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特色種植走上致富路

2020-12-17 小學生學習課堂

新愛蓮說

引 子

那兒的染料能當飲料喝,藕可以發酵成酒,荷花宴色香味俱全;那兒的風光水天一色,有魚翔淺底,也有鳥飛長空;那兒的村姑心靈手巧,插花、刺繡、印染,把老宅老屋裝點成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民宿;那兒還有一群人見人誇的大嫂,齊力脫貧攻堅,共同增收致富,聯手託舉起村莊的大半個天空……

民宿一角。

那兒是韓徐莊村。

未見其村,先聞其詳。在前往韓徐莊的路上,範縣縣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李博說起那兒的人文景觀,如數家珍,讚不絕口。「不過,」他稍微有些遺憾地說,「眼下已經入冬,看不到那兒的『映日荷花別樣紅』了。」

「夏花燦爛,」陳莊鎮宣傳委員魏玉巍接過話茬兒說,「冬花傲骨。咱這時候去,正好『留得枯荷聽雨聲』。」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韓徐莊被連片的荷塘包圍,因蓮而富,因蓮而出名,因蓮而贏得荷鄉、荷花小鎮等美譽,進而成為網紅打卡的美麗村落。它偎依在黃河大堤腳下,東臨國家3A級景區中原荷花園,北枕湯臺鐵路與濮臺公路,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村子不大,共有158戶620人,耕地700畝。截至2018年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共41戶161人。2019年9月,韓徐莊整村實現精準脫貧。

「來俺韓徐莊,」韓徐莊村新任黨支部書記韓洪甫說,「應該先去看看俺村的不染工坊。」

範縣是我省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試點縣。先行一步,韓洪甫已於11月8日履任現職。他今年32歲,種了5公頃稻子,收入逾10萬元。魏玉巍打電話找到他的時候,他還在地裡忙碌,此刻趕來,臉上頭上滿是汗,靴子上褲子上滿是泥巴草屑。魏玉巍笑著問他,以後當一把手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種地了?「那哪能,」他有些靦腆地說,「我還準備多種點地,給大家帶個好頭。像俺老支書那樣,事事幹在前頭。」

不染工坊坐落在村子西頭,既是豫北荷鄉民宿接待室,也是一個遊客體驗活動室。幾個遊客正饒有興味地在不同的工序上忙碌。他們面前的儲物筐裡,是已清洗過的蓮蓬、蓮葉、蓮子殼等。家在此地的李夢媛是一個在讀大學生,來此實習兩三個月了。她說,在韓徐莊,這些東西隨處可見,以前都遺留在田間地頭,或者當柴火燒掉。現在,它們登堂入室,成為彌足珍貴的天然染料原材料。冒著嫋嫋熱氣的染鍋,正在讓它們變廢為寶。

李斌是北京大地鄉居派駐韓徐莊民宿項目部經理,就在不染工坊辦公。他說,我國印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之一,利用植物染料也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流。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刀耕火種的過程中發現,草木的根莖葉皮,以及果實果核等,會在水和氣溫的浸漬作用中變色,並可從中提取染液。又進而發現,把這些花花綠綠的染料塗到臉上身上,既可以互相娛樂,也可以恐嚇野獸,甚至可以在領地之爭中出奇制勝。於是,染料的提取技術漸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它來自荀子的《勸學》:「青,取於藍,而青於藍。」我知道這句話的引申意義,是說學生向老師學習超過了老師,後人繼承前人超過了前人,本對其本意則不求甚解,只不過在人云亦云。今天得知,它直接來自人們對天然染料的認知:青(靛青)這種染料是從一種叫蓼藍的草裡提取出來的,但顏色比蓼藍更深。可見在遙遠的戰國時期,天然染料提取技術已相當嫻熟和普及,並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形上學的意味。

整個染房暗香浮動,大自然的氣息沁人心脾,沉浸其間,頓覺神清氣爽。在裁剪、折花過程中,李夢媛和另一位叫吳桂花的女工指導著遊客將純白色的一匹亞麻布料裁剪成或長或方的條條塊塊,再把它們摺疊出蓮花、月牙、魚兒、蓮蓬等不同的花樣,放入染鍋,繼續控溫煮染。接下來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不過二三十分鐘,白布進去,花布出來,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那些披上沉靜綠色、溫暖黃色、熱情茶色、凝重黑色的蓮花、月牙、魚兒、蓮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儼然一件件藝術品了。

天然染料製作過程緩慢,染色過程精細,在化工染料一統天下的今天,一度瀕臨失傳。所幸的是,這一古老的工藝又在韓徐莊煥發出絢麗的色彩。李夢媛說,前幾天,她和幾個小夥伴染了十來條絲巾,剛掛到網上就被搶購一空了,過幾天準備再多染幾條。吳桂花也說,上個月,她給貴州老家剛出生的侄孫子寄了一套自己浸染的衣服,老家的人都說好。天然染料浸染的衣服,健康環保沒怪味,不傷害身體,最適合嬰幼兒穿。不過,眼下的荷葉已染不出夏天荷葉的青翠碧綠,要看,只能去前面的那幾座民宿裡看看以前的染品。

民宿裡果然別有洞天,寬敞明亮,纖塵不染。這兒斜插著一枝枯荷,那兒懸掛著一隻荷包,風乾的蓮蓬置於案頭,經霜的蘆葦立在窗前,顯得隨意而匠心、寧靜而致遠。李斌說,這樣的民宿共9套,客房17間,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北京大地鄉居為韓徐莊投建的富民助農項目,旨在拓寬群眾就業門路,助推鄉村旅遊發展。他說,眼下是旅遊淡季,民宿入住遊客不多。但一到節假日,房間就明顯不夠用了。

「現在看起來像模像樣了,」韓洪甫說,「以前這幾座民宿可都是透風漏雨的破屋。」

2018年12月6日至17日,作為範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結對幫扶單位,中石油牽手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北京大地鄉居,啟動針對韓徐莊留守婦女量身定做的「荷鄉能工計劃」,邀請全國知名的花藝、布藝、荷葉染工藝師來不染工坊授課培訓。吳桂花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培訓的人。她說,通過培訓,大家在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也陶冶了情趣,提升了品位,提高了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吳桂花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一雙手,原來也不是只能摸農具、廚具,還可以摸到曾八竿子打不著的藝術,並可以靠自己的一雙手脫貧致富。

吳桂花的家就在附近,與此只隔著兩條胡同。她是韓徐莊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丈夫在天津打工,婆婆常年臥病在床,三個孩子小。收入少,開支大,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度,怎麼調配怎麼不夠,真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句老話,時光一度很難熬。村裡建了民宿,她和另外8名留守婦女來這裡當管家,既可兼顧家裡,也不影響打理民宿,間或繡點染點小飾品,請李夢媛捎帶著掛到網上賣,一個月有兩千元左右的收入。2018年年底,吳桂花成功脫貧,並被評為村裡的孝善敬老標兵。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韓徐莊對於蓮蓬、蓮葉、蓮子殼的回收利用,對於危舊房屋的改造,再次為這句至理名言作出生動形象的註腳。

生生無限意 只在苦心中

蓮藕渾身是寶,韓徐莊人深得個中三昧。離開染房,一陣酒香撲鼻而來。韓洪甫說,這是韓洪振藕酒坊裡的香味。韓洪振的家庭雖然也曾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但他不同於一般的貧困戶,有知識,有學歷,有技術。他今年37歲,2006年從陝西國防學院畢業後,曾在煙臺科奧顯示材料有限公司實驗室和精餾車間工作了5年。後來,他父親患上心肌梗死等疾病,才返回老家,就近在河南豐利石化有限公司工作。儘管給父親看病前後欠下十多萬元的債務,但他不等不靠不要,一有閒暇就潛心研發藕酒製作工藝。2019年3月,他的藕酒製作工藝成功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8月,他的韓舍藕麯酒正式生產銷售。韓洪振說,藕酒填補了國內白酒的一項空白,前景廣闊。但在辦理白酒作坊備案證的過程中,歷經曲折,簡直比製酒的過程還煩瑣。白酒及酒精屬於國家限制產業,國家經貿委第14號令《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複建設目錄》明確,1999年9月1日以後註冊登記的白酒企業,不予受理生產許可證申請。多虧老支書韓保領、駐村第一書記郭自紅、鎮長李鵬宇等人認可他的酒藝,幫著跑前跑後,終於申領成功。據說,這也是自1999年9月以來,我市白酒行業申領成功的第一份白酒作坊備案證。

酒坊裡熱氣蒸騰,濃鬱的酒香揮之不去。韓洪甫說,藕酒屬兼香型白酒,一酒多香,後味回甘,好喝不上頭,在當地已得到普遍認可和好評。他去走親戚或家中來親戚了,就來這裡買酒。這個酒坊的投產運營,不僅延長了村裡的蓮藕產業鏈,還吸收4個貧困戶來此務工。韓洪振說,有一年,陳莊鎮全鎮蓮藕大獲豐收,供過於求,很多藕農找不到銷路。他就是從那個時候萌生了研發藕產品的想法,作為新時代的農家子弟,不能讓父老鄉親流了汗水再流淚水。現在,他的酒坊規模還小,只能年消化利用二三十萬斤藕,但也有效緩解了街坊鄰居的藕銷售壓力。來年他準備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

正說話間,一個騎著電動車的人來買酒,說家裡來了客人,指定要喝藕酒。韓洪甫、韓洪振忙迎上去說,你打個電話讓人送去就行了,還跑來幹啥。

這個人就是剛卸任的老支書韓保領。

韓保領今年66歲,經歷頗為傳奇。在村人眼裡,他打小認幹,肯吃苦,有思路。17歲那年,年紀輕輕的他便挑起生產小隊隊長的重擔,兩年後兼任大隊民兵連長。韓保領說,以前的韓徐莊像大多數村莊一樣一窮二白,甚至比別的村莊更窮。因系背河窪地,飽受水患之苦,土地裡只長鹽鹼不長莊稼,指望土裡刨食是填不飽肚子的。所以,早在當生產隊長時,他便帶領大家搞副業,建了個暖房,孵小雞小鴨小鵝。然後,與隊裡的年輕人一起騎上自行車沿村叫賣,曾賣到新鄉、開封,以及山西晉城等地。「那時候年輕,」韓保領說,「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白天賣雞賣鴨跑一天,晚上回來還拉犁拉耙,還修建黃河引水乾渠哩。」

1977年,村裡組建了一個副業隊,要遠赴天津市電話局去架電話線、挖管道。大家都說他引黃乾渠挖得好,推薦他帶隊挖管道去。他二話沒說,就帶著60多個年輕人上路了,算是周圍村莊最早外出務工的一群人。雖然辛苦,但沒少掙錢;逢年過節,沒少給大家發米麵酒肉等福利。農民還能發福利,周圍村莊不曾有過,也算是從他這裡開了個先例。後來,農村土地包產到戶,一些窮家難捨的人開始陸續返鄉。韓保領沒回來。在天津那個大都市打拼多年,既歷練了他的才幹,也開闊了他的眼界。副業隊解散後,他輾轉到武漢、廣州等地做生意去了,走南闖北的過程中,腰包漸鼓。2005年,事業有成的韓保領在市裡買了房子,把家眷接過去,準備安居下來。

但村裡的人不讓他安居。

鎮領導和村民代表找到他說,他不在家的這些年,村幹部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村子一直在貧困線下掙扎,發展不起來。村民代表裡有當年跟他一起搞副業的,後悔得牙根疼,說要是中途不撤回來,也早該跟著他吃香喝辣了。眼下這些都不說了,全村的老少爺們都盼著他回村,重新帶領大夥突出重圍,蹚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眾望所歸,韓保領又回到闊別多年的村莊。

村子似乎比先前更破了,街道上的坑坑窪窪也似乎比先前更多了。無論往地裡運肥,還是往家裡收莊稼,車子東倒西歪,人則一步一泥濘。連那些走村串巷的小商小販,都繞開韓徐莊走。目睹著這一切,韓保領兩眼潮溼,覺得縱使千頭萬緒,先把路修起來當屬第一要務。沒錢修路,他帶頭集資,讓大家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就行。

韓保領一口氣修了兩條貫通南北的水泥路,後又在鎮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一條東西走向的連接鄉鎮公路的水泥路。事情就發生在這條路上。

線路規劃圖紙上有六座年代不詳的老墳。

繞開老墳,路要拐彎,影響施工進度不說,人力物力的成本也會憑空增加許多,根本承擔不起。直接平掉最省事,但有傷風化,於情於理都行不通。即便是年代不詳,即便是無人認領,那老墳裡埋著的,一定是韓徐莊的祖宗的屍骨,妥善遷出去才是萬全之策。「遷哪去啊?」韓保領自問自答著說,「咱當黨員幹部的,不說屍骨晦氣這些迷信話,但墳頭佔地肯定是不爭的事實,沒人願意叫遷,只有遷到我自家的地裡。」

自家地裡一下子冒出六座墳墓,可把韓保領的老伴、子女給氣壞了。天底下有拾金拾銀的,還沒見過他這樣拾屍骨的;有供佛供神的,哪有他這樣供鬼的!當初一家人勸阻他回村他不聽,知道此番怕也理論不出個子醜寅卯來。吃一塹長一智,他們直接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動員起來了。大伙兒一聽,都氣得不行,都說非叫他咋著遷來的,再咋著遷出去,否則跟他沒完。

但是,這支浩浩蕩蕩的討伐隊伍撲了個空,沒能興師問罪成。不巧又偏巧的是,恰在這節骨眼上,韓保領病倒在了工地上。拉到市人民醫院一檢查,竟查出他肺上長出一個拳頭大的腫瘤。醫生說再晚發現幾天,手術怕都做不成了。這可非同兒戲,一家人誰也顧不上墳不墳、鬼不鬼的事了,得跟癌細胞賽跑,得趕緊請專家名醫把腫瘤切除了。「都說肺癌要命,」韓保領自嘲地笑起來說,「但肺癌也能救命。要不然,真不知該怎麼個收場法。這事已過去好幾年了,我還好好的。也算是積德修福了。」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東

韓保領回村做的第二件事,是清理廢舊坑塘,引黃河水進村,形成荷塘連片的湖泊。一個地方有了水,仿佛就有了靈性,眼看著草木蔥蘢起來,空氣清新起來,村容村貌為之改觀,幹部群眾的精氣神也為之一振。已經脫貧的養魚大戶張進興說,越是在有心人眼裡,越沒有不可造之物。他現在承包的這片2公頃大的魚塘,就是韓保領帶著大夥清理出來的。當初他怎麼也想不到,昔日這片比人還高的雜草下面,比石頭還堅硬的碎磚爛瓦下面,藏著真金白銀,藏著詩情畫意,有一天會成為他脫貧致富的風水寶地。

張進興今年56歲,也曾是村子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妻子體弱多病,患有急性耳聾症、眩暈症。所謂有病亂求醫,他可沒少北上南下地遍訪江湖郎中,討他們的「靈丹妙藥」或祖傳秘方。到頭來,妻子的病沒去,倒欠下一筆巨額的債務。張進興身高1.75米,一度瘦得像根打棗竿子不說,還早早地被債務壓彎了脊背。那天晚上,有鄰村的債主上門。不知是因為酗了酒發酒瘋,還是因為討要無果發脾氣,吹鬍子瞪眼的,言語也不乾不淨的,句句帶刺,字字扎心。要不是張進興妻子又發生了一次劇烈的眩暈,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真不知對方會說出什麼更難聽的話來。

等那人離開,張進興好歹安撫下妻子,人也累了,倒在一旁沉沉睡去。因為妻子時不時地發病,他連睡覺也養成了時不時地按一下旁邊的習慣。但是那晚,迷迷糊糊中,他按了幾次都有按空的感覺,一激靈醒來,竟發現妻子不見了。張進興連喊幾聲沒回應,拔腿就往門外跑。他家在村子西頭,離他現在的魚塘不過300米。夜色裡,他遠遠看見妻子趔趔趄趄地走在前頭,走向水塘,忙三步兩步趕上去,一把抱住了她。

妻子在輕生的途中又發病了,身子打晃,腳步踉蹌,要不然他也許就趕不上了。妻子在他懷裡亂捶亂打,哽哽咽咽地說:「我活著也是受罪,孩他爹你行行好、狠狠心,快點放我走吧。我不能再拖累你,再拖累咱這個家了。」

「不!」張進興熱淚盈眶,緊緊地抱住妻子說,「孩他娘你別亂想,就是走,咱倆也要一塊走。」

「說得好,」背後傳來一個聲音說,「一日夫妻百日恩,要走就一塊走。一塊向小康社會走,一塊向幸福美好的生活走。」

說這話的是韓保領。

先前有人來張進興家要帳耍橫的時候,鄰居給韓保領打了電話。他在趕過來的路上,又接到鄰居的電話說,沒事了,那人已經走了。他清楚人都有隱私,也都有尊嚴,再趕過去怕張進興的妻子再發病,不如好好想想辦法,到明天白天再說。可回到家裡,終是睡不踏實,又披衣下床趕過來,正好趕上這一幕。

這一幕衍生的下一幕是,就讓這對患難夫妻向這片水塘討生活。

引黃河水進村的生態效益已經凸顯,社會效益也堪稱理想,該開發一下它的經濟效益了。恰在這時,範縣第三人民醫院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郭自紅也開始來韓徐莊駐村了。大家一商量,一致了意見,既然張進興家離這片水塘近,不如就讓他承包下來,養魚種藕。沒有資金,村裡先是給他爭取了5000元的創業扶貧資金,又幫他聯繫了5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沒有技術,村裡送他去縣裡、市裡免費學習,並請來技術人員現場培訓。人多力量大,一個在生死線上掙扎的貧困家庭,就這樣被一雙雙溫暖的手拉出了困境。

2016年年底,張進興成為韓徐莊第一個摘掉貧困帽子的人,被評為脫貧標兵。現在,張進興的荷園魚苗廠已頗具規模,也頗有名氣,不僅本地的魚塘多從他這裡購魚苗,山東、河北等地的幾十家魚塘也從他這裡購魚苗,每年收入四到六萬元不等。幾經摸索,張進興快成養魚專家了,曾經佝僂的脊背重新挺拔起來。常有人來向他諮詢取經,或請他去給出了症狀的魚把脈問診,他隨叫隨到,樂此不疲。他說,自己的經驗都是免費學來的,理應義務幫助別人。張進興告訴我,一開始他也養過成魚,但成魚投入大,收益慢,不確定因素多,後來就專門養起了魚苗。魚苗吃得少,長得快,等到能吃的時候,也該轉手賣掉了。有一種叫青魚的魚苗,可長到十幾斤幾十斤,進價每斤五六元,養到半斤左右的時候出售,每斤十四五元,中間差價七八元。所以,他是越養越有經驗不說,還越養越帶勁兒。「魚苗歡實,」張進興說,「就像小孩子一樣,一天到晚地東奔西跑,看著喜慶。而且,咱的魚苗好養活,不用擔心銷路。」

「張老闆的魚苗不是吃激素飼料長大的,」一位來自河北館陶的田姓老闆說,「皮實,健壯,適應能力強,成活率百分之百。不像有些吃這劑那劑長大的魚苗,進一萬尾,一換水就可能死幾十上百尾。剩下的,也明顯營養不良。它們吃慣了帶激素的飼料,胃口刁了,很難調養。所以路再遠,我們也來進張老闆的魚苗。」

「是黨和政府把咱從泥窩裡拉了出來,」張進興說,「幫咱建了這個魚苗廠,咱可不敢耍小聰明,貪小便宜,壞了黨和政府的名聲,壞了韓徐莊這個荷鄉的名聲。」

大嫂採芙蓉 溪湖千萬重

在韓徐莊,人們說起香菊,必說到翠敏,也必說到翠華。乍一聽名字,直覺上就是三個親姐妹,實際上姓氏不同,分別姓程、姓史、姓胡。她們同為韓徐莊的媳婦,同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同為韓徐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跡近的身份和命運,使她們結下不似姐妹、勝似姐妹的感情。

「說起來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香菊說,「那時俺仨的孩子都還小,公婆的身體也不大好……」

是一個雨季。男人都打工走了,她們三個留守在家中。因為住得近,彼此常互相走動。那天正說著話,香菊家的房子漏雨了。她倆幫她挪了床,又移了櫥子,這裡接上盆,那裡接上桶。剛想歇口氣,轉臉看見翠敏掐的草辮子不知啥時候被扯斷了,麥莛子散落一地。又一轉臉,看見翠華的針線筐也不知叫誰踩翻了,還沒納好的鞋底濺滿泥巴雨水。香菊深感過意不去,忙蹲下身子去收拾。「顧不上了,」翠敏一把拉住她說,「快一起跟翠華回家看看吧,她那兒怕是也漏雨了。」

冒雨跑去一看,翠華家果然也漏了。這一回,三個人都積累了經驗,把該挪的挪了,該移的移了,互看一眼,不約而同地向翠敏家跑去。翠敏家的房子倒是沒漏雨,但院牆倒了兩三米長。雨一住,三個女人可有得忙了,和泥,搬磚,壘牆,砌瓦,把早先認為非男人不能幹的活計,一一過了一遍手。忙碌的過程中,她們發現,三個人合起夥來,不僅有利於抱團取暖,還力氣大增,還膽量大增,還不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也正是在給翠敏家壘牆的過程中,陪著郭自紅入戶走訪的韓保領遠遠看見了她們,指指腳手架上的香菊、牆上的翠敏說:「就是她仨,好得跟一個人一樣。」

順著他的手指望去,郭自紅看一眼香菊,再看一眼翠敏,明顯湊不夠數。正疑心韓保領是不是看花了眼,聽見他又說:「翠華力氣最大,一準在院子裡和泥、遞磚什麼的。我們從門裡進去,看到的就應該先是她了。」

轉過門來,翠華果然比那兩個人更忙,往腳手架上放幾摞磚,再撂幾鐵鍁泥,跑來跑去的,揮汗如雨。「我是個老瓦工了,」韓保領擼起袖子對郭自紅說,「以前沒少幹這活兒。你先去別的家轉轉,我給她們壘壘牆。」

「既然趕上活兒了,」郭自紅也脫掉外套說,「還轉啥。我沒有經驗,讓翠華升級上腳手架,我來給大家打下手吧。」

牆倒屋漏是最讓人心涼的事,但這一次,因為兩個書記的加入,三個憋著一股勁幹活的女人,開始有說有笑了。就說到貧困戶危房改造補助、創業扶貧補助政策,以及金秋助學行動等,特別說到一項改變三個家庭命運的大事:流轉土地,勤勞致富。

2016年,陳莊鎮積極對接市、縣全域旅遊的大格局規劃,因地制宜,引黃河水進村入莊,在全鎮範圍內大力發展以「荷花觀賞、蓮子採摘、荷葉茶文化、休閒娛樂」為主題的生態旅遊觀光業。那時韓徐莊南頭有一片8公頃大的土地,野草叢生,荊棘密布,蛇鼠出沒,人跡罕至,因種小麥、玉米入不敷出,已經撂荒多年了。那天,兩個書記給她們說的就是這片土地,並迅速給她們從鎮上爭取了每人2萬元的創業資金。8公頃荒草,莽莽蒼蒼,蓊蓊鬱鬱,一眼望不到邊,人走進去,連個影子也看不見。三個女人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像當初冒雨跑向牆毀屋漏的家園一樣,不約而同地揮動鐮刀斧頭,毅然向這片荒蕪砍去。

從此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從此顧不上品嘗飯菜的滋味,從家裡到地裡,從地裡到家裡,一個比一個更腳步匆匆,一個比一個更風雨無阻。2017年,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左邊荷葉田田,右邊稻花飄香,泥鰍攪動的水聲譁譁作響。三樣收成算下來,雖然因經驗不足賺得不多,一人只落萬把塊錢,但卻如願以償地甩掉了壓得人抬不起頭來的貧困帽子,一一登上村子的光榮榜,成功躋身脫貧標兵行列。

這才叫人揚眉吐氣。

三個人中,今年50歲的香菊年齡最長,輩分也大,翠敏、翠華喊她嬸子。但拿主意的,通常是年齡最小的翠華,今年45歲。「翠華文化高,」翠敏說,「腦子也活,所以俺倆都聽她的。」

聽翠華的沒錯。今年,她們選取優質品種,改變作物連作習慣,在往年種水稻的地方種了3公頃蓮藕,在往年種蓮藕的地方種了5公頃水稻,沒改變的,還是捎帶著養泥鰍,結果種養雙贏,大獲豐收。同樣的8公頃土地,不算還在收穫中的蓮藕,單是水稻、泥鰍兩樣收成,三人已一人增收了4萬多元。

從不說撒肥時嗆暈的事,隻字不提薅草時中暑的事,壓根不講澆灌時滑倒在壟溝上的事,就像一次也沒發生過多少次累得直不起腰來的事,但韓徐莊這個美麗鄉村記得,三個大嫂忙碌在蓮間稻田的身影,是它之所以構成美麗鄉村最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也最感人至深。

1000年前,落落寡合的周敦頤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比如菊,又比如牡丹。但他獨愛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進而發出「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天問。往事越千年,我在韓徐莊看到,這裡的數百名幹部群眾,無一不是他的知音。

蓮之愛,同濂溪先生者眾矣!

作者:劉文華 文章來源:濮陽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發布時間:2020-11-20 09:29:34

相關焦點

  • 碗蓮合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荷花又名芙蓉、芙蕖、蓮花、菡萏等,不僅婀娜多姿又清新脫俗,古人稱荷花為花中君子。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來形容喻指文學作品要像剛出清水的芙蓉花,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甚至以「青蓮居士」為號足見詩人對荷花的清新脫俗的欣賞之情。
  • 魚茸蛋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太有意境了!
    魚茸蛋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原料:魚肉、雞蛋、生粉、青菜、雞精、鹽、蔥姜水、蛋黃、蛋清。做法步驟:第1步、魚肉切塊泡出血水撈出瀝乾水分第2步、蔥姜水加入少許的鹽備用第3步、魚肉去掉魚皮、魚紅,再剔去魚刺第4步、放入料理機中加入蔥姜水,雞蛋第5步、打成魚茸
  • 六句讚美女子的絕美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那剛出清水的芙蓉花,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喻指文學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樣自然清新。二、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指的是哪一種詩?看完這首你就明白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思是像剛出清水的芙蓉花一樣,質樸純潔,絲毫沒有雕琢過的痕跡,通常它被用來指文學作品的自然清新。原詩中的李白就是以它來讚美韋太守文章的自然清新,同時也是李白對詩歌創作的見解和主張。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芙蓉種翡翠屬於什麼價位?
    從古至今,讚美萬物的名詩數不勝數,讚美芙蓉花的是也很多,其中有一句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讚美著芙蓉花的氣質,今天在翡翠家族裡就有這樣一種翡翠叫芙蓉種翡翠,它有著幾分芙蓉花的神韻和慍色。芙蓉種翡翠的種是在糯種和冰種之間的,算是糯冰種,色不帶黃相,為淡綠色和淺綠色。
  • 湖北襄陽:夏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花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近年來,保康縣歇馬鎮在鄉村振興中把發展特色農業和旅遊產業結合起來,大面積種植荷花,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走進歇馬鎮河東村荷塘看到,河面上那一張張荷葉,翠綠,墨綠,顏色不一,光滑油亮。它們挨挨擠擠,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出水老高,還有的卷著捲兒。那高高挺立的荷葉,猶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張開舞裙。浮在水面上的荷葉好似一個個碧玉盤。偶爾幾隻青蛙跳到荷葉上,濺起水花落在玉盤裡滾來滾去。
  • 種植平菇走上致富路
    近日,在黔江區舟白街道路東社區4組通組路旁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裡,張維平一家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張維平家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平菇種植大戶,近些年種植平菇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還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多番創業均失敗今年45歲的張維平在當地是一個出了名的搞搞神,在創業這條路上,他嘗試過行業有點多。
  • 純潔淡雅的清新女孩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若書「若書」這個名字帶有一種書香氣息和才子氣度,所以,當其用來作女孩名字,很有清水出芙蓉的優雅氣質。並且,在這個名字中,「若」字可以說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在起名中比較少見,用作人名意指文雅、風度,同時,其也有翩翩風度、氣宇不凡的美好寓意,「書」字可指人知書達理、博學多才。
  • 清水出白毫 天然去雕飾——卷四 白茶
    銀針在不同的時間段,會轉化出不同的香氣,如稻穀香、蜜香和藥香;所以老銀針(三年以上)喝起來,青草香會越來越淡,毫香依舊非常足,藥香則隨著年份的增加越來越明顯,蜜香十足,甜度越來越好,濃鬱的稻穀香,輕飲一口,恍若置身於深秋的曬穀場,口鼻間滿是豐收味道。
  • 特色種植花菜 助農走上致富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年來,我縣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規模化特色種植,在政策的指引下,許多農戶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在我縣九女集鎮郭廟行政村就有這麼一位敢想敢幹的村民,他通過種植蔬菜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時下正是花菜豐收的季節。在九女集鎮郭廟行政村的扶貧大棚內,隨處可見背著筐子採摘花菜的工人,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幾年前,步真坤承包了六十多畝土地,搞起了蔬菜種植。種植花菜技術性不高、管理簡單,而且效益不錯,自然也就成為了步真坤種植的首選。
  • 瀘西縣黨支部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黨支部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瀘西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支部」。雲南瀘西縣金馬鎮金爵紅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合作社,合作社強基惠農,充分發揮黨建政治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的作用,不斷延伸、放大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鏈條上帶民致富的作用,8名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黨員帶頭」的示範引領作用,示範帶動村民發展蔬菜和花卉等產業,讓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 福州長樂:幹部捐助20頭牛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靠養牛走上致富路。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在長樂區航城街道五竹山中,70歲的村民陳依燦依靠航城街道和村幹部捐助的20頭牛,逐步走上致富路。陳依燦家位於航城街道五竹村蟛蜞自然村,距離山外大路7公裡,位置偏僻。多年前,陳依燦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破舊的石頭房內,靠種地為生,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山裡空氣清新,擁有大片天然草場。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為發展養牛業創造了條件。
  • 65、水貝小犇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別樣的美—芙蓉種
    芙蓉種嚴格來說應該叫芙蓉地,對應來說基本在細糯到糯化之間的感覺,好似肉都可以化開的那股糯糯感覺,而顏色是顏色,但是現在一般認為的芙蓉種顏色淡綠不含其他色調!整體感覺就像出水芙蓉花般柔和細膩,純淨且清澈,擁有果凍般的質地,細膩柔美,一般為淡綠色調,少數還會含有淡粉色,晶體顆粒非常緊密,質地不通透卻光滑潤澤。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長順縣:念好「山」字經 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念好「山」字經 走上致富路 提質增效 特色品牌亮起來村支書李敏感慨地說,格道村現在已成為全縣最大的綠殼蛋雞專業養殖村,形成養殖、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支柱產業。 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緊扣山地農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長順打出調整產業結構、培樹特色品牌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組合拳」,推動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形成「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 清水出芙蓉,被賦予特殊的寓意後,荷花在詩人筆下更具生命的活力
    如宋人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蓮花,楊萬裡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荷花」,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中的藕花,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中的芙蓉等,皆指荷花。自古以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荷花因其潔身自愛、不染俗塵的高潔品質,常常被歷代文人墨客所讚美和稱頌。
  • 自種自榨黑豆油,左深帶領農戶走上特色種植業致富路
    2015年,玉米價格回落收益變少,在時任理事長左深的主導下,合作社開始調整種植結構,改種黑豆,同時他投資300萬元成立了鐵嶺三木植物油有限公司,對黑豆進行深加工,生產黑豆油。目前,公司已發展到年可產500噸黑豆油,擁有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左深說,「我們用的黑豆全部由我們自己種植,從原材料入手保證產品質量,絕對不是轉基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黑豆餅用作飼料,餵養公司養殖場的豬、馬,牲畜的糞便再用來還田,真正形成了循環農業。」
  •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10-25 09: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走進村裡,潺潺流水聲由遠及近,一條條溪水穿村而過,一方方魚塘內魚兒正遊得歡快……近幾年,普照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靠著養殖高山冷水魚,硬是讓全村的58個貧困戶走上了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 且末縣:香蒜種植讓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今年以來,工作隊和村「兩委」緊緊圍繞且末縣委「一棗二蒜三畜四特色」發展思路和鄉黨委 「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戰略布局,積極引導和幫助全村牧民種植高原香蒜74.5畝,開展技術培訓6場,聯繫幫扶企業美克化工公司捐贈12噸化肥。為助力牧民香蒜快速銷售,實現增產增收,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波華自學直播教程,通過直播帶貨拓寬香蒜銷售渠道,擴大香蒜的知名度。
  • 清水出芙蓉:個性的荷葉邊連衣裙,打造優雅氣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葉邊的運用,無論是袖口、領口等,都使衣服多了一些仙氣。今天依然是孫允珠小姐姐,以荷葉邊為主要特色元素的修身長款包臀裙,看珠珠女神如何穿出如仙氣質。服裝的良好視覺效果的設計目的,是用來強化人的美感,弱化一些缺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