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鎮原名清風,位於浙江省紹興縣,與杭州的蕭山相接,南靠柯橋,北鄰杭甬高速公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紹興有名的四大古鎮之一,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之美稱。安昌始建於北宋時期,因唐代武肅王錢鑼平董昌而得名,後因戰亂焚毀,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依帶水,古樸典雅,現已成為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安昌古鎮現存三裡長的依河古街市,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粉牆黛瓦的臺門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橋,穿梭往來的烏篷小船,風貌古樸迷人。陳從周教授生前曾三臨安昌,稱道安昌是紹興保存最完好的水鄉古鎮。
安昌古鎮最動人之處,則在於這裡的民俗風情。雖經千年歲月,但古鎮人家依然保持著許多傳統生活習俗,成為外地遊客心儀神往的觀賞內容。老街自古商業興旺,今日古鎮的傳統商文化依然原汁原味,這在小城鎮中,甚至許多江南古鎮中也不可多得。特別是臘月時節,古鎮人家紛紛忙著操辦年事,搡年糕、裹粽子、灌臘腸、扯白糖,「祝福」祭祀,婚禮壽慶,處處風情處處景,體現著濃鬱的越地民俗文化特色。景區建有民俗風情館、紹興師爺博物館、石雕館、穗康錢莊、中國銀行舊址、城隍殿等六處人文景點,並已連續舉辦八屆「臘月風情節」。走進安昌古鎮,真如置身於「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風俗的長卷」,品嘗著一盅滋味淳厚的陳年紹興老酒。
從景區入口往裡走,北岸依次是城隍殿、穗康錢莊、石雕館、紹興師爺博物館。其中,紹興師爺博物館是最值得一看的,紹興最著名的特產除了黃酒,就是師爺了,博物館裡展有師爺的歷史、分類,以及生活用物和日記等等,讓人對這個行業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石雕館是一個三進的老臺門,收集了大量的紹興石雕石碑,頗有趣味。沿著河的南岸,可以在中國銀行舊址看國有銀行的氣派,規模宏大的安康寺,而安昌民俗風情館裡大量的圖片和生活用品,可以一窺安昌的生活風俗。
如果只是在古鎮街上走走,感受安昌的風土人情,是不需要買門票的。走在河邊的廊棚下,有許多當地人擺的小攤。不同於其它商業化古鎮清一色的小商品,安昌人出售的小玩意更接地氣,從氈帽到鞋刷、紐扣,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有些扯白糖、箍桶、做布鞋的老手藝人,一輩子堅守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手藝。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安昌的臘腸和醬油遠近聞名,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播出後更是火遍全國。掛在河岸邊竹架子上密密麻麻的臘腸也是古鎮一道特有的風景,古鎮上的「仁昌醬園」不僅是一景,也是安昌臘腸好吃的秘訣之一,來到這裡的人總要順手買些回去。
信步走在安昌的石街上,古樸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桶匠店師傅腰扎圍裙,埋頭鏤著木頭,剃頭師傅打掃著堂前的落髮,老酒店裡夥計將酒罈搬進搬出,茶館內三三兩兩頭戴黑氈帽的老人在喝茶聊天,長街上遊客稀少,只有本地人在悠閒地生活著。
每當傍晚時分,坐在外邊沿河的方桌長凳上,看著浣洗衣裳的婦女,歸家的烏篷船,還有嫋嫋升起的炊煙。在江南,雖然水鄉古鎮眾多,而這座」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寧靜小鎮,不就是魯迅筆下那個黑氈帽和烏篷船的水鄉小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