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是10個看上去不起眼,但實際上利潤卻很高的小生意,適合小成本起步。當然,並不是說這些項目就一定穩妥,創業從來沒有100%的穩妥,成功賺錢的背後有太多複雜的因素,但至少這十個項目能夠給大家多提供一些參考:
1、煎餅果子年入百萬
京江晚報報導在黃亞元的家族裡,姐弟4人中他排行最小,3個姐姐也都是擺煎餅攤的,各自張羅著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從1998年最小的一個姐姐開攤賣煎餅起,12年裡黃亞元的媽媽、姐姐們以及他自己都相繼加入了做煎餅的行列,靠著煎餅生意養活了自己,更撐起了一家大小。
2、大學畢業生擺攤貼膜月入一萬五
近日,有市民在網上爆料稱在南京南湖有位遠近聞名的「貼膜哥」,平均每天600元,月入近兩萬元!
3、網絡賣龍蝦日進萬元
很多人都愛吃小龍蝦,可你吃過IT公司老闆賣的小龍蝦嗎?傳統的飯店大多是被動地等待顧客上門,過度依賴飯店的口味來創造口碑。這家龍蝦店與網際網路訂餐平臺開展有獎競猜贏龍蝦活動。
4、武漢臭豆腐攤年入百萬
長江商報報導在江漢路、鍾家村、廣埠屯、虎泉等地,號稱「空運臭豆腐」的長沙臭豆腐攤遍地開花,生意火爆。
5、西安小吃肉夾饃年入110萬美元
據美國媒體報導,每天中午,曼哈頓中部的「西安名吃」,店鋪外都排著長長的隊伍,儘管排隊的許多人對西安市並不了解。但他們卻很清楚肉夾饃、刀削麵以及羊肉泡饃——這都要歸功於「西安名吃」在紐約開設的6家分店,以及眾多食客對它的追捧。在4年時間裡,「西安名吃」開設了4家新的分店。
6、賣麻辣燙年入百萬
重慶晨報報導:你曾經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過重慶麻辣燙嗎?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闆竟是一位剛剛畢業的90後大學生。
7、賣茶葉蛋年入40萬
某東北農村婦女,有一手做茶葉蛋的好功夫,在北京賣,一年能賣出去40萬元。小小的茶蛋在她手裡,變成了「金蛋」。茶蛋比別人的香,買過的人都成了回頭客,還有人專門開著奔馳來買茶葉蛋。
8、烤紅薯年賺60萬
有人把賣紅薯當作了正兒八經的事業。與冬日裡街頭的那些紅薯攤不同的是。他們花了幾十萬元租了一個鬧市區的鋪位,還註冊了烤番薯品牌,搞起了連鎖加盟。店面不大,差不多是街頭奶茶店那樣大小,正門口放著幾個紫砂缸,缸上面擺放著高山番薯、山地番薯、紫心番薯,還有烤玉米等。據說這些都是從缸裡現烤出來的。和外面的炭烤番薯、化工桶番薯、電烤箱番薯不同的是,這個烤紅薯用的是紫砂缸,採用無煙環保竹炭,最關鍵的是番薯要夠甜,番薯來自雲南,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番薯。
9、快遞員,我一個月工資1.5萬
微博網友「雜碎江湖」發了這樣一條信息:「剛才順豐的快遞員在我公司發飆了。
『我一個月工資1.5萬,會為了你這2000塊錢的禮品丟這個飯碗嗎!』整個公司,一片寂靜。」
10、今年比較火的跨境電商無貨源
這是我做的亞馬遜無貨源店鋪,七天銷售額1352歐元,折合人民幣一萬元。淨利潤50%以上,七天賺五千多,三個月店鋪穩定成型之後單店一個月利潤在一萬左右。你可以同時操作5個店鋪,你可以算算利潤。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操作的,非常輕鬆,我們手把手教學,操作過程中給你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個人兼職、全職,工作室、公司都非常適合。
開店我們初心就是賺錢,國內可以流行無貨源模式,那麼國外也是一樣的道理!一開始,消費者到網上買東西還不適應,還有一部分人抱著觀望和懷疑的態度。而經過這些年電商的發展,國家對電商平臺的進一步規範,電商不遺餘力地對市場的教育引導,人們對電商平臺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而且90後、00後,這些年輕消費者逐漸躍上檯面,這些人對電商的接受度極高,對實體店並沒有太多的情懷和體驗。再有,電商平臺低價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誘惑。以上諸多原因,導致流入到實體店的人流量會變得越來越小。有興趣的可以交流下!
本文章由企鵝號作者阿剛說跨境電商(ysd5372)創作,未經允許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