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追尋姓氏文化中的那些精彩片刻

2020-12-17 星海滄瀾客

小時候爺爺在世時,我和弟弟總喜歡圍著他問他一些他那個時代發生的有趣的事。有一次,在爺爺將烤好的土豆拿給我和弟弟時,我有意無意的問了爺爺一個問題:「爺,我們這個金姓是從哪來的?」當時爺爺微微一笑,「山西洪洞大槐樹。」我還想再繼續問下去,爺爺笑著說,等你們長大了去看看就知道了。

時至今日,雖然沒能真的去山西洪洞大槐樹看上一眼,但這兩天我從讀的一本名叫《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的書中找到了關於金姓的蛛絲馬跡,這才發現我們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生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踏上這條姓氏探秘的神奇旅程吧。

姓氏文化的起源

其實雖然是在講姓氏文化,但從它的起源來看,還是要將姓和氏分開來講。

首先,關于姓的產生,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始祖創世,因生賜姓「,這種說法是記錄在一些文獻典籍中的傳說故事,比如婦孺皆知的女媧、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當時宇宙初開,伏羲、女媧生活在崑崙山,因為世上只有他倆,於是他們自相婚配,結為夫妻,傳下了後代,並根據他們的出生情況和居住地區分為不同的族姓。

第二種是由圖騰演化出姓,這種觀點認為姓的產生是源自於原始的圖騰崇拜。一些圖騰的物象逐漸演變為族徽,圖騰名稱逐漸演化為該氏族共有的姓源。比如羊就是姜姓之圖騰,龍是董姓之圖騰,鼓是彭姓之圖騰。由圖騰產生的姓大多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中華古姓大多帶有女子偏旁,比如姬、姚、姜等古姓。

而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人們發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科學原理。於是,在經過種族不斷繁衍的過程中,根據人們血緣世系的親疏、居住地遠近等因素,逐漸形成了若干分支的氏族,而區別各個氏族的標誌就是」姓「。

關于氏的產生,要比姓晚一些,它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因為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氏族活動範圍擴大,一些氏族中的小團體逐漸分離了出去,形成新的小團體。而且這些新的小團體還要和原有的氏族組織保持聯繫,這些新的小團體就被稱之為氏,其實它們就是姓的分支。

氏的形成,一種是根據地域的區分產生的,稱之為「胙土命氏「,另一種是根據社會分工,職業世襲的。因為社會分工、職業等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氏也就有了尊卑的區別,」氏明貴賤「由此產生。而到了周朝時期,」胙土命氏「與宗法制緊密結合。周天子分封諸侯,各諸侯以封國為」氏「,諸侯再把自己分得的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在將土地分給同姓或異姓士人,這樣就衍生出很多新的氏族。

這樣,漸漸的封建宗法制度取代了氏族社會的血緣氏族制度。與此伴隨的是姓氏文化的萌芽逐漸形成。

因為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氏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且姓是血脈傳承的標誌,注重血緣人倫,而氏是地域區分的標誌,它表明的是社會地位的高低。先秦時期之前,姓氏雙軌並行一直延續經歷了夏、商、西周三代,直到春秋末期,因為社會動蕩導致禮樂崩壞,這種「姓氏雙軌「的制度才日益分崩離析。

後來秦統一六國以後,郡縣制代替了此前一直流傳的宗法制。這就使得之前一些貴族階層通過世襲得到的「氏「黯然無光,它只成了一種標記血脈符號的標誌,與表示血脈關係的姓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至此,姓與氏逐漸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姓氏體系也得以基本定型,人人都享有了擁有姓氏的權利。

對于姓氏起源形式而言,可以將它大致分成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按歷史性來分,就是按先祖生存發展的歷史來分。比如以歷史上有紀念意義的某件事來劃分。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宰相田千秋,因為他年事已高,所以漢武帝特召他乘小車入宮議事,所以他也被稱為「車丞相「,他的後輩於是以」車「為氏。

第二種是按職業來劃分,以技藝為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從事屠宰業的人稱屠氏,從事陶冶類工作的人稱之為陶氏等等。

第三種是按紀念意義來劃分,比如以先祖的名諱為姓氏,例如宋國的大司馬公孫嘉,他字孔父,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氏,稱為孔氏。

第四種是按地域劃分,比如鮮卑人居住於賀蘭山,其後人稱「賀蘭氏「,伏羲的一支後裔,遷徙於川東巴水的上遊,其後人被稱為」巴氏。「

但是由於古代經常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在這種改朝換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為了躲避戰火,很容易出現大的大遷徙,歷史上就有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比如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山東的一部分人士遷到巴蜀地區。而發生在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導致北方的一些氏族豪門紛紛南遷,而且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僑姓「。

所謂的「僑姓「就是北方的這些名門望族遷移到南方後,為了顯示自己身份的高貴,還是使用原來的郡望,比如常見的有」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蘭陵蕭氏「等等。

而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宋室南渡,在「靖康之難「發生後,金兵大舉南下,宋室被迫南遷,在臨安建都,史稱南宋。他們的遷徙地主要在江浙一帶,也有一部分人遷往閩粵一帶,當然,他們也繼承了」僑姓「這種風格,比如現在寧波的一些名門望族,也時常會自稱為」汴梁遺宗。「

正是因為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姓氏也不得不隨之轉移。這就使得各種姓氏的人散落於祖國大地,但是,總的來說,人口的集散地也不是太多,差不多有八個比較大的人口集散地,而這八個人口集散地也成為了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

這八個人口集散地分別為河北小興州、福建寧化石壁村、廣東南雄珠璣巷、山東棗林莊、湖北麻城孝感鄉、江西瓦屑壩、蘇州閶門以及山西洪洞大槐樹。一般人們在這幾個地方去尋根問祖,基本都會追溯到自己姓氏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但是,尋根問祖需要以郡望為憑,比如你是太原王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等等,其中的太原、隴西、博陵等指的就是郡。郡即指行政區劃,望即指名門望族。比如隴西李氏,那就說明你這個李姓是隴西地區的李氏家族,通過郡望不僅可以了解到姓氏的分布狀況,也可以了解姓氏的發祥地等等。

當然,這是地望,也就是郡望,這一般是根據行政區劃命名的,而在一些家族中,因為同姓族人聚族而居,所以逐漸就有了自己的堂號,堂號一般寫在宗祠、家廟的匾額上,它也是尋根問祖的依據之一。

堂號的類型大致有以血緣命名的堂號,比如六桂堂。以祖上功業勳績為堂號,比如伏波堂、汾陽堂等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比如麥舟堂等等。以先世名人得廳堂別墅為堂號,比如香山堂、綠野堂等等。

所以尋根問祖,一般就可以通過郡望、堂號以及八個人口遷徙集散地的分布,去對照相關信息。追尋自己的姓氏來源。《中國人的姓氏文化》這本書讓我清晰地了解到了姓氏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的確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相關焦點

  • 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山西太原 探討姓氏文化傳承發展
    「2006年,全球張氏族人在新加坡聚會時,我整理出一本《張氏源譚》,書中有張氏起源介紹等內容。」近年來,張省會一直在為中國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廣而奔走。對此次太原舉辦海內外張氏文化交流座談會,張省會認為,太原應該將張氏文化的研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凝聚更多海內外張氏華僑華人回山西尋根祭祖,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我對張姓沒有什麼研究,但對中華姓氏文化感到自豪。
  • 《臺灣姓氏起源》走進駐馬店 拍攝探尋蔡姓文化
    《臺灣姓氏起源》走進駐馬店 拍攝探尋蔡姓文化 2013年09月10日 14:1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10日駐馬店消息 9月5日下午,《臺聲》雜誌執行副社長、總編輯竇為龍,全國臺聯會史徵集辦公室主任閻崑,臺灣東森電視臺製片人、兩岸互動(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偉中等一行在省臺聯會長郭晴的陪同下到駐馬店對臺灣前十大姓氏
  • 中國的姓氏起源,每一個姓氏都是智慧
    中國的姓氏起源,每一個姓氏都是智慧中國的姓氏來源悠久,而且具有非凡的文化特色,彰顯了我國祖先們莫大的智慧,生活中我們肯定不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姓這個,那個人為什麼要姓那個,姓什麼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然而然的常識,了解姓的由來有助於了解我國的古老文化
  • 凸顯中原文化特色鄭馬組建「姓氏跑團」
    中原網訊(記者 郭韜略)「鄭州銀行杯」鄭州國際馬拉松賽將於11月3日鳴槍開跑,屆時觀眾將會發現,在浩浩蕩蕩的長跑人群中,會有一支獨特的隊伍——姓氏跑團。根植於中原的姓氏文化,將會以鄭馬為平臺,傳遞給來自全國各地的跑友。
  • 從中國姓氏文化的變遷,解讀洪姓的來源與文化內涵
    洪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從姓氏形成延續至今,經過了幾千年的風雨變遷。如果從源流開始說起,必然會略微複雜,因為早期人們對姓氏具有諸多的講究。中國的姓氏文化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的,諸多變遷,後面包含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變遷。那麼,我們就以姓氏的起源開始講起,解讀洪姓文化內涵背後的社會發展問題。
  • 百家姓共包含多少個姓氏?你知道姓氏的起源嗎
    姓氏在周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漢族姓氏的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種,是以圖騰為姓。哪個氏族信奉哪種動物或者植物,就把它當做「保護神」,這就是圖騰的起源。久而久之,就以這個圖騰作為本氏族的姓。如:鳳氏、牛氏、林氏等等。
  • 姓氏文化--黎氏名字作品欣賞
    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贊:黎志宇 航黎古國氏豐舒祖,志承元洪民懷古,宇量深廣乾坤譜,航天萬象神仙舞。黎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起源在商朝時的黎國。商代有兩個方國都叫黎國,一個在現在的山西境,還有一個黎國在現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都用國作姓。黎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根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人的姓氏改為漢姓,其中,原代北複姓素黎姓被為單姓黎姓。這也是黎姓來源之一。源有四:1、出自九黎的後裔。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姓氏跟黃帝有什麼關係?
    要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戰國時代,姓的地位跟氏比起來要低的多,那時候有「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的說法,史書中有說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齊國的女人皆為姜,如齊姜、文姜、莊姜。國君為公子時則更多稱姓氏,如呂諸兒、齊惠公等等。史書載:「三代之前,姓氏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這就是說姓的源頭較為單一,而氏的發展則會多變。
  • ​納西族姓氏背後的文化密碼
    中國傳統文化重血緣傳承及宗法制度,由此也附生了相應的姓氏文化,從歷代修家譜到立碑建墓就能印證這一點。姓氏稱謂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從一個姓氏中可以窺探到一個家庭、家族、宗族的歷史,甚至一個地方的歷史,一個民族的傳統。納西族源於西北的古羌人,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敬天法祖」一直是其秉持的文化價值觀念,其姓氏文化反映了豐富的歷史發展脈絡及文化變遷狀況。納西族姓氏源流考一般認為,納西族姓氏中以和、木二姓居多。
  • 姓氏文化:党姓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族中有黨氏。據史籍《路史》的記載,鮮卑族人也是黃帝的子孫,因為遷居到鮮郫山,因而稱鮮卑部。  在史籍《魏書·序紀》中記載拓跋鮮卑的起源時敘述:「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 姓氏文化:這個姓氏的人,一般都是少數民族
    2.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或少數民族固有姓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漢時南匈奴有郎姓; 金時女真人女奚烈氏,漢姓為郎;柯爾克孜族博勒特爾氏,漢姓為郎; 清滿族人有郎姓,後又有八旗姓鈕祜祿氏 郎佳氏等改為郎姓; 裕固族烏郎氏,後改為郎姓; 今布依、阿昌、納西、回、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 為什麼有些少數民族的姓氏和漢族一樣?他們與漢族姓氏有何聯繫
    姓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姓氏沒有民族與國界的區別,在我國少數民族也有與漢族一樣的姓氏,那麼他們與漢族姓氏有何聯繫?一、少數民族姓氏由來姓氏古籍主要是漢族姓氏,而對少數民族的姓氏則用筆較少。其實,少數民族姓氏是中華姓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漢族姓氏有著密切的關係。
  • 人口僅有54萬的一個姓氏,卻是萬姓之祖,代表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我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文化歷史,說到姓氏我國是最有發言權的國家了,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百家姓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如今最新版《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及以上有1600多個。
  • 河南首個姓氏起源侵權案結案
    河南首個姓氏起源侵權案結案   曹某出版著作提出「郭姓源出虢國」,當郭氏後人要在三門峽興建郭氏宗親園時,曹某一紙訴狀遞至法院,訴稱侵犯了他的「郭氏起源」研究成果。
  • 姓名趣談|古代姓氏和名字的起源及發展
    姓名趣談|古代姓氏和名字的起源及發展文:枯木姓名是每個人的代表符號,是區別每個人的第一抽象特徵。姓名不但是一個人的符號,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希冀和願望,是華夏燦爛傳統文化的優秀體現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語言文字、天文地理、藝術宗教等等多門學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豐富,多姿多彩,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中國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號、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一般情況下只能繼承。
  • 日韓姓氏的起源,日本十大苗字和韓國五大姓氏
    日本中的苗字(也寫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日語的「名前」則是中文名字的意思。日語的「氏」指的是氏族,如前文介紹的源氏,平氏,藤原氏。參見前文日本十大姓氏佐藤、鈴木、高橋、田中、渡邊、伊藤、山本、中村、小林、齋藤為日本的十大姓氏,這十大姓氏在日本全國的佔比也不過10%。
  • 中國人姓氏起源——你是否知道你的姓氏怎麼來的
    姓氏作為一個標籤,如果人身上沒了這種標籤,那麼一切就會變得混淆;如果透過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姓氏,那可能就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無與倫比的傳說……姓氏的起源現在我們喊一個人會喊他張三,張是他的姓,氏是三。
  • 清朝滅亡後,九大貴族姓氏都改成了什么姓氏?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氏,一直作為家族的傳承標誌,延續了上千年,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最具有標誌性的符號之一。隨著時代的演變,姓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很多的姓氏在不同的產生、發展亦或沉寂,這都是與時代的掌控者息息相關。
  • 中國姓氏文化流傳近千年,哪幾個名字排名最高?第1名29萬人
    看看你們是否中槍了?姓氏文化的起源中國的姓氏文化流傳已經近千年了,最早姓氏文化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期。伏羲氏也是據記載第一個擁有姓氏的人。一向重視宗族文化傳承的中國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姓氏文化來區分我群。
  • 你的姓氏是貴族血統嗎?中國古代那些姓氏最高貴,那些姓氏下等!
    在宋代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做《百家姓》,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