95 口罩,往往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疫情面前,許多人的奉獻精神凸顯了出來,與此同時,3M 這家口罩製造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1 月 22 日,3M 中國 CEO 宣布,工廠正在開足馬力,7×24 小時全產能運轉,以保證口罩供應。3M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當我們全力與病毒對抗時,為什麼大家都選擇信任它的產品?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人們把這次疫情和 2003 年的 SARS 相提並論時,很少有人注意到,3M 口罩在中國第一次大放異彩,也是在 SARS 期間。當時普遍流行的還是紗布、棉布口罩,對病毒幾乎沒有隔離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倡導使用 N95 口罩,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3M 也就進入了普通人的視野。2013 年,中國北方飽受霧霾困擾,3M 口罩再次因為出色的過濾性能,成功「破圈」,從工業、醫護用品變身日常用品。
也就是在這種時候,口罩,這一平時被許多人視為「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才顯現出它的技術內涵。就拿這次成為防疫爆品的 N95 口罩來說,本質是「用聚丙烯無紡布 SMMMS 製作成的能過濾 95% 微細顆粒的 5 層口罩」,其中最影響過濾效果的,首先是材料,其次是模板。如果材料不符合要求,層數再多也無法過濾細小的病毒,如果口罩不能緊密貼合人臉,那麼戴上口罩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3M 口罩能得到眾多專業人士的認可,也和它在這兩方面紮實的技術有關。
早在 1967 年,3M 就開始生產口罩了。當時,3M 研發出了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正想方設法地基於這種技術開發產品,一名普通員工從女性的一次性內衣中得到了靈感,提出可以開發一種蒙在口鼻上的東西,保護採礦、冶煉等惡劣作業環境中的工人,3M 口罩應運而生。
雖然在當時看來,3M 口罩的誕生不過是 3M 公司源源不斷商業化的發明中不起眼的一個,但也正是這一個小發明,不僅體現出了 3M 公司的管理風格,也揭示了 3M 公司基業長青的秘密。
見過 3M 口罩的人,想必都對它「樸實無華」的外觀有所了解:一般是白色外觀,口罩上用黑色字體印上明顯的警示語和標識,如果是 N95 這種講究高貼合度的型號,佩戴之後保準會留下幾道深深的勒痕,和美觀、時尚半點不沾邊。幾十年來,3M 口罩使用的材料與時俱進,外觀卻一如既往。顯然,3M公司在設計這類產品的時候,也根本沒有考慮過美觀的問題,它的主要客戶是工廠,核心要求是專業。3M 公司很了解,當工人熱火朝天幹活的時候,是沒空對著鏡頭凹造型的。
3M 公司對工業環境的熟悉,源於其早期創業經歷。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口罩領域首屈一指的 3M ,最開始不是什麼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失敗的挖礦公司。
1902 年,5 個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年輕人湊在一起,準備開一家採礦公司,開採當地豐富的剛玉礦石,生產工業常用品砂輪,公司名字都取好了,就叫明尼蘇達礦業和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簡稱 3M 。然而,即便正踩在風口上,這 5 個年輕人也沒能飛起來。花了 2 年的時間,他們根本沒有挖到剛玉,只挖到一些鈣長石,質地較軟,什麼也做不了。
就在 3M 瀕臨破產時,一位大膽的商人給了他們一筆投資,並提議讓他們換個地方,直接買原料生產砂紙。年輕的創業者們從善如流,拿著這筆投資,他們搬到一個新地方,還蓋了兩層樓的砂紙廠房,尷尬的是,因為經驗不足,廠房還沒蓋好就塌了。這段經歷被 3M 公司稱作是「卑微的開始」,也讓他們對技術和質量問題尤其看重。
幸好,搞定廠房之後,3M 公司就摸到了創業的竅門。通過生產砂紙,3M 公司積攢了第一桶金,但他們並不滿足。那個年代,美國最火熱的產業是汽車製造業,3M 公司早早成立了一家實驗室,經常派遣研究員去汽車廠實驗新品,順便收集廠商的需求。光是砂紙,3M 公司就為汽車廠商做了好多種,其中一種防水砂紙,可以在水中使用,極大減少了空氣粉塵對汽車飾面的摩擦,令 3M 公司在業內一炮而紅。
除了改進產品,在蹲守汽車廠的過程中,3M 的研究員們還時刻留意著廠商根本沒注意到的問題。例如一位研究員發現,汽車上漆時很難覆蓋零件,回公司報備之後,他便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問題裡,最終發明了膠帶。按照 3M 公司一貫的思路,膠帶技術也沒有因為一款產品的成功而停滯,很快,3M 公司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透明膠帶、啞光膠帶、醫用防過敏膠帶,甚至是第一款便利貼。與膠相關的產品線,迄今仍是 3M 公司的利潤支柱之一。
許多人都認為資本家是在工人身上榨取每一分剩餘價值,但 3M 公司卻另闢蹊徑,在每一項技術上榨取「剩餘價值」,力求在已掌握的技術上開發儘可能多的產品。為此,3M 公司每年至少投入 7% 的收入在研發部門。這是一門「笨功夫」,卻影響深遠,在 to B 端的工業產品領域,因為 3M 公司越來越快的創新腳步,其影響力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大。
3M 口罩和膠帶的發明,不過是 118 年來 3M 公司成功商業化的 6.7 萬多個發明中的 2 個,有心人也許發現了,這 2 個發明都是 3M 的員工偶然間的發現,卻得到了公司的支持,從而順利研發投產。如何讓員工在做完日常工作之後,還能有精力去探索、發現需求,3M 公司也走過一段彎路。
在美國管理界,長期流行著追求高度規範化、零缺陷的「六西格瑪」管理理論,尤其是通用電氣這樣的製造業巨頭,更是將其奉為圭臬。3M 公司也曾用過一段時間,但結果卻是成本降低、研發效率也降低了。沒多久,3M 公司就意識到,「六西格瑪」理論適合生產管理,卻不適用於技術驅動型團隊,人不是機器,創新也不能用表格量化。
為了激發員工的熱情,3M 公司也提出了相應的「笨辦法」:15% 原則,允許員工用 15% 的上班時間來琢磨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是幹點和工作無關的「私活」。
3M 公司特意出臺了一個規定,如果員工有個好主意,想花點時間研究,那麼可以拒絕實驗室主任的命令,管理人員也應該對此視而不見,即便是這個計劃最後失敗了,管理人員也不能失去耐心,反而要對這個計劃加以保護,保證員工免受外人指摘。這項計劃成效顯著,深刻影響著谷歌等眾多矽谷企業。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 3M 公司獨具特色的「創新小組」架構。在 3M 公司,創新小組就像是蜂巢中的六邊形,是最核心、最基礎的單位,由研究員、生產製造人員、市場開發員、銷售員和財務人員組成,根據員工的興趣資源組合。在這個最小的單位裡,創意就是最核心的要件,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好創意的最終落地。這些創新小組一部分專注於技術,另一部分則常常和客戶打交道。
3M 公司的管理者認為,進入 1990 年代後,創新越來越難,大多數產品都屬於改進型產品,要尋求創新,就要緊盯著一群「領導型用戶」,也就是在行業內登高望遠、走在市場趨勢之前的企業和個人。因此,3M 公司的許多創新小組都會深入拜訪客戶,了解數據,解析潛在需求。
15% 原則和創新小組都建立在 3M 公司極度扁平化的架構基礎上,這種架構和流行的管理學常識背道而馳,當許多公司都在把人當做工具來控制的時候,3M 公司放棄了這種控制,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立一百多年來,3M 公司在 34 個國家建立了實驗室,專利超過 10 萬項,平均每 2 天推出 3 個新產品,品類超過 6000 種,服務著 200 多個國家,世界上有 50% 的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它的產品。
2019 年,3M 公司在世界 500 強中排名第 380 位。世界 500 強中的百年老店並不罕見,但與此同時,還能接連進入全球十大最具創新精神公司榜單,3M 公司獨樹一幟的管理方法功不可沒。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口罩成為緊俏物資,很多人都認為口罩生產商會因此行情大漲。但事實上,在 3M 公司的產品線中,口罩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在 3M 中國 CEO 宣布全產能生產口罩的同時,3M 公司正因為近年來疲軟的美國製造業,宣布將裁員 1500 人,而這已經是十個月來的第二次裁員了。隨著新冠病毒在美國出現第一例致死案例,3M 口罩在美國的銷量也急劇攀升,然而 3M 的股價卻開始震蕩下滑,市場悲觀情緒瀰漫,不確定性增加。
作為一家百年老店,3M 公司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也經歷過 1930 年代的大蕭條,以及之後數次經濟危機,縱觀 3M 公司創新爆發、規模猛增的節點,無一不是時局穩定的時期。3M 公司的口號是「科技改善生活」,反過來說「生活促進科技」也未嘗不可,沒有穩定開放的世界,公司也會漸漸缺氧,又何談任何改善生活的創新呢?
在科技創新面前,公司和消費者都是受益人,但在疫情面前,沒有贏家,只有戰友。
資料來源:
[1] 李菁:3M中國:700萬元防控物資送往武漢,還有一批口罩在路上,澎湃新聞
[2] 劉柏煊:3M中國總裁:正全力組織口罩生產,春節不停產官方店不漲價,央廣網
[3] 界面工業:3M宣布在全球裁員1500人
[4] 徐聰:激發創新的46N法則,中國經營報
[5] 杜起,昭崝:3M公司實施質量方法降低產品缺陷案例,上海質量
[6] 3M.com:Timeline of 3M History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 | 毛洪濤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