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門峽陝縣的地坑院,稱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冬暖夏涼的環境

2020-12-17 廣城萬家明

在我國河南省的三門峽市的陝縣還保留有一種十分有特色的院子,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地坑院。地坑院又名地陰坑、地窯坑、天井院,是古代北方人們的穴居生活方式,也是流傳了四千年歷史的居住方式。在我國除了河南的陝縣有分布外,在山西運城、甘肅壠東、陝西的部分地區都有分布,這些地坑院造型獨特,全是在高處的平坡上挖出來的院子,相當有觀賞、研究價值。

在河南省的三門峽陝縣,這個縣城的很多農村還保留了穴居的生活方式,有些村子雖然已經不住人了,但是這些挖在地底下的地坑院還保留完好。從當地的很多地坑院村莊當中,可以發現這裡的地窯院子各式各樣的都有,不僅有幾百年前建造的古董地坑院,還有一些是近代建造的地坑院,但從這些當地人居住的地坑可以發現裡面的居住環境很好,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在這些布滿地坑院的村子裡面,基本上都是深挖地下六七米的院子,然後又從院子周圍挖掘出房間,一間老少全住裡面,每天的生活也悠然自在,不怕颳風下雨,當地的地下庭院也是考慮到雨天不被雨侵,都是選擇在一些地勢高一點的空地上挖建的,所以說這些地窯式的房子從來不會被洪水淹沒。

從這些極具北方特色的黃土高坡地源位置,全年的雨量沒有南方那麼頻繁,所以基本上不會對這些建築造成任何的損害,在當地村子民居裡面也可以發現有的是建造了幾百多年地黃泥土地坑院,有些是用一些火燒磚砌成的地坑院,但基本上都是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建造這些地坑院也考慮到安全的因素,所以在建造初期都會在這些地坑院的上方整修一條防護圍欄,這也是防止人們不小心從高空墜落的危險。地下庭院有一條從地上通往地下庭院的走梯,當地人常年生活在這樣的院子裡面也能方便出行。在這種北方的地窯庭院也被形象地稱之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與北京的四合相比,地下四合院更能讓人興趣盎然,有著一種探秘的決心。

在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地坑院,有些已經是無人居住的了,但是當地有部分的地坑院村莊已經開發成為當地特色的景區了,這些景點每天也有不少來獵奇的遊客,紛紛去感受當地的地坑院文化,去體驗一下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所以說這些院子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居住文化的多樣性特點,讓這些代表了當地民俗生活的地坑院名揚海外,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河南三門峽「地坑院」,整個村子都住在地下,一住就是四千年
    各民族除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外,生活環境也各有特色。 如北京的四合院,重慶的吊腳樓,藏族的碉樓,蒙古族的炮臺,傣族的竹樓等,都是各民族地域特色,氣候條件,風俗習慣相結合的產物,是古代民族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村落很多,但你見過建在地下的村落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位於中國北方河南,陝西,山西一帶的「坑院」。他們之所以把房子建在地下,也是因為當地的氣候。
  • 河南陝縣地坑院,全村人都住在地下,地面看不到一棟房子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有一種獨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一種存在了4000年的地下穴居方式。在這裡,村子裡面看不到一棟房子,村民們都住在地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
  • 為什麼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會在院子裡種一棵樹?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由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就會因地制宜的來建造居住的房屋,從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建造形式,我們就稱為「民居」。不過,我國北方地區由於緯度較高,冬季氣候較為寒冷,民居建築的防寒保暖功能比較突出。比如,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由於擁有深厚的黃土覆蓋層,當地居民在垂直的黃土立面上,開挖窯洞,作為居住場所,成為黃土高原特有的景觀。窯洞民居在我國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省份都有廣泛的分布。
  • 探訪陝縣地坑院:地下世界深藏「風水秘密」
    地上世界,地下世界陝縣的土塬上,星羅棋布的村莊散落著數以萬計的奇特民居——地坑院。而記者走進的北營村就位於陝縣張汴塬最北端。沿著新修的柏油路記者來到了這個聞名已久的村莊。陝州地坑院景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據了解,作為景區核心的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已基本建成,而地坑賓館、遊客服務中心和小吃一條街等雛形已現。
  • 陝西隱逸村落藏在地下4000多千年,挖坑把房子建在地下,冬暖夏涼
    陝西隱逸村落藏在地下4000多千年,挖坑把房子建在地下,冬暖夏涼,天坑院也被當地人稱為地窯,是分布在河南、甘肅、陝西一帶的傳統地下住宅,也被稱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口的建築居住史已經有4000多年,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步,歷史文明的源頭有地坑口的傳統民居,至今西北農村地區依然有人住在這樣的地下窯洞裡
  • 陝西鹹陽這個村落的人們全生活在「地下」,冬暖夏涼比城市還舒適
    生活裡我們看見都是地面上平地而起的建築高樓,即使有一些地下的商城,負一負二層的建築也都是近些年修建的,還充滿了現代化氣息。但是你見過從幾千年前就生活在「地下」的村子嗎?這裡也被稱作「地坑院」,因為這裡的建築比較特別,村莊裡散落著數以萬計奇特的地坑窯院,展示出獨樹一幟的關中窯洞文化。這種下沉式窯院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美,院落的風格透露出一種年代感。走進村落,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走近了才會看到布局規整的地下窯洞,其性質規格都如同四合院一般。
  • 三門峽2020年農民豐收節在陝州地坑院開幕
    9月22日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樂享豐收·圓夢小康」河南·三門峽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式在陝州地坑院舉行。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市委常委、秘書長郭鴻勳出席開幕式,市政協副主席、陝州區委書記駱玉峰在開幕式上致辭。 當天上午9時整,農民豐收節在喜慶熱烈的氣氛中拉開序幕。
  • 陝縣「四大戰略」給力中原經濟區建設
    在食用菌生產方面,陝縣拿出1000萬元財政資金,用於食用菌生產的建設、培訓及各項獎勵。目前已建成4個百萬袋食用菌生產示範基地,17個栽培規模在10萬袋以上的示範村,引進試驗香菇、平菇、金針菇、木耳等20個食用菌新品種。   同時,陝縣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讓農產品在區域內實現梯度增值。金秋果業公司是河南出口規模最大的鮮蘋果出口企業。
  • 河南省內,更適合冬季遊玩的景色,一定要去看一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每個景點都有自己最適合遊玩的季節,今天豫見就帶大家都進河南省適合冬天遊玩的景區,帶你體驗絕美的別樣河南。04陝縣地坑大家都知道窯洞冬暖夏涼,如果說冬天出遊,又有窯洞的好地方,那麼就要說到河南三門峽的陝縣地坑院。
  • 河南最尷尬的城市,地處三省交界處,常被認為屬於外省
    導讀:河南最尷尬的城市,地處三省交界處,常被認為屬於外省河南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省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有著8000年的歷史。在中原經濟區確立之後,以鄭州為中心的多個城市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 無人機發現1個地下四合院,7旬老人隱居期間,有酒有肉生活如神仙
    山西省新絳縣有個叫做北侯的農村,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東魏便在這裡駐軍,後建成村落,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聽影友說村中有一個70多年前建成的地下四合院至今還有人生活在裡邊,冬日大雪過後,攝影師放飛無人機從空中發現了它隱藏在四周的民房建築之間,一個長方形的大坑面朝天空顯的非常神秘。
  • 河南陝州區:水花佛手糖糕、大營麻花、十碗席……美食嘗不停!
    (央視財經《生財有道》)陝州,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其北部緊臨黃河,與山西省隔岸相望,東西南三面則環抱三門峽市區。陝州歷史文化悠久,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的燈會展也增添了陝州的過年氣氛。而咱們今天要帶大家吃十碗席的這個地方,也非常的有特色,它就是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的,地坑院。陝州地處黃河峽谷,為了防風抗震,祖先們掘地為穴,至今仍然留存著幾百座堅固耐用的下沉式院落。這種奇特的民居就是地坑院。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山西農村1座地下四合院,上面布滿「偽裝網」,大叔要防啥
    這個地下四合院子是本村農村劉春虎大叔家所有,在當地農村僅存一座,而且四周的地面上在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的綠色植物,有人說它上邊就像布滿「偽裝網」,天上衛星也不好發現,如果不是仔細查看很難發現下邊是一座地坑院,目前劉春虎大叔和老伴還一直生活在裡邊,我們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地下的院,穿山的灶,陝州十碗席有顏有味有說道
    ,而現在,卻成為了地坑院夜市文化的一部分了。員石讓,研究陝州地坑院文化多年,他告訴我們,要做地道的十碗席,必用這穿山灶。河南陝州地坑院文化研究員 員石讓:「陝州十碗席,桌是八仙桌,每個桌上是八個人,這個條子肉一碗裡面是九片肉,每個人夾一片,裡面還有一片,其他人也就是吃了。儉省節約,不浪費。」
  • 地下的院,穿山的灶,陝州十碗席,有顏有味有說道!
    在陝州地坑院夜市,最有名的美食還是陝州十碗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過去,是村民家裡辦婚喪嫁娶等大事時才會擺的席面,而現在,卻成為了地坑院夜市文化的一部分了。員石讓,研究陝州地坑院文化多年,他告訴我們,要做地道的十碗席,必用這穿山灶。
  • 4千年前的地坑院藏有秘密,它的排水系統很有意思,看是個啥樣子
    在我國的晉南黃土高原,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坑院,又叫地窖院,它的建造形式比較獨特,就是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進行開挖,地坑院建造的大小取決於家裡人口勞力的多少,人口多了就挖大一些,深度都在5米左右,然後在四周往裡打洞,一孔窯洞深度都在10米左右,一般人家都以12孔窯洞居多,窯洞分為主窯偏窯,還有放置農具和養牲畜的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