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著名的「三景艦」

2020-12-18 前進者A1

日本系島國,地理條件決定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明治維新後,中國近代海軍建設開始起步,日本對此倍感壓抑,加強海防、擴充艦隊呼聲日益高漲。為緩解建設海軍的巨大財政壓力,明治天皇曾捐贈皇室用度,政府也動員官民募捐。由於決心堅定,投入充足,加上規劃科學,日本海軍獲得了較快發展。據資料記載,至甲午開戰時,艦艇總噸位59106噸,超過中國,大小艦艇52艘,其中包括今天要說的「三景艦」。

甲午戰前集結在吳港的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日本海軍認為北洋艦隊對其最大的是「定遠」「鎮遠」兩艘擁有305毫米口徑火炮和355毫米裝甲的、排水量達7000噸的鐵甲艦,這兩艘號稱「遠東第一鐵艦」的大型艦艇,性能完全凌駕於當時日本任何軍艦,而日本尚無力購買或建造同等大型鐵甲艦來與之相抗衡。

1886年「定遠」艦訪問日本長崎港

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經反覆考慮,接受當時聘請的日本海軍省顧問、法國人白勞易的建議,決計在噸位較小、防禦較弱的艦艇上搭載大口徑火炮,以此對抗「定遠」「鎮遠」。白勞易是法國職業軍艦設計師,除受聘擔任日本海軍省顧問外,還是橫須賀海軍工廠總監督官、艦政本部特任少將。經過四年的努力,至1890年2月卸任,白勞易為日本海軍設計了六艘艦隻,其中「松島」級防護巡洋艦裝備320毫米大口徑艦炮,威力超過「定遠」「鎮遠」上的305毫米艦炮,是計劃中專門用來對付 「定遠」「鎮遠」鐵甲艦的。

「松島」級原計劃建造四艘,後改為三艘,原因是該艦使用中發現重心不穩、側傾嚴重等問題,原定4號艦被推倒重來,參考美國「巴爾的摩」號重新設計,也就是日後的「秋津洲」號。

「陸奧松島」
「安芸嚴島」
「丹後天橋立」

「松島」級三艦均以日本國內 「陸奧松島」、「安芸嚴島」、「丹後天橋立」三處美景命名,即「松島」「嚴島」「橋立」,日本海軍美其名曰「三景艦」。

「松島」級防護巡洋艦採用法國造船技術建造,特點是兩側艦體由下至上逐漸內傾,其中前兩艘在法國建造,第三艘出於鍛鍊造船工業的目的,按照白勞易的建議,放在日本國內建造。

建造中的「松島」級,此時正吊裝主炮

「松島」級中是首先開工建造的是「嚴島」號,1888年1月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松島」號1888年2月17日在法國同一工廠開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橋立」號1888年8月6日在橫須賀開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

「松島」級垂線間長89.9米、寬15.6米、吃水6.4米,設計噸位4217噸,各艦略有差異,其中「橋立」號4278噸。「松島」級艦體採用低碳鋼、雙層船底,共劃分為94個艙室,採用三腳式單桅。主機為2座臥式3汽缸往復式蒸汽機,6座燃煤鍋爐,標準載煤量405噸,最大載煤量680噸,雙軸推進,5400匹馬力,速度16節。編制360人。

「松島」級320毫米主炮,就是挺嚇人的

「松島」級的武器裝備為一門法國施耐德公司製造的加奈式320毫米後膛炮,這門炮也是「松島」級最主要的武器,但安裝位置並不相同,其中「嚴島」「橋立」安裝在艦艏,「松島」安裝在艦艉。據史料記載,這種炮採用38倍徑,火炮本身重65.7噸,操作臺及輸彈裝置重176噸,仰角10度,俯角4度,左右285度,炮彈包括450公斤實心穿甲彈、350公斤開花彈,備彈60發,有效射程8000米。

「松島」號

「松島」級其他武器包括阿姆斯特朗單裝120毫米速射炮、哈奇開斯47毫米重型和輕型機關炮和魚雷發射管,但三艦每種武器的配備不盡相同,其中阿姆斯特朗單裝120毫米速射炮為「松島」號12門,「嚴島」「橋立」分別為11門。哈奇開斯47毫米重型機關炮,「松島」號15門,其中重型5門,輕型10門;「嚴島」「橋立」18門,其中重型6門,輕型12門。此外,三艦均配備了4具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3具、艦艉1具。

「嚴島」號

「松島」級在重要部位,包括艦體兩側、主司令塔、輪機艙、彈藥庫及主炮炮座、彈藥通道、炮盾等均設置有厚度不等的裝甲,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三景艦」都參加了黃海海戰、威海衛攻防戰,且在北洋艦隊的打擊下,輕重不等均被擊傷。其中「松島」號在黃海海戰中被擊中13彈,其中被北洋艦隊「平遠」號主炮擊中320毫米主炮下部位置,主炮塔炮罩被毀,引發烈火濃煙導致4人窒息而死,火炮無法旋轉;「鎮遠」號發射的兩發305毫米炮彈,引發 「松島」號上的彈藥殉爆,「松島」號在黃海大戰中共死亡35人,傷78人。在黃海海戰中,「橋立」號曾與友艦圍攻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被擊中11彈,死3人,傷11人。「嚴島」號被擊中8彈,死13人,傷18人。「橋立」和「嚴島」均未傷及要害部位。

「橋立」號

值得一提的是,「三景艦」專門用來對付「定遠」「鎮遠」的320毫米主炮,因炮身笨重,操作繁瑣,海況稍高炮身轉動困難且艦體側傾,1小時才能打出一炮。海戰中,「三景艦」的320毫米主炮五個小時總共才打了12發炮彈,但只有2發命中「鎮遠」號,還沒有擊穿其裝甲帶,實戰效果令日本海軍失望。

「三景艦」都參加了隨後爆發的日俄戰爭,擔承護航和支援任務,其中「松島」號參加了對馬海戰。

戰後「三景艦」被編為練習艦隊,用於海軍學員遠航訓練。進入20世紀後,日本海軍更新換代頻繁,昔日風光無限的「三景艦」逐步退居二線。其中「嚴島」號1898年3月21日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列為二等海防艦,1919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更名「嚴島丸」,1925年報廢,1940年解體。 「松島」號1908年4月30日在運送海軍候補生遠航實習途中,在澎湖列島馬公島停泊時,因彈藥庫突然爆炸,幾乎瞬間沉沒,據倖存人員回憶,原因是因為第二天要宣布艦員晉升名單,很多預知升不上去的水兵開始自暴自棄地喝酒,爭吵聲整夜不絕,彼此產生糾紛,引發事故。1908年7月31日「松島」號除籍。「橋立」號1912年8月28日列為二等海防艦,1922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1925年報廢,1927年解體。(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何一開始實力不如北洋水師的日本海軍,甲午戰爭能夠獲勝
    如果要論哪一場戰爭對當時清政府的影響最大的話,我想應該就是那一場清政府戰敗後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按理說,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的海軍力量是超過日本的。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會敗得那麼悽慘呢?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發布了一系列的改革計劃,史稱「明治維新」。改革十分成功,日本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遊擊隊。
  • 日海軍勤務日誌還原甲午戰爭:日吉野艦首先開炮
    記錄者,田所廣海,1890年畢業於日本海軍軍官學校,1894年作為海軍少尉跟隨日本軍艦吉野號參與甲午戰爭。隨後,一步步晉升,於1918年成為海軍中將。「他是一位非常有心的人。看他記錄的細節,仿佛在戰場上空,觀看戰爭的發生。」王錫榮說。  該日誌珍藏館內5年,但因涉及大量航海專業名詞,用語也與今日日語不同,翻譯難度之大,令多位譯者卻步。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但是要注意這是濟遠艦在甲午戰敗被俘在日本海軍已經服役了一定階段後沉沒又被打撈起來的。  「所以濟遠遺物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日本軍艦的遺物,因為很多的物品都日本人的。」陳悅說,「而且濟遠艦在被編入日本海軍後,船體很可能被改造過,因為火炮等物品使用經驗也不一樣,應該被日本人改過,包括艦上的一些小型火炮也不一定是當年北洋海軍原裝的。」
  • 日本海軍四大造艦官:被忽略的「核心」,沒有他們或許就沒有大和
    日本海軍從甲午戰爭爆發到二戰結束的這半個世紀時間裡,曾是世界海軍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對亞洲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衡量一國海軍力量是否強大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軍艦的設計和建造能力,在日本海軍的艦船設計、開發、建造等部門中活躍著一大批技術專家,他們是日本艦船建造的核心所在,其中負責船體設計和建造的技術官員被稱為「造船官」。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隨著1965年操江號在日本神戶被解體,北洋水師所有的戰艦都已經走入了歷史的背後,只有這艘我國保留下來唯一一艘清末蒸汽輪船,依然能夠讓我們回味那個時代艨艟的影子,這是一艘清末振興海軍過程中,向外購買軍艦時附送的火輪船,其精美的雕刻,仿佛製作豎琴一般細膩的工藝,讓我們隱約感到,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為了實現近代化進行的那一次自強努力,曾有著異乎尋常的認真。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吉野"號在當時日本海軍序列中被列為"二等巡洋艦",但是從艦型上來說,當時的巡洋艦又被分為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1898年基本將裝甲巡洋艦轉而劃歸"一等巡洋艦",而"吉野"號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是以速度快、火力兇猛著稱,但實際上屬於防護巡洋艦,其特點是只在水線附近甲板上安裝一層穹甲,保護動力艙、彈藥庫等關鍵部位。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下午3時20分以後,戰場上只剩下定遠、鎮遠2艦與日本本隊5艦廝殺。在日艦炮火的猛烈攻擊下,鎮遠致傷上千處,但仍一面救火,一面抵敵。由於鎮遠與定遠配合默契,最終頂住了5艘日艦的圍攻,並將日本旗艦松島擊成重傷,完全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下午5時30分,日本艦隊首先撤離戰場,海戰結束。十月十六日,北洋艦隊自旅順撤往威海,艦隊在進入威海港時,鎮遠不慎擦傷。
  • 至今,仍有不下百件甲午戰爭和北洋水師的遺物殘留日本
    日本戰敗前此墓地歸日本陸軍管轄,裡面除了中國戰俘的墓地以外,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俘的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德關係日漸融洽,當地的德國領事請求將德國士兵墓碑上「捕虜」這樣侮辱性的字樣去掉。日方表示遵照辦理,也考慮將清軍戰俘墓碑同樣處理,但一直沒有提上日程。二戰日本戰敗,據說有一個中國將軍來日本收集索還甲午戰爭時日軍掠去的物品。墓地管理員連忙將清軍官兵墓的情況造冊上報。
  • 甲午戰爭旅順屠城細節公開 僅剩36人埋屍體(圖)
    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甲午海祭」展 展示從日本民間購回的大量圖片實物  250張照片,60多件珍貴實物,真實地記錄著120年前發生在中國黃海的甲午戰爭,通過這些日本從軍記者的記述,日軍旅順屠城細節第一次被公開。 文/ 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宋敏  為期兩個月的「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4日。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日本把美國當做假想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由秋山真之和佐藤鐵太郎提出的"對美七成論",就可以說是日本海軍早期的對美作戰理論,它要求日本海軍的艦隊規模上起碼能夠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數量,否則絕無戰勝美國海軍的可能。當時的海戰還是戰列艦對決,誰的戰列艦多誰就牛,所以日本海軍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道理。
  • 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圖)
    特約海洋學者陸儒德  1894年歲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北洋艦隊退守威海。日軍大舉進攻,在榮成登陸,擺開海、陸夾擊威海清軍之勢。儘管北洋海軍主力艦「定遠」、「鎮遠」雄風猶存,如果海陸配合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同日軍再打一陣子,但是,清軍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 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帝國海軍實力怎麼樣?有哪些裝備?
    日本帝國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5年(昭和20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主要參戰了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等。創立早期日本明治維新後,1870年(明治3年),日本帝國陸海軍正式分離。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這是因為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書:海軍規模已具,國家度支艱難,嚴禁北洋水師再添加新的「艦、炮、軍火」。而日本海軍則正好相反,大戰前夕做了充分的準備,購置了很多新型號艦艇。黃海大戰中對北洋艦隊構成巨大威脅的「吉野」號是1893年服役的;日本國產「秋津洲」「橋立」號是1894年服役的;「松島」號是1892年服役的;「千代田」「嚴島」號均是1891年服役的等。
  • 一艦四用空勞碌,炮下絕戶無人知,日本海軍千代田號航空母艦
    其次她的戰沉經歷在日本海軍中獨一無二,她是日本海軍唯一一艘和敵方水面艦隻玩炮戰並被擊沉的航空母艦,也是日本海軍唯一一艘死完了一戶口本的航空母艦。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海軍熱衷於建造水上飛機母艦。一方面當時航空技術進步,水面艦隊需要飛機履行偵察、支援的職責;另一方面,造水上飛機母艦可以規避華盛頓和倫敦海軍條約對航空母艦建造的限制。
  • 不懂軍艦,如何治海軍史?
    我是在2000年威海的一次北洋海軍史的學術會議上初識馬幼垣的。那時,他剛從夏威夷大學退休,又到香港嶺南大學任教,我卻不知道他的本行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更不知道他專攻的方向是《水滸》。我們興致勃勃地聊天,聽他介紹他搜集的各類西文的海軍史資料。當時,我已拜讀過他在1994年甲午戰爭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法人白勞易於日本三景艦的建造》,覺得他對世界海軍艦船的沿革和掌故頗為精通。
  •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賺了多少錢?
    說白了,就是日本欺軟怕硬的心理。日本與當時的中國一樣,備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但日本對西方列強不敢惹,只能寄希望通過欺負朝鮮、中國,效仿西方殖民來獲得補償。 隨著軍費的快速增長,日本政府開始實行擴軍計劃。1882年,日本天皇下達「鑑於宇內形勢,擴充陸海軍備」的詔書。1884年,日本政府又啟動了「非常時」擴軍計劃。
  • 難忘宏偉造艦計劃!俄羅斯海軍300年回顧,史達林戰列艦重現
    在俄海軍300歲生日這天,俄羅斯媒體也藉此機會,回顧了當年蘇聯時代,紅海軍曾經制訂的宏偉造艦計劃,儘管早已物是人非,但是今天看來,當年蘇聯的氣魄依然震撼人心。早在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列強就立即結成聯盟開始圍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在和所謂"白匪軍"作戰中,新生的蘇聯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海軍艦船,水兵們都把大炮拆下來,搬上陸地充當要塞炮使用,而百廢待興的蘇聯所要面對的則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幾乎所有的世界海軍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