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市戈壁人參果生產基地的日光溫室。玉門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敦煌種業戈壁農業產業園區溫室裡,菜農正在管理櫻桃西紅柿。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核心閱讀
廣袤農村千差萬別,資源稟賦不同,現代農業註定不能一個模式包打天下。
西北許多地區乾旱少雨,生態脆弱,如何突破資源約束的共性問題,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甘肅酒泉市盤活戈壁資源,發展生態農業,闖過技術關和市場關,平衡好生產和生態的關係,給這類資源制約地區發展高質量農業帶來啟示。
難以相信,這是曾經「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灘!
走進甘肅酒泉的一個個戈壁農業產業園,仿佛置身日光溫室博物館——裝配式鋼架大棚裡,韭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鮮嫩水靈,菜農們正忙著採收裝車;智能連棟溫室內,火龍果、無花果、蓮霧等南方果樹生機盎然,一套套高精尖設備令人眼花繚亂……
戈壁荒灘怎麼長出瓜果蔬菜?設施農業有沒有錢賺?生產和生態如何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一探究竟。
向戈壁要空間
發展生態設施農業,畝均效益增10倍
肅州區銀達戈壁農業產業園的溫室大棚裡,一排排西紅柿秧苗兩米多高,一打聽,這還是掐頭控制了長個呢!仔細端詳,一棵西紅柿從上到下,左右結果,足足有7層,一層能摘兩斤多果子。
肅州區銀達鎮農林站站長李凱介紹,產業園共有1350座日光溫室,80%種西紅柿。「一個棚收1.2萬斤不成問題,產量比普通高1/3,質量也更好。」
「活好幹,種地輕鬆,想不到荒地變成了聚寶盆。」54歲的銀達鎮六分村村民葛明科說,這裡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過去種啥啥不長,村裡人過去一直受窮,發展戈壁農業,讓大家看到了前景。如今,老葛在園區經營著8個溫室大棚。他掏出手機展示,「現在手指一點,卷放簾幾分鐘就能搞定。」
除了蔬菜,園區裡也有不少新鮮玩意——有農戶把火龍果、蓮霧、百香果等熱帶水果種到了戈壁上,效益不錯,香水檸檬賣到了30元一個。今年春天葛明科嘗試在大棚裡種葡萄,剛摘下來就被搶購一空。
「發展高效農業,不是發達地區的專利。」李凱說,儘管酒泉水土資源緊缺,但換個腦筋,劣勢也能變優勢,這兒的戈壁荒灘可富裕著呢!統計顯示,全市可利用的戈壁荒灘達1.7億畝,佔全市土地面積的近2/3。
「戈壁灘不適宜傳統耕作,但不少耕地上幹不了的事,這裡卻有優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蔣衛傑說,戈壁灘面積遼闊,集中連片,適於規模經營;石頭多,就地取材,溫室造價能省一大截;戈壁灘每天有長達14個小時的光照,晝夜溫差達20多攝氏度,種果蔬產量高、品質好。
「戈壁農業擴展了發展空間,也為農民打開了增收新渠道。」酒泉市農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國森介紹,全市戈壁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萬畝,每畝年純收入2.5萬—3萬元,是大田種植的10倍左右。
祁連清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擇了玉門市,投資3.5億元發展人參果。走進溫室大棚,人參果並不是長在樹上,一棵棵綠色秧苗攀著繩子筆直向上長。
「果子喝祁連山雪水長大,甘甜爽口,風味獨特!」公司總經理馬守東介紹,清泉鄉灌溉用水來自積雪融水,純淨無汙染,戈壁土地適合發展綠色、有機農作物。
除了品質好,還能錯峰頭。「冬春季上市,能避開雲南人參果上市期,搶佔北方水果稀缺期。」馬守東說,戈壁溫室裡,種一茬能採收4次,棚均收入達4萬多元。
衝著戈壁灘獨特的資源優勢來的,不光祁連清泉公司,酒泉開工建設了90個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敦煌種業、巨龍集團等35家龍頭企業、49家合作社和7000多戶農戶投身其中。短短幾年,酒泉戈壁生態農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出了一條地域特點突出、資源高效利用的創新發展之路。
科技突破資源制約
澆水按滴算,果蔬種在「枕頭」裡,科學種田越種越甜
戈壁荒灘搞農業,缺水是頭道難題。
「節水是唯一出路。」酒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生軍說,戈壁缺水,是結構性短缺,黑河、疏勒河、討賴河、黨河都流經境內。關鍵要大力發展科技節水,破解水資源瓶頸。
酒泉一手興建水利工程,調水引水。一手推廣節水技術,制定15項戈壁農業標準化技術規程,讓節水滴灌、水肥一體等集成新技術落戶,發揮每滴水的最大效益。
在敦煌種業的智能連棟玻璃溫室,種菜像種花一樣精細。「給水量是按滴算的,每棵作物都有專屬的喝水檔案。」公司生產二部經理王凱介紹,水肥設備根據作物生長數據,結合環境自動調節給水量。科學種田,越種越甜,這裡產出的有機番茄一斤賣到7塊錢。
如何在保護基礎上用好戈壁資源?酒泉對戈壁生態農業進行界定,其特定發展空間是乾旱的戈壁地區,包括戈壁沙漠、沙漠化土地、撂荒地,甚至綠洲的中低產田。「戈壁農業要進行長遠規劃,避免無序開發,把握好生產和生態的平衡,堅持生態優先,『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總量』這兩條硬槓槓是底線、紅線。」王生軍說。
頂著「硬槓槓」,戈壁農業如何「長大」?範立德是酒泉戈壁農業先行者,他的故事很有說服力:2009年他就開始在戈壁上建溫室種果蔬,如今,夫妻倆經營著大大小小30個大棚。
走進範立德的溫室,地面還是戈壁原貌,各種蔬菜秧苗長在一個個「枕頭」裡。這是全市近年來推廣的基質枕技術,「枕頭」裡裝著作物生長需要的「土」。「不用挖坑開溝,直接裝袋種菜,水肥像輸液一樣打進『枕頭』。」
基質枕來自康多生態農業公司。走進公司後院,打捆好的秸稈整齊碼放,番茄秧堆得像小山,蘑菇渣袋擺成一片。「基質枕就是用這些農業廢棄物做成的。」董事長蘇海介紹,1畝日光溫室需要基質67立方米,可轉化利用秸稈、尾菜、畜禽糞汙等農業廢棄物125立方米,基質還田還可提升地力、改良土壤。
在酒泉戈壁灘上,各式各樣的智能化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很普遍。以前「大田水澆地,現在戈壁水澆苗」,精打細算節水帳成為農戶和企業的共同行動。「既要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又要高效用水,提高產出效益。」張國森說,通過精準滴灌,種西紅柿能節水50%、增產30%,每畝增效約2000元。
抱團發展賣好價
提升產業鏈素質,做優做大「菜籃子」「果盤子」
與傳統農業相比,戈壁生態設施農業無疑需要多投入,這樣做劃不划算?
酒泉的做法是聚焦有機、綠色,打造全產業鏈的高效農業。
來到河西地區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春光市場,走訪發現不少攤主都搶著收戈壁蔬菜、水果。「從11月到第二年3月,市場上來自戈壁灘的蔬菜佔20%左右。」春光市場副總經理李紅梅說,戈壁農業定位中高端,如果只盯著產地周邊打轉,難賣好價,關鍵還是要拓寬市場。
政府搭臺,打品牌、通堵點,讓越來越多的戈壁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戈壁雪潤」區域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市場拓展到北上廣、川渝等地。
「想要擁抱大市場,單打獨鬥不行!」王生軍介紹,市裡牽頭成立蔬菜協會,制定生產標準,推動多方參與者「握指成拳」。
抱成團闖市場,「菜籃子」「果盤子」越做越大。清泉鄉康源果蔬農民合作社帶動400餘戶農戶,經營1032座人參果溫室,提供農資、技術以及貯藏、銷售等一條龍服務;赤金鎮冬韭王農民合作社帶動2000多戶種植戶,扶持淨菜加工、韭菜花醬等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
敲開市場大門要有「金鑰匙」。「關鍵是提升產業鏈素質,實現優質優價。」中國—以色列(酒泉)產業園建設推進組組長王雄蛟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跟戈壁農業最像的是以色列的沙漠農業,人家不光有先進的節水技術,還有高效產業鏈,保證生產出來的是搶手貨。今年4月產業園正式開園,以色列專家第一條建議就是研究國內、國際市場信息。
沒有電商網店,沒有客商出入,赤金鎮的韭菜全部賣到了北京、河北、陝西、新疆等地。「我們靠的是訂單,出棚批發價都高於當地市場一般韭菜的零售價。」韭菜經紀人王毅介紹,赤金韭菜是地理標誌產品,全鎮90%的韭菜實現了訂單銷售。
「優質優價,有機韭菜賣到五六塊錢一斤。」王毅在戈壁灘上開始了新實驗——建起100多座鋼架拱棚、100多個日光溫室,種植有機蔬菜。剛露頭的韭菜苗為戈壁灘添新綠,280多戶農戶跟著王毅忙活起來。
大生產、大流通是發展趨勢。「往廣州運菜,要求菜心溫度2攝氏度以下,40小時運達,12小時賣掉。」巨龍現代農業物流港總經理王升元說,作為酒泉地區最大的物流企業,通過發展冷鏈物流,帶動一批合作社對接大市場。
深諳戈壁農業發展之道的酒泉,又有了新的謀劃:到2022年,將打造引領全省乃至全國的戈壁生態農業示範區,並成為立足西北、輻射全國,面向中亞、西亞、南亞地區富有競爭力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2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