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叢樹
來源|魯商儒風
魯商故事傳奇 NO.113
山東的聊城市有個叫陽穀的縣,名氣可能還不如一個更小的地方——景陽崗在名,因為武松曾在這裡打過老虎。
1971年,20歲的劉學景高中畢業,那時還沒有恢復高考,他只能回到安樂鎮劉廟村。按照絕大多數同樣經歷的人的正常軌跡,他日後將成為一位農民。
但劉學景沒有按正常的軌跡走,後來成為兩個行業的「大王」,如今身家超過100億元。
1、賣豆腐起家的生產隊長
如今,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城市裡都難謀一份工作,但在1970年代的中國,高中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因此,回到村裡後,劉學景成為植棉技術員,很又成為生產隊長。
不過,這個20多歲的青年人,顯然不甘於一輩子種地,當生產隊長的時候就在村裡磨起豆腐賣。
叢樹之前曾講過幾位賣豆腐起家的富豪,如前山東首富、太陽紙業的李洪信,前深圳首富、茂業集團的黃茂如,前天津首富、榮程集團的張祥青夫婦等,也曾賣豆腐。看來中國的那句「要想富,賣豆腐」的老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劉學景賣豆腐在1978年之前,當年中國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如今看來平常的小買賣,在當時是要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的。
豆腐坊做得不錯,進入80年代後,劉學景又開起了貿易公司,辦起植物油廠,建起畜牧公司。
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劉學景屬於連續創業者。
但所有這些似乎都只是小打小鬧,只是為他日後幹更大的事做鋪墊。
2、辦養雞場成為「雞肉大王」
誰也想不到,多年後他又回到農民幹的事上。
1994年,已經43歲的劉學景,拿出全部積蓄,還貸了200萬元的款,在1991年創辦的畜牧公司基礎上,在老家的一片荒山上辦起了種雞場。
按說,他應該是趕了個晚集。
這一年,在南方的廣東,「養雞大王」溫北英去世。改革開放後,南方尤其是廣東,很多事情都走在全國的前列。1983年,溫北英和同村的7個村民各出1000元,用總共8000元辦起了一個小小的養雞場。日後,這個養雞場成為大名鼎鼎的溫氏集團,如今每年賣出7.48億隻肉雞、2229.7萬頭生豬,2015年上市時,製造了43億財富過億的超級富豪,很多當年的村民成為億萬富豪。
北方的劉學景多年後也成為「雞肉大王」,這個種雞場就是後來的鳳祥集團。很多人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包括雞翅等很多雞肉製品,雞肉就是他們供應的。
他們很多方面和溫氏一樣,比如「公司+農戶」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率先使用者正是溫氏集團,也被稱為「溫氏模式」,後來在全國養殖行業相當普遍。它的一個很大好處是,既可以讓周邊的農戶跟著致富,因此很受歡迎,也可以讓農民幫自己養雞,很快做大。而自己把精力集中在種雞的孵化、加工和市場上。
劉學景做得更加深入一些,除了雞肉方面的屠宰等加工,他還做起飼料加工、調味品、植物油等。
3、從雞肉大王到銅業大王,身家超百億
幾年之後,劉學景已經不滿足於做「雞肉大王」。
2004年,劉學景已經53歲,當年的連續創業者竟然又一次創業——他辦起了銅廠,就是日後的祥光銅業。
客觀地講,這是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奇怪決定,因為陽穀並沒有任何冶煉歷史。一種相對合理的解釋是,陽光是中國有名的電纜生產基地,陽光電纜、綠燈行電纜等中國知名的電纜企業就在這裡,而生產電纜的主要材料就是銅。
幾年之後,祥光銅業也一度成為僅次於江西銅業和銅陵有色之後,中國的第三大煉銅企業。
隨後,劉學景則把原來以養殖起家的食品行業的鳳祥與煉銅的祥光銅業整合到一起,組成新鳳祥集團。2018年,整個集團的營業收入達474.69億元,在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排第358位。
這也為劉學景帶來巨大的財富,根據胡潤最新發布的2020全球富豪榜,劉學景家族的財富達110億元,在山東省富豪中列第11位。其實,最近10來年,劉學景就一直沒有在各類富豪榜制度,一度在山東的富豪中高居第2位。他本人則是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按照其官網的介紹,食品和有色金屬的目標都是成為千億級產業。
4、「二代」逐漸接班
近年來,劉學景的長子劉志光已經逐漸接過班,如今任新鳳祥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
劉志光是位海歸,本科在中央財經大學學金融,後拿到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劍橋大學兩所世界名校的碩士學位。其弟劉志明也在新鳳祥任職。
其實,他2005年留學回國,當時正值劉學景上馬銅業,劉志光就加入了這個新項目的創辦。從祥光銅業的企業名稱,似乎也能看出其有著劉志光的印記。「祥」來自鳳祥,光是否為劉志光的「光」?
當年的生產隊長,以磨豆腐起家,幾十年後打如數百億的家業,如今正把基業交給自己的一對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