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琉璃的意思是心純粹至清澈美麗,琉璃心謂心若琉璃,即晶瑩剔透之心,純真之心。不受塵世間的物慾、名欲、情慾的困擾。心比水還要靜,即心靜如琉璃,一切只為眾生考慮。
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為消病避邪之靈物。琉璃不但明淨純無暇,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打動幹擾。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願我在未來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所成就的佛身猶如清淨琉璃一般,從內到外光明透徹,純淨無暇。
琉璃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獨異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嘗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二狗嘆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鬚,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琉璃對佛家來說,是純淨無暇,至純至淨的,琉璃不但明淨純無暇,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打動幹擾。把心比作琉璃,只說明想比喻心比水還要靜,純真之心,一切只為眾生考慮。
菩提色中的菩提,既可以指佛教詞語,「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又可以指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是桑科、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淡若清風表示一種狀態,一種情趣。不求名利,生活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虛華,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幾回眸幾回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