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爺爺在世時,我和弟弟總喜歡圍著他問他一些他那個時代發生的有趣的事。有一次,在爺爺將烤好的土豆拿給我和弟弟時,我有意無意的問了爺爺一個問題:「爺,我們這個金姓是從哪來的?」當時爺爺微微一笑,「山西洪洞大槐樹。」我還想再繼續問下去,爺爺笑著說,等你們長大了去看看就知道了。
時至今日,雖然沒能真的去山西洪洞大槐樹看上一眼,但這兩天我從讀的一本名叫《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的書中找到了關於金姓的蛛絲馬跡,這才發現我們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生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踏上這條姓氏探秘的神奇旅程吧。
姓氏文化的起源
其實雖然是在講姓氏文化,但從它的起源來看,還是要將姓和氏分開來講。
首先,關于姓的產生,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始祖創世,因生賜姓「,這種說法是記錄在一些文獻典籍中的傳說故事,比如婦孺皆知的女媧、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當時宇宙初開,伏羲、女媧生活在崑崙山,因為世上只有他倆,於是他們自相婚配,結為夫妻,傳下了後代,並根據他們的出生情況和居住地區分為不同的族姓。
第二種是由圖騰演化出姓,這種觀點認為姓的產生是源自於原始的圖騰崇拜。一些圖騰的物象逐漸演變為族徽,圖騰名稱逐漸演化為該氏族共有的姓源。比如羊就是姜姓之圖騰,龍是董姓之圖騰,鼓是彭姓之圖騰。由圖騰產生的姓大多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中華古姓大多帶有女子偏旁,比如姬、姚、姜等古姓。
而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人們發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科學原理。於是,在經過種族不斷繁衍的過程中,根據人們血緣世系的親疏、居住地遠近等因素,逐漸形成了若干分支的氏族,而區別各個氏族的標誌就是」姓「。
關于氏的產生,要比姓晚一些,它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因為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氏族活動範圍擴大,一些氏族中的小團體逐漸分離了出去,形成新的小團體。而且這些新的小團體還要和原有的氏族組織保持聯繫,這些新的小團體就被稱之為氏,其實它們就是姓的分支。
氏的形成,一種是根據地域的區分產生的,稱之為「胙土命氏「,另一種是根據社會分工,職業世襲的。因為社會分工、職業等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氏也就有了尊卑的區別,」氏明貴賤「由此產生。而到了周朝時期,」胙土命氏「與宗法制緊密結合。周天子分封諸侯,各諸侯以封國為」氏「,諸侯再把自己分得的土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在將土地分給同姓或異姓士人,這樣就衍生出很多新的氏族。
這樣,漸漸的封建宗法制度取代了氏族社會的血緣氏族制度。與此伴隨的是姓氏文化的萌芽逐漸形成。
因為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氏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且姓是血脈傳承的標誌,注重血緣人倫,而氏是地域區分的標誌,它表明的是社會地位的高低。先秦時期之前,姓氏雙軌並行一直延續經歷了夏、商、西周三代,直到春秋末期,因為社會動蕩導致禮樂崩壞,這種「姓氏雙軌「的制度才日益分崩離析。
後來秦統一六國以後,郡縣制代替了此前一直流傳的宗法制。這就使得之前一些貴族階層通過世襲得到的「氏「黯然無光,它只成了一種標記血脈符號的標誌,與表示血脈關係的姓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至此,姓與氏逐漸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姓氏體系也得以基本定型,人人都享有了擁有姓氏的權利。
對于姓氏起源形式而言,可以將它大致分成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按歷史性來分,就是按先祖生存發展的歷史來分。比如以歷史上有紀念意義的某件事來劃分。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宰相田千秋,因為他年事已高,所以漢武帝特召他乘小車入宮議事,所以他也被稱為「車丞相「,他的後輩於是以」車「為氏。
第二種是按職業來劃分,以技藝為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從事屠宰業的人稱屠氏,從事陶冶類工作的人稱之為陶氏等等。
第三種是按紀念意義來劃分,比如以先祖的名諱為姓氏,例如宋國的大司馬公孫嘉,他字孔父,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氏,稱為孔氏。
第四種是按地域劃分,比如鮮卑人居住於賀蘭山,其後人稱「賀蘭氏「,伏羲的一支後裔,遷徙於川東巴水的上遊,其後人被稱為」巴氏。「
但是由於古代經常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在這種改朝換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為了躲避戰火,很容易出現大的大遷徙,歷史上就有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比如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山東的一部分人士遷到巴蜀地區。而發生在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導致北方的一些氏族豪門紛紛南遷,而且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僑姓「。
所謂的「僑姓「就是北方的這些名門望族遷移到南方後,為了顯示自己身份的高貴,還是使用原來的郡望,比如常見的有」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蘭陵蕭氏「等等。
而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宋室南渡,在「靖康之難「發生後,金兵大舉南下,宋室被迫南遷,在臨安建都,史稱南宋。他們的遷徙地主要在江浙一帶,也有一部分人遷往閩粵一帶,當然,他們也繼承了」僑姓「這種風格,比如現在寧波的一些名門望族,也時常會自稱為」汴梁遺宗。「
正是因為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姓氏也不得不隨之轉移。這就使得各種姓氏的人散落於祖國大地,但是,總的來說,人口的集散地也不是太多,差不多有八個比較大的人口集散地,而這八個人口集散地也成為了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
這八個人口集散地分別為河北小興州、福建寧化石壁村、廣東南雄珠璣巷、山東棗林莊、湖北麻城孝感鄉、江西瓦屑壩、蘇州閶門以及山西洪洞大槐樹。一般人們在這幾個地方去尋根問祖,基本都會追溯到自己姓氏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但是,尋根問祖需要以郡望為憑,比如你是太原王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等等,其中的太原、隴西、博陵等指的就是郡。郡即指行政區劃,望即指名門望族。比如隴西李氏,那就說明你這個李姓是隴西地區的李氏家族,通過郡望不僅可以了解到姓氏的分布狀況,也可以了解姓氏的發祥地等等。
當然,這是地望,也就是郡望,這一般是根據行政區劃命名的,而在一些家族中,因為同姓族人聚族而居,所以逐漸就有了自己的堂號,堂號一般寫在宗祠、家廟的匾額上,它也是尋根問祖的依據之一。
堂號的類型大致有以血緣命名的堂號,比如六桂堂。以祖上功業勳績為堂號,比如伏波堂、汾陽堂等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比如麥舟堂等等。以先世名人得廳堂別墅為堂號,比如香山堂、綠野堂等等。
所以尋根問祖,一般就可以通過郡望、堂號以及八個人口遷徙集散地的分布,去對照相關信息。追尋自己的姓氏來源。《中國人的姓氏文化》這本書讓我清晰地了解到了姓氏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的確是一本很不錯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