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是公認的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大多作品以戰爭、死亡以及戰後等為題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文筆簡潔有力。以名詞、動詞組成的一個個短句構成文章,摒棄了不必要的華麗修飾,開創了「新聞體」式的獨特寫作風格。
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他將眾多的信息隱在小小的篇幅內,使人讀罷似懂非懂,然後意猶未盡地重新翻閱尋找更多深層的含義。
《白象似的群山》就時這樣一篇將「冰山理論」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經典小說。
本文將試著說明「冰山理論」的形成,來解讀《白象似的群山》所蘊含的多種意義以及讀者個人該如何理解《白象似的群山》。
冰山理論的形成
提到海明威人們會想到「冰山理論」,該理論也一度成為海明威的代名詞。那麼人人皆知、能夠道出一二的「冰山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冰山理論」寫作風格是受弗洛伊德「冰山理論」的一定啟發
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裡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識的層面;剩下的絕大部分處於無意識的,隱藏在海面以下。
1932年,海明威在《午夜之死》中,提到了「冰山理論」:
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而其餘的八分之七就要求讀者依據自身的經驗和想像去補充。
前者將人的意識比作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無意識只是露出的冰山一角,渴望、期待、感受以及對欲望的壓制和本能等深層的感情是隱藏在水面之下,需要深層挖掘才勉強可窺知一二。後者是將文學作品比作海上冰山,作者的文字和形象是冰山一角,所傳達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樣是處在水面之下,需要讀者的個人的去深層理解體會。
可以說這與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極為相似。而現代的文學藝術、心理學、生物學等都收弗洛伊德思想的很大影響。在文學上影響著現代作家更加重視個體的內心體驗。
而海明威極為強調用含蓄簡短的語言表達複雜的感情與心裡活動,因此海明威「冰山體」的寫作風格是受到弗洛伊德「冰山理論」的一定啟發的。
2. 戰爭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戰後的「迷惘」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冰山體」
戰爭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海明威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當過戰地記者,打過仗,身體多次身負重傷,做過20多次手術,全身中了多達227塊彈片。戰爭給他身體帶來巨大傷害的同時也給精神帶來創傷,造成終生的失眠。
戰爭使他親歷死亡,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以及死亡籠罩著在鮮活生命至上的壓抑迫切感。在《海明威談創作》中,他說道「戰爭在一個作家的心靈留下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
而語言是無法將戰爭的殘酷完全表達出來的。因此海明威客觀冷靜的敘事,無法所說的情感隱在水下的「冰山」獨自承受。
戰後的「迷惘」戰爭給他們身體和精神留下的難以癒合的創傷也使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變得難以適應戰後的生活,陷入苦惱憂鬱空虛之中,終日在沉淪中度日。海明威在很多作品中表現出了「迷惘」。例如《永別了,武器》,亨利與凱薩琳在戰爭中相遇相愛,最後的結局卻隨著凱薩琳的死亡和亨利獨自流亡戛然而止。
海明威的大多作品以「零點」結束,不給出答案。而他之所不給出答案,也許是因為他的「迷惘」,他也沒有答案。故事的背後需要讓讀者去理解,完善。
所以可以說「迷惘」也促使他形成了「冰山理論」。
3. 記者的經歷磨鍊了其寫作能力,也影響了「冰山」式的寫作風格的形成。
海明威在18歲時在美國有名的《堪城星報》當記者,此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多次擔任戰地記者。
新聞或者電報要求在有限文字內傳達出事務的真實性、真實性以及及時性。
而「冰山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簡潔藝術。它刪除贅述,儘可能的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故事,類似於中國山水畫的留白。
「新聞體」及技巧與「冰山理論」有著相似之處。因此可以說記者的經歷磨鍊了海明威的寫作能力,也影響了他 「冰山」式的寫作風格。
《白象似的群山》是「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是的。標題是後來才想到的。我午飯前去普諾尼吃牡蠣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女孩。我知道她流過產。我走過去,和她聊了會兒天,沒聊那件事,但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這個故事,午飯也沒吃,花了一個下午把它寫了出來。
這是海明威在《最後的訪談》中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的寫作背景。
《白象似的群山》講述的是在西班牙的火車站,一個美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等待來自巴塞隆納的特快期間,坐在酒吧地談論著什麼。
這真的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手術,吉格」男人說,「其實根本算不上一個手術」
開始時只知道男人有意勸說女人去做手術,全文也沒有提到具體是什麼手術。而文中的手術是墮胎是海明威在後來的訪談中談到的。
接著女人對此手術似乎有抗拒感,女人想要岔開話題聊到遠處群山像白象,而男人緊追手術的話題不放,彼此之間的對話逐漸變得不愉快起來。
隨後男人暫時離開去放旅行包,回來後兩人在看似「愉快」的談話中停止:
「你覺得好點了嗎?」他問道「我覺得很好呀,」她說,「我沒事了。我覺得很好。」
故事戛然而止,而故事中談論的事情仍然懸而未決,像是結束又不是結束, 讓讀者不禁好奇最後的兩人去向怎樣?手術有做嗎?在墮胎這一露出的冰山一角外,剩餘的八分之七是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和意象呢?
大多數人由墮胎與白象的結合聯想到,在泰國白象曾被當神供奉,因為昂貴又成為沉重的負擔,依此小說暗指對男人來說女孩腹中的孩子是不想要的沉重累贅。因此覺得小說旨在表達一種道德方面的斥責。
但其實任何小說都有著多重複雜性,作者書寫出的小說往往不止一層含義。更何況以是在「冰山理論」極致運用下的複雜性、潛臺詞豐富的海明的作品呢。如海明威說的:「認為你的作品反映了一兩個想法的人可能只有一兩個想法」。
小說由於男人與女人的對話,容易直觀得出男人的不負責任以及對女人的同情。但小說中沒有提到男人與女人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展開聯想。
首先男人不想承擔責任,在道德批判中屬於「惡」的一方,那麼有如下可能:
男人已婚,女人是他的情人,因為害怕妻子知道而強迫女人去墮胎男人是單身漢,因為害怕自己的生活因為孩子被複雜化而讓女人去墮胎其次,也可能是男人出於對女人有孩子後可預見的困難,而「善」的勸說:
男人因為戰爭或者疾病即將離世,害怕留下女人和一個孩子獨自生活。
另外也可以從女人的角度想像:
孩子或許是屬於女人和另外一個已經離開他的男人的,女人現在想和美國男人生活在一起或者男人在勸說她墮胎的同時也做好當父親的準備,而女人在下了決定後產生猶豫中
因此,可以說在「冰山體」的寫作下,我們可以展開多種想像。因為《白象似的群山》就是「冰山理論」在極致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博學以觀今」用你的世界去理解《白象似的群山》
對於現代的我們,該如何去理解《白象似的群山》呢?個人認為,利用自己的知識「博學以觀今」,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就是對《白象似的群山》最好的理解。而每閱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
如海明威所說:
寫書和故事已經夠難了,還被要求對它們進行解釋。這也會讓那些解釋家丟飯碗。如果五個、六個,甚至更多好的批評家還在不斷地闡釋,我為什麼要幹涉他們呢?請單純為了閱讀的樂趣來讀我寫的任何作品。你的其他發現,都是用來衡量你自己代入閱讀的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