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左手鄭板橋,右手施耐庵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鄭板橋塑像

  江蘇省興化市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近年來,他們在對外推介時,必提「板橋故裡,水滸搖籃」,因為在這片古稱昭陽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興化人尤其以此兩位先賢為傲,並且一直在效仿。

  中國人追求死後「流芳百世」,有的人只活成牌匾,被高高掛起卻難以親近。鄭板橋和施耐庵,在興化不僅是供奉的牌匾,不僅被敬仰,還很好地被傳承、被模仿、被津津樂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

  農婦寫的小說「登堂入室」

  在興化入住酒店,房間案頭放著兩本書,一本是《興化旅遊》,介紹興化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類似的書籍,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另一本則與眾不同,是小說《大滬莊》,是興化本土的人以本土人文為背景創作而成。更令人驚訝的是,小說作者王玉蘭僅是位高中生,畢業後,「做過農民工,玩過大船,賣過服裝。年過50才開始涉獵文學寫作。」

  在書內頁的簡介上,我看到了這位鄉土味濃鬱的大嫂,照片中的她穿著大紅的衣服,正在籤名售書。簡介說,她的作品在報紙和自媒體上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已出版長篇處女作《沈小菊》,《大滬莊》是其短篇小說集。

  不管《大滬莊》寫得如何,一位50歲才開始創作的農婦,已有兩本小說問世,並能擺放到星級賓館供人取閱,確實令人驚訝。難道這是受施耐庵的影響嗎?

  我有點興奮,可興化的朋友笑著說,「這不奇怪,前兩年,有位在『垛田黃花』風景點賣臭豆腐的農婦,也放下手裡的生意,回家寫小說去了。」

  「你不是在說笑吧?」我有點給逗樂了。

  「怎麼會騙你呢?興化的很多作家,就是農民,就是教師,就是退休職工……寫作,是他們的業餘愛好,他們並不靠寫小說養家餬口。」興化的朋友很認真地說。

  在後來的訪談中,我信了,折服了。

  「《大滬莊》的作者王玉蘭是我高中同學。」興化市博物館、鄭板橋紀念館館長陳學文說,王玉蘭高考落榜後回家種田,搞過運輸,開過小店,等家庭穩定了,孩子也大學畢業了,才將高中的寫作興趣撿起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現在沒有其他工作,只在家裡辦了個『小作家培訓班』,教孩子們寫作。靠培訓班生存,也算以文養文了。」

  興化市鄭板橋紀念館文史顧問郭保康說,2012年4月,興化市獲得「中國小說之鄉」的榮譽。其後有一次,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各地作家到興化採風,晚上吃飯時有人好奇地問:「興化為什麼能成為小說之鄉?」一個興化作家半開玩笑似的回答他:「我們在這裡吃飯,興化現在有不低於一千人,正在燈下寫小說。」

  說起興化的民間文學愛好者,他們如數家珍。郭保康說,顧缸鄉東旺村一個叫魏紅芳的農婦,既開飯店也忙農活,業餘時間就是創作,搞詩詞搞繪畫。在無錫打工的興化籍老闆有一個茶吧,聚到一起時,就喜歡朗誦各自創作的詩歌散文。「骨子裡,他們都熱愛文學。」

  興化市文聯副主席汪夕祿對相關情況更熟悉:

  「在上海開計程車的興化人顧平祥,天天寫詩,寫完就發給我看。劉寶山也在上海打工,喜歡寫小說,出版過一部長篇,前段時間又寫出長篇《水殤》,講國共抗戰的,近30萬字,還沒出版。很多興化人都有文學情懷,只要閒下來,就寫東西。好像不寫點什麼,就對不起施耐庵似的。」

  「尤傑芬,文正學校的打字員,50歲左右,一直在寫小說,先長篇,後短篇。她現在越來越自信,寫得越來越好,創作熱情很高。沒人指導她,純粹是自發。」

  「王鳳祥,80多歲,退休教師,退休後一直寫小說,每年都會出版一到兩本。寫作水平一般,但熱情可嘉。」

  「王志紅,腦癱患者,建立一個文學網站,為興化大部分底層寫作者發表文章提供了渠道。」

  汪夕祿說,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在興化大街上隨便找個人談文學,都能談得下去。「之前我還不相信,現在我真信了。」

  興化的朋友們嘮叨著,我的腦袋也快滿了。但首先,我的確相信了。

  中國小說之鄉

  其來有自。興化民間創作小說的熱情,和獲得小說之鄉的稱號,自然離不開施耐庵。

  13世紀末,興化東北水蕩中的施家橋村,誕生了《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在反元起義中,施耐庵曾全力支持張士誠。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回到興化隱居,專心於《水滸傳》的創作。《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白話小說,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施耐庵因此被稱為「中國長篇小說之父」。

  緣於先賢傑出成就,興化成為中國長篇小說發祥地、明清小說重要基地。《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是施耐庵的學生。《西遊記》的各種版本均標註有「華陽洞天主人校」,而「華陽洞天主人」正是興化籍「狀元宰相」李春芳。除三部古典名著外,明清之際興化還湧現出一批小說創作者,其中陸西星、李清分別創作《封神演義》《明珠緣》,劉熙載則因創作《藝概》而被稱作「東方黑格爾」。

  陳學文說,劉熙載的孫女劉韻琴,1916年創作反對袁世凱的現代白話小說《大公子》,成為「誰是第一個寫現代白話小說」的有力競爭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興化湧現出一大批在小說創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形成一個群星璀璨的作家群體。其中,畢飛宇以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中篇小說《玉米》先後兩次獲得魯迅文學獎。2011年,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入圍的178部作品大名單中,興化籍作家作品佔了4部,分別是畢飛宇的《推拿》、朱輝的《天知道》、梅國雲的《第39天》和顧堅的《青果》。最終,畢飛宇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00年以來,興化籍作家創作的長篇小說,已經超過100部。

  興化市的作家隊伍還有大量後備力量,其中,興化市擁有地市作協、市級作協會員300多人,省作協會員近80人,中國作協會員16人,還有更多被稱為「散兵遊勇」的業餘寫手數千人。

  被稱為「散兵遊勇」的業餘寫手,興化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發表文章的載體。比如,興化文聯的《興化文學》、興化市作家協會的《純小說》、興化詩詞協會的《昭陽詩詞》、興化社科聯的《興化論壇》、興化市政協的《興化歷史文化》、興化市博物館《板橋雜誌》、興化市圖書館《品讀興化》、興化市文化館的《水鄉文藝》,興化很多中學都有校刊,《興化報》還有文學專版。

  此外,興化市作家協會創辦的「中國鄉土文學論壇」,至今已有十多年。興化市文聯舉辦的「興化文學課堂」,每季度請外地專家講課,開拓興化寫作者的視野。興化籍作家畢飛宇,每季度在興化舉辦小說沙龍,請國內著名作家為普通文學愛好者講創作體會。興化的廣場書屋,每周都有知名作家指導學生讀書,被稱為「文學義工」。興化市圖書館還有一個「興化作家作品館」,只要公開出版的書刊,全部陳列在內。

  是「根深葉茂土壤肥」?還是「肥土壤」造就「根深葉茂」?在興化,這已經不必計較了,因為它們相輔相成。當外地人非議「中國小說之鄉」的名號時,興化市委宣傳部長劉春龍總會理直氣壯地說,「如果你們古代白話小說成就達到《水滸傳》水平的,當代小說達到畢飛宇水平的,小說人口達到興化標準的,只要達到這三個標準,興化就不爭這塊牌子。」

  從2011年開始,興化市設立施耐庵文學獎,旨在推動漢語長篇敘事的創新與繁榮,進一步提升漢語長篇敘事作品的世界地位。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和權威性,成為我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

  「鄭板橋」為何率先亮相?

  儘管施耐庵影響如此之大,但興化還是先打出了「鄭板橋」這張牌。

  鄭板橋,原名鄭燮,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清朝學者、書畫家、「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乾隆元年進士,官至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

  外人所了解的鄭板橋,首先也是其字畫。板橋的書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窮極變化,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興化從來不缺書畫家。同一時期,鄭板橋並不是畫得最好的。李鱔畫得就比他好。」揚州八怪書畫院院長董懷勇說,但是,將「詩書畫」三者綜合到一起,鄭板橋的藝術成就最突出,所以後人將他排在「揚州八怪」首位。

  鄭板橋首先但不僅限於是好畫家、好書法家,他還是一位好官。在興化人心目中,施耐庵是一本書,而鄭板橋則是一個立體的人,字畫反倒在其次了。

  鄭板橋的立體體現在諸多方面。興化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任祖鏞說,鄭板橋為官清廉,在外為官之時,從不賣畫。不像當下某些官員喜歡「文賄」——字畫不怎麼樣,卻喜歡處處留筆墨,拿潤筆費。鄭板橋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

  興化市書法院副院長鄒倉霖說,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觀念,處處散發著一種世俗的情懷,和百姓貼得很近,至今深入人心。

  劉春龍說,「咬定青山不放鬆」,體現的是一種執著和堅忍,「一枝一葉總關情」,體現的是一種民本思想,「領異標新二月花」,提倡的是一種創新……「從興化走出的成名成家的藝術家,沒人敢說不受鄭板橋的影響。

  董懷勇說,鄭板橋一生喜畫蘭、竹、石,它們代表著頑強不屈、堅韌不拔、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等特性。尤其是竹子,除了堅強正直、生命力強,還寄寓了蒼勁豪邁、虛心向上等精神品質,這正好與鄭板橋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與其說板橋是在畫竹,毋寧說他是在表白內在的思想感情。他是通過對蘭竹的直接歌頌,來表白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愛憎態度。」

  這顯然與板橋的為人為官有很大關係。乾隆六年春,因科舉及第考中進士的鄭板橋被派往山東範縣任縣令,開始了他長達12年的官宦生涯。他為官力求簡肅,視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為桎梏。為察看民情、訪問疾苦,他常身著便服,腳穿草鞋到鄉下察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周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他的內心獨白。

  乾隆十一年,鄭板橋調署濰縣,在濰縣任上七年,竟有五年發生旱蝗水災。他一面向朝廷據實稟報災情,請求賑濟;一面以工代賑,興修城池道路,招收遠近饑民赴工就食,並責令邑中大戶輪流在道邊開廠煮粥,供婦孺耄耋充飢。同時,責令囤積居奇者迅速將積粟按通常價格賣給饑民。他自己也節衣縮食,為饑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時,他毅然決定打開官倉放糧。

  鄒昌霖因擅長模仿板橋字畫而被戲稱「比鄭板橋還鄭板橋」,他說,「救災就是救命,那時候沒有電話沒有微信,只有公文快馬,如果層層上報,等待上級恩準開倉放糧,災民估計都餓死了。果斷決定開倉放糧,說明板橋心中首先裝著老百姓,而不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官帽。」板橋的仕途因此受到影響,乾隆十七年,他憤然辭官,繼續以詩書畫為生,直到終老。

  仕途受挫,並不影響鄭板橋在興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使其形象更高大、更豐滿。甚至,鄭板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興化人的生活。即便在當代,還有很多興化人在模仿鄭板橋的生活起居方式,尋求一種日常的淡泊,因為鄭板橋詩云,「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興化人的飲食觀念,和鄭板橋一般提倡粗茶淡飯。興化人更願意模仿鄭板橋的字畫,因為這顯得相對簡單些。尋常書香門第,都喜歡掛板橋的字畫。「雖是偽作,也不失其雅。」劉春龍說。

  不僅如此,鄭板橋的影響已經深入到興化人的方方面面。在興化,隨處可見以板橋命名的物件,諸如板橋中學、板橋路、板橋書畫院、板橋蘭花協會、板橋步行街,很多企業也願意附庸風雅,命名板橋佳釀、板橋家宴,甚至還有板橋大閘蟹。

  1993年以來,興化市秉承「紀念板橋、宣傳興化」的宗旨,每兩年舉辦一屆鄭板橋藝術節,以節為媒,唱好經貿、文化兩臺戲,至今已第14屆。

  范文正公的影子

  出於對小說的偏愛,我一直奇怪興化為什麼不首先打出「施耐庵」這張名片?任祖鏞表示,施耐庵只是個文學焦點,而鄭板橋各方面內涵都很豐富,能陽光普照。換句話說,施耐庵打造了一個文學深度,而鄭板橋則拓寬了經世的廣度。

  汪夕祿認為,鄭板橋的人文內涵以及廉政、民本思想,和當下社會的契合度更高。因此,上世紀90年代,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社會潮流中,鄭板橋藉助藝術節率先「亮相」。「如果重新選擇,我估計還會首先選擇鄭板橋。」汪夕祿表示,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重視,尤其是提出「文化自信」後,施耐庵被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現在打施耐庵的牌,恰逢其時。」

  施耐庵因其作品而流芳百世,鄭板橋不僅因為其作品,更因其人品受後人敬仰。施耐庵的影響,更多在民間,而鄭板橋的影響,不僅在民間,更在廟堂。很多人雖然寫不出像《水滸傳》一樣的傳世之作,卻可以像施耐庵一樣寫小說。但依然有少部分人,可以效仿鄭板橋那樣,為官清廉,澤加於民。

  郭保康說,明清兩朝,興化人到外地當官的有幾十人,沒有出現一位貪官。明清兩朝興化籍省部級官員最少十人,也無一人貪腐。鄭板橋,則是這條清官文化鏈上的一個節點。而在興化為官者,自北宋範仲淹到清代魏源,同樣形成一條清官文化鏈,歷代都有廉、能兼備的清官。

  「之所以出現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清官以及以施耐庵為代表的小說家,與興化的『景範文化』密不可分。」郭保康肯定地說,近千年來,景範文化滲透到興化各個階層和各行各業,特別顯著於吏治和教育。

  興化古為水鄉澤國。從8世紀開始,興化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便進入漫長的「治水」歷史。宋天聖三年(1024年),範仲淹調任興化知縣。他來興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治水。經過五年的曲折反覆,水患被遏制,此前多年水澇災害造成的社會凋零,很快恢復生機。史傳,「流民返回興化者眾。」

  一個社會重新回到安定的生活秩序中,不僅意味著豐衣足食,而且意味著一種社會倫理的安穩。回到興化的農戶,由於感慕範仲淹,不少人改宗範姓。任職興化五年,範仲淹殫精竭慮,築海堤,興學校,定禮俗,敦民風,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文明進化。而這以後,範仲淹的影響一直是興化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因,興化人用各種方式懷念和敬仰這位先賢,形成了獨特的景範文化。

  如果說,鄭板橋崇拜範仲淹、模仿範仲淹還有跡可循,將施耐庵扯上範仲淹就顯得有點牽強。但興化人自會附會——範仲淹在興化任上,在城南建了兩座亭閣,取名「滄浪」和「濯纓」,並且賦詩其上,「素心愛雲水,此日東南行。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範仲淹以治水為契機,為興化創造和凝聚了一種「水德」文化。施耐庵創造的不僅僅是對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在於從「替天行道」中體現為民立命的道德情懷。「水德」再次經過文學,化出「忠義」主題。從這個意義說,施耐庵並非橫空出世,也是其來有自。

  「誰說施耐庵不受範仲淹的影響?」任祖鏞說,《水滸傳》開篇「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正是範仲淹為民請命,皇上才命張天師「祈禳瘟疫」,也才引出後面的故事。「《水滸傳》中的範仲淹,是位虛構人物。既是虛構,便可用張三李四之名,為何偏用範仲淹?……」

  此說法倒也不算強詞奪理。但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影響的不僅僅是興化一縣之人。後來者如鄭板橋、施耐庵,自然可能受其感召,而他們的後來者,同樣也在感慕鄭板橋和施耐庵。就像興化尋常人家在書房內掛上臨摹的板橋字畫一樣,雖是偽作,亦無傷大雅。就像農婦熱衷於寫小說一樣,即使鮮有讀者,她亦自得其樂。這歷史的傳承,就是在這點點滴滴之中。人心向善,也是這個意思。(記者朱旭東)

相關焦點

  • 尋訪鄭板橋·千秋才人施耐庵
    尋訪鄭板橋 車出江蘇興化城,沿高速公路朝大垛鎮方向行18公裡,就到了管阮村鄭板橋的墓地。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辦成的事,卻得到時任濰縣縣令鄭板橋的批准,鄭板橋為此還寫了一首詩,詩句幽默風趣,意味深長:「退禪心,動凡心,脫袈裟,著羅裙,準準準,準你配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門。」 鄭板橋回歸故裡後,就在揚州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揚州八怪」的真跡,那是揚州博物館特地為外來客人展現的。
  • 興化小城故事多,鄭板橋故裡的最美鄉村
    其中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狀元宰相李春芳、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另一揚州八怪李鱔、被稱為「東方黑格爾」的清代文學家劉載熙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都是誕生或生活在興化小城的。
  • 100多年前發生瘟疫,泰州興化的中醫是怎麼應對的?|遊遍江蘇
    鄭板橋故居提到鄭板橋,都知道他是「揚州八怪」之一,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鄭板橋的家鄉不在揚州,而在興化。在這裡,有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道情,37歲的鄭板橋以板橋道人的名義創作了道情十首。藝人左手拿簡板,右手拿魚鼓,給自己一邊打節奏一邊唱。
  • 不要錯過這個春天,到興化看水上油菜花、走金東門老街
    我不想錯過這個春天,第一站便是江蘇興化。興化,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千垛水上油菜花、如夢如幻的李中水上森林、美麗的田園鄉村碧水東羅,還有市區大大小小的人文歷史景點,如鄭板橋故居 、金東門老街、狀元坊、四牌樓、八字橋等等。
  • 遊記——鄭板橋故居
    【緣起】隨著 興化 千垛油菜花海和李中水上森林公園,讓越來越多遊人賞識和青睞, 興化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 江蘇 古城,在國內一時名聲鵲起。興化 古稱昭陽,又名楚水, 興化 是一個極具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這方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人中之傑,名聞遐邇。
  • 江蘇小城興化,除了油菜花以外市區還有一條千年老街
    興化是一座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的小城,這些年興化的旅遊飛速發展,每年春季到興化看油菜花也成了旅遊熱點。興化不管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歷史都非常豐富。興化有不少文化名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就是興化人,清朝時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也是興化人,如今在興化市區還有鄭板橋故居,也是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許多遊客不知道的是,在興化市區還保留著一條千年老街,免費對遊客開放。老街在明清時期商業繁榮,日進鬥金,而被叫做「金東門」。
  • 江蘇興化板橋故裡夢中水鄉(組圖)
    鄭板橋故居  昭陽自古多俊賢  興化古稱昭陽,為楚將昭陽的封邑,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被譽為「江淮福地」、「賢達水鄉」,曾培育出許多文壇大師、學界權威、藝苑巨匠,素有「明代出官宦,清代出學者」之說。其中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以所著《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巨大影響,清代的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而成為「揚州八怪」的代表,晚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被譽為「東方黑格爾」。
  • 江蘇泰州人口最多的縣級市,是鄭板橋故鄉,擁有千島菜花景區
    興化和揚州、鹽城接壤,除了地理位置是泰州最北,興化還有幾個「之最」。它面積2395平方公裡,是泰州面積最大的區市;它總人口約157萬,是泰州人口最多的區市;還有它的GDP,名列泰州前列。興化歷史悠久,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著名的人物有《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清代著名文人畫家鄭板橋等。
  • 山河無恙踏青賞花正當時,興化千垛景區成為全球「四大花海」之一
    DAY1:杭州自駕-興化東羅村-入住耕朵民宿DAY 2:千垛菜花景區--李中水上森林公園DAY3:鄭板橋故居—上池齋藥店—金東門老街—趙海仙楊樓—東嶽廟—興化博物館—鄭板橋紀念館—施耐庵紀念館—李園—四牌樓—範仲淹紀念館【全球「四大花海」之千垛景區
  • 江蘇興化:2020秋韻詩歌美食文化旅遊節暨水上森林紅杉節落幕
    李中水上森林景區董事長房春陽表示,今年是個特殊的一年,興化水上森林第二屆秋韻詩歌美食文化旅遊節將改變往屆的舉辦形式,通過「雲端」線上信息傳播的方式,聯動舉辦海峽兩岸詩歌主題論壇及詩歌交流研討活動。  興化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名宦鄉賢著吟詩書蔚然成風。水鄉風光,歷史文化和詩詞歌賦交相輝映。興化是施耐庵、鄭板橋故裡。施耐庵在此寫就《水滸傳》。興化水上森林景區比鄰興化千垛菜花景區,被譽為「蘇中九寨溝,華東鳥天堂」。
  • 江蘇興化古縣衙,至今已1000多年歷史,範仲淹曾在此為官三年
    興化,為江蘇省泰州市代管縣級市,坐落在江蘇省中部、江淮之間、裡下河腹地,河網密布、水系眾多,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興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古時稱為昭陽、楚水,從這裡走出了施耐庵、鄭板橋、劉熙載等歷史名人。
  • 藏在小城中的國家級博物館,陳列著鄭板橋的真跡,是一座神奇城市
    江蘇興化就是其中之一,興化是一座悠閒又美麗的小城,每當花盛開的時候,這裡就會變得熱鬧起來,因為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是衝著這片花海而來。可能是因為這裡花開的太美了,導致很多人都忽略掉這座城市可是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如果喜歡古建築或者是喜歡了解歷史,那麼就一定要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看。
  • 鄭板橋的故鄉,曾經的監獄,現在成了江蘇省文物保護的博物館
    每到三月底四月初泰州小城興化就開始熱鬧起來。正式油菜花開得正歡的時候,幾乎90%的人都是衝著一塊水上油菜花田而玩的。是施耐庵和鄭板橋的故鄉,到了早上,不妨吃一份當地的早餐,才是最接地氣的。來興化旅行最佳時期清明節之後的一個月內,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中綠意盎然,春天的氣息隨處可見。
  • 全球四大花海,興化領銜綻放
    基於國內外旅遊經濟的變化趨勢以及興化自身的發展需要,2019年興化先後與法國、日本以及尼德蘭的官方旅遊機構進行了溝通交流,取得良好的合作共識。這裡誕生了施耐庵、鄭板橋,傳世的文學、書畫訴說著興化文化的底蘊;這裡留下過範仲淹、嶽飛的足跡,古城牆、得勝湖積澱著興化歷史的厚重;這裡走出了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西洋棋世界棋後侯逸凡,他們的成就映襯著興化「中國小說之鄉」、「中國國象之鄉」的光芒。
  • 興化美食。河蚌渾身是寶,不僅可以形成珍珠,河蚌肉也是一種美味
    古城興化已逾兩千多年歷史,是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的食邑.屬北亞熱帶溼潤區。市政府所在地——昭陽鎮,為楚將昭陽食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興化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自南宋鹹淳至清末光緒,有262人中舉,93人中進士,在蘇北縣市罕見。他們中有古典文學巨著《水滸》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輔高谷、李春芳等,「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興化燻燒鵝子,燻燒既不曾燻過,也不必臘制。
  • 興化民廚土菜大賽」圓滿落幕!興化舌尖絕活都在這
    他指出,興化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賦予了興化飲食獨具特色的魅力。 本次大賽的主題是「板橋宴」。為什麼定這樣的主題?希望大家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把興化美食進行提升、推廣。我們推廣的是美食,更是興化的文化,也是對板橋先生精神的傳承。
  • 左手牽右手,右手牽左手,並排走
    文/愛笑的王阿哥今天七夕,許多情侶左手牽右手,右手牽左手,並排地走著,也不顧及一下後面背電腦包的小哥哥地感受,想我已是有娃的人,也羨慕手牽手的情侶們。想必,情侶們此刻的狀態卻是極好的吧。
  • 小雅的童話258,左手和右手
    好吧,也許飛來的是烏鴉巫婆,反正10個小精靈是真的,長大後它們就成了我的10個手指頭,把它們連在一起的,就是我的左手右手嘍。它們相處的真是好,右手把食物送進嘴裡的時候左手就託著盤子,右手擰瓶蓋的時候左手就扶著瓶子,右手寫作業的時候,左手就翹著二郎腿看著,偶爾敲敲桌子打幾個節拍,逗個樂子。不過,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小事兒,在同一個時間,右手畫了一個圓,左手畫了一個方,我說,右手厲害吧,畫了一個圓。左手說,畫圓為什麼厲害呢,我畫了一個方。
  • 為什麼說「左手戴玉,右手戴銀」
    小伊最近閱讀發現,關於手鐲的戴法,不少地區都有「左手戴玉,右手戴銀」的說法,這其中又有什麼說法呢?「左進右出」的原則。左進右出的說法將左手視為淨手,將右手視為汙手。玉自古被視為具有養生之效,戴在左手可以吸納好運;而銀則被認為能夠排毒護身,戴在右手能夠驅逐負面能量。方便做事的原則。
  • 江蘇興化「板橋宴」:美食與人文的結合
    他指出,興化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賦予了興化飲食獨具特色的魅力。  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其為官思想、民本情懷更為後人稱道。鮮為人知的是,鄭板橋不僅是一代藝術大家,還是一名美食家。據研究,鄭板橋的飲食觀與其哲學觀、美學觀相契合。「板橋宴」以板橋詩文中提及的菜餚為基礎,結合興化特產設計而成,成為推廣板橋文化的又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