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風水團隊赴衡水棗強考察毛鵬墓地談平洋龍風水
曾海亮
庚子年三伏之始,曾祥裕風水團隊慕名走進心儀己久的河北衡水棗強。
這是一塊誕生聖賢之風水寶地。歷史上走出了一代大儒董仲舒以及賢臣毛鵬等人,他們的思想光芒永耀中華。
文化學者信章旗《大美棗強賦》向我們描繪棗強自然、人文環境大美:
亙古大海, 如今平原,荊棘遍地,棘津名遠。史料記載,沼澤鹽鹼。少許沙丘,地勢平坦,西南偏高,東北低凹。小窪較多,大窪較少。潮壤為主,沙壤為輔,鹽鹼治理,礦物豐富。東臨渤海,西顧常山,南仰岱嶽,神京北看。
當今棗強,隸屬衡水。西臨冀州,東望故城,北接武邑,南靠南宮。臂達省會,背靠正定,環繞天津,擁抱北京。
生態環境,人傑地靈。
人文厚重,千年傳承。裘祖比幹,薪火相傳,造福一方,百姓歡顏。子牙賣面,救苦救難。秦皇巡營,裘都冊封。儒學亞聖,董子仲舒,儒術獨尊,百家罷黜;天人三策,禮儀治國。董子文化,故裡傳承,舊縣瞻顏,書院誦經。移民文化,明初誕生,數萬移民,徙地山東。千萬民眾,拜祖謁宗,尋根覓本,盛世圓夢。
……
我們在考察一代大儒董仲舒故裡後,又走進衡水棗強縣後王常村。
毛鵬(1522年-1565年),字汝南,別號雙渠, 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鄉試中舉,繼之殿試中進士,被任為江陰知縣。其到任後減免雜稅,節財賑災,強化治安,振興教育,修築城池,抵禦倭寇,被譽為廉明有為之官,升為御史。隨之奉旨巡察宣化、大同一帶邊關,處理邊務160餘件。當時皇族饒陽王充與承奉劉寶通敵被發現,其奏報朝廷予以處置。嘉靖三十四年巡察山東,興利除弊又有作為。嘉靖三十六年,參與整治京都軍隊,淘汰老弱,增加軍械裝備,實力顯著增強。此後升任太僕寺少卿、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指揮築橫城亭鎮牆塹18500丈,還修繕了鎮城河東諸營堡。在指揮抵禦外倭入侵清水營戰鬥中俘敵甚多,他把功勞歸於廣大將士和參戰平民,悉心表彰和撫恤。戰後,又帶百姓疏浚河道,發展農田灌溉。嘉靖四十三年升右副都御史,提督雁門等關,巡撫山西河南。次年,因積勞成疾不治而逝。其遺著有《條陳邊務》等。
毛鵬巡撫河南期間,有一事被後世傳為佳話:毛鵬與同榜進士田倫、顧讀、劉題交誼甚厚,出京為官時,四人相約不得違法瀆職。毛鵬微服私訪中,遇上蔡縣民女楊素貞冤案,便為其寫了訴狀。而楊在申訴中屢有阻力,最後查明那三名進士在案中犯有受賄或瀆職之罪,均被毛鵬繩之以法,楊素貞冤案得以昭雪。傳統戲劇《四進士》(又名《節義廉明》、《宋士傑》),所演唱的就是這一情節。
由此看來,毛鵬是個盡心盡責為民辦實事的好官。
後人銘記毛鵬的功勞,在他家鄉後王常村一塊溪河環抱的平洋地隆重安葬之。
據同行的黃總介紹,小時候前他曾來過此處,親眼見到毛鵬墓地守護的石獸構件很精美,但後來被紅衛兵砸破。
如今,毛鵬墓地壯觀場面不復存在,僅保留一塊底座有殘缺的石碑。其墓在玉米地裡,明堂寬平,與一條環抱水相近,我們開盤測定為右水倒左,墓碑子山午向兼癸丁,乃合楊公古法旺迎生的格局。
很多初學風水者對平洋龍定穴感到茫然,無從著手。
也有北方易友對老家得不像南方山區要龍脈有龍脈,要得水又有水。
殊不知平洋龍結穴比山龍結穴發福更快更悠久。經曰:「萬仞不如一堆,高山不如平地。」不過紙上談兵容易,實際操作不易。
首先,平洋龍不象山脈的山高低起伏那麼一目了然,而置身於一望無際的平原,無大頓小起之勢,又無秀麗聳拔之峰,書上所講平洋龍行脈隱隱約約狀,的確不易觀察。
但觀察平洋龍也有規律。
平洋龍也有山與水,俗稱:平洋高三寸為山,低一寸即為水。此可作為判斷平洋龍與水的界限的重要依據。
弟子問如何判斷平洋龍來去?
師答,依水定龍,水隨龍脈從高到低流。
如果水流向東,則龍也東行,水流向西,龍也是往西行了。
平洋龍以收到環抱有情水為佳。
對於平洋龍一個穴場而言,如何確定水口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水流出羅城缺口處而水口。平洋龍之羅城缺口以近水與遠水交匯彎處來論,界定為小太極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