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法國的米其林餐廳遍及歐美亞,甚至早年間更有以米其林為原型的影視劇作品,且米其林每年會推出星級評價,給餐廳進行評估打分。
可以說,米其林是餐飲業的風向標。相信你也好奇,米其林在中國會有什麼樣的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紅遍世界的米其林餐廳走入中國之後發生了哪些事。
米其林餐廳,意為收錄在《米其林紅色寶典》中的餐廳,米其林的餐廳有自己獨特的評判標準,評判標準分為叉匙標誌、人頭標誌、硬幣標誌和最出名的星星等級,米其林餐廳的評分系統共有三個等級,分別是一星,二星和三星。
而中國,只有最早的唐閣和後來的新榮記是三星等級,且分別位於上海香港,餐館的主要類型是粵菜。更有資料顯示,中國擁有的米其林餐廳僅有百餘家。而大多數只是屬於&34;餐廳。
這些餐廳都集中在港澳地區,菜系以粵菜為主。內地只有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有所分布,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紅遍全球的米其林餐廳在中國的數量如此之少?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米其林餐廳在中國數量少沒關係,只要受到人們喜愛,照樣會發展的很好,可現實讓人大跌眼鏡,米其林在中國並不受追捧。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了米其林在中國的尷尬境地呢?
按照常理說,中國是美食之鄉,應該是包容萬象,對於高端精緻的米其林餐廳來說,應該是個不錯的發展之地,可為何中國米其林餐廳發展的現狀是餐廳數量少且並不受到絕大多數人的追捧呢?
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米其林評定要求極高,一方面注重品牌價值,主要走高端產品的路子,偏向於製作高端食材,成本極高;另一方面,米其林對烹飪嚴格把關,對廚房布局,廚師水平具有高要求,嚴標準。
這就決定了米其林餐廳的食品一定是精緻昂貴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精緻的食材難以消費起,且這些食物存在華而不實的現象,這樣就把90%以上的顧客拒之門外了。
而稍有能力走進去&34;的人,也難以支撐日日上千元一頓的美食。真正能夠消費的起這種餐廳的人,幾乎都會選擇出國去享用米其林,自然中國本土米其林的發展就會遭遇瓶頸。
其次,米其林餐廳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長,也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是屬於舶來品。或許米其林在世界範圍內享譽盛名,但在中國,人們對它的認可度普遍不高。
而且,米其林屬於餐飲界的諾貝爾,是全球餐飲界公認的最高榮譽,要求極其嚴格,這也導致了米其林在中國數量不多。再次,中國本身地域遼闊,各地美食偏好不同,且都各有特色。
例如川湘菜重辣,粵菜清淡少油,魯菜重油重調味,可以說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博大精深。就算是在歐洲也不是都靠米其林來衡量。所以說,自身質量及民眾認可度和評定標準是兩碼事。
而對於絕大多數中國普通民眾來說,自家樓下的火熱的大排檔自然遠好過這種遙不可及的高端餐廳,這跟歐洲出名小店的道理差不多。
最後,就是米其林自身的評定標準了。在中國有4萬億的餐飲市場,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兩大洋快餐,基本上都是中餐為主導,西餐很難在中國流行,且形成規模化發展。
米其林自身的招牌是品牌價值和烹飪標準,以西餐為評定標準,是難以符合中國民眾的口味了。歸根結底,米其林起源於法國,是給法國人製作的美食指南,中餐的評定也只不過是順應全球化,一直沿用一套評定方式,並不合理。
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米其林為何會在中國有著尷尬的境地,雖然米其林在全球被譽為&34;,可現下在中國市場卻是發展也不是倒退也不是,既不受民眾追捧,也難以提升自身數量。由此,米其林在中國亟待破局,在中國餐飲業贏得一席之地
其實,米其林公司也早已想到了幾個方案,來改變當前在中國發展勢頭微弱的局勢。比如說,米其林在北京推出了中國菜,像傳統的豆汁兒、糖葫蘆和炸醬麵等。
但是,不難看出,米其林對於北京美食的了解,還停留在百度階段,並沒有自己的了解。更有趣的是,因為北京米其林餐廳的現場,擺上了北京米其林的周邊產品以及菜單等,更多的普通民眾連嘗一嘗都沒有。
單是看這些西化的中餐,就已經吐槽不斷了,更甚至有民眾說,評委的舌頭怕是廢掉了,米其林的招牌應該要砸在北京了。應該說米其林這招&34;策略上想的不錯,接地氣,但真正實施上還是&34;。
中國美食歷史傳統的源遠流長,一個新興的餐廳是無法複製的,更多是以西餐為評定標準。如若米其林真的想要營造這種本土化,既然自身做的食品都得不到普遍中國民眾的認可,不妨換個角度,吸引中國餐廳前來加盟!
雖然這已經改變了米其林單司單間的初衷,但是這也不失是一個擴展中國市場的好辦法。畢竟,也有很多餐廳亟待冠上&34;的名號。要想從根本為米其林破局,最應該改的是讓米其林有一套&34;。
這樣才能真正讓米其林走進大眾,只有大眾認可度提高,米其林在中國的發展才可以真正發展下去,畢竟十裡尚且不同音,更何況米其林評定標準本身就是一個舶來品!紅遍全球的米其林如今在中國尚處尷尬境地,再不破局可真的將聲名毀於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