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十三萬軍集體投降!卻被全部下令活埋!

2020-12-22 奇趣機坊

在古代幾千年社會,王朝不斷更替,而每個朝代都有名震天下的名將,如戰國時代的白起,秦末的項羽,三國時代的關羽等。而下面這位名將,可謂神勇非常,奉命出徵,射了三箭嚇破敵膽。敵軍13萬人被迫投降,就地活埋,也因此遭遇未有之慘敗。

公元661年,在大唐領土西北天山一代的鐵勒九姓背叛朝廷,公開反叛,糾集大軍。唐高宗決心一舉蕩平,因此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副總管,率領大軍出徵討伐鐵勒的叛亂。鄭仁泰、薛仁貴帶兵經過長途跋涉,過沙漠,越草地,到達天山。而此時的鐵勒叛軍想趁唐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的時機,聚集了十幾萬大軍前來交戰。

而且為了壯聲威,鐵勒部隊選出了幾十位力大無窮,勇猛過人的勇士打頭陣,挑戰唐軍。沒想到薛仁貴只是連發了三箭,立刻帶頭的3位鐵勒勇士應聲倒地,直接死亡。對於這一幕,在場的鐵勒先鋒部隊驚呆了。因此,將薛仁貴視為天人,直接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先鋒直接投降,唐軍趁鐵勒軍陣腳大亂的時候,趁勢掩殺過去,鐵勒大敗,最後13萬人投降。

此戰唐軍以微小的代價大獲全勝,因此,「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傳遍天山南北,威震西域。而此戰之後,鐵勒九姓全部向大唐投降,但是大總管鄭仁泰卻不允許他們投降,拒不接納。而是縱兵在鐵勒部落大肆搶劫殺戮,搶奪金銀財寶,美女財貨。鐵勒部落為了躲避只能四散逃去,不知所蹤。

而此時鄭仁泰派出去的偵察兵回來報告,在不遠處的上山,漫山遍野是敵人的牛羊,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奪下來。鄭仁泰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搶劫上癮了。因此,帶了14000輕裝奇兵,自己連盔甲都脫了,直接奔襲而去,而薛仁貴留守大營。但是,鄭仁泰一路狂奔,穿過大沙漠,一直追到了仙萼河,都沒看見一個鐵勒軍隊,史書記載「不見虜,糧盡還」,也就是說追了這麼久,都沒看見敵人,糧食吃完了只能回撤。

而回來的路如此漫長,又沒有糧食,士兵們饑寒交迫,最開始只能不斷的殺戰馬吃,喝雪水,而戰馬畢竟少,最後連戰馬都吃完了。發展到互相殘殺,人吃人的境地。《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人飢相食」,最後成功回到天山營地的只有不到700人,而14000人,不是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互相殘殺而死。

回到長安後,鄭仁泰的失敗受到了朝臣的彈劾,紛紛要求嚴懲,因為損失13000多的騎兵,是當時建國以來的巨大損失。「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可見當時的中國人多能打啊,殺了人13萬,自己死了13000,這就是大慘敗啊。結果唐高宗沒有殺鄭仁泰,念及是先朝老臣,又參加過玄武門之變,因此沒有處罰。

我們再說一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講到唐朝歷史上一次慘痛的遠徵經歷:唐高祖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行軍大總管鄭仁泰在取得勝利之後貪圖敵方輜重,率軍1.4萬人橫渡大漠,卻迷失方向又遇雪災,最終一個敵人都沒見到,自己部隊靠互相殘食只存活了700多人。行軍大總管鄭仁泰之前取得的勝利幾乎可以說是副總管一個人的功勞,他向13萬敵軍射出三箭之後,敵軍集體下跪請降,隨後他下令將這些軍隊全部活埋——他就是薛仁貴!

鐵勒寇強漢

鐵勒在今蒙古高原附近

龍朔元年,貝加爾湖附近的唐朝軍隊中傳唱著一首簡短的軍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他描述的就是行軍副總管薛仁貴的傳奇事跡。鐵勒是隋唐時期比較強大的遊牧民族,共分為九部,當時稱為鐵勒九姓,其中有兩部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即薛延陀和回紇(即回鶻)。唐太宗時期在鐵勒統治區內設置了羈縻都督府,但太宗駕崩之後鐵勒開始與大唐若即若離,並於龍朔元年勾結相鄰的多個部落,率軍十幾萬南侵。

三箭定天山

薛仁貴雕塑

鄭仁泰在玄武門之變中充當了擊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先鋒,故在太宗一朝很受恩寵,唐高宗即位之後依然對他非常重視,鐵勒寇邊消息傳來之後,高宗任命他為行軍大總管,以薛仁貴為副總管。兩軍對陣之時,薛仁貴向鐵勒射出三箭,擊斃三人,鐵勒隨即軍心渙散,紛紛跪地請降。雙方幾十萬軍隊尚未交戰,唐朝便取得了勝利,懷著對薛仁貴的崇拜,唐朝軍隊中開始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軍歌。

降軍悉坑之

電視劇照

之前國史君(國史通論)曾與大家討論,古代戰場中為何屠城、殺降之事為何頻繁發生,在此不再贅述。《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遠在今貝加爾湖附近的、久經沙場的薛仁貴面對鐵勒十三萬降兵,「仁貴慮為後患,悉坑之」,此後「九姓遂衰」。

平壤會師

電視劇照

這一仗之後,卻有人開始彈劾鄭仁泰和薛仁貴,主要原因是鄭仁泰貿然出師,造成了不必要的巨大損失,薛仁貴在軍隊中肆意犒勞將士,以至於「雖矜所得,不補所失」,但對殺降一事隻字未提。對此,高宗「詔以功贖罪」。五年之後的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薛仁貴與李勣在平壤會師,高句麗被滅國,歸大唐安東都護府管轄。

唐朝版圖

相關焦點

  • 走進奇臺 將軍與戈壁
    同時,他首次將天山與將軍聯繫起來,說:新舊《唐書》的《薛仁貴傳》都記載,唐代名將薛仁貴(古典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出徵塞外,與西北部落鐵勒的一次戰鬥,「發三矢,殺三人」,敵軍棄甲歸降。以致薛仁貴軍中傳唱出這樣的歌詞:「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而歌中的「天山」,就是眼前所見的聳入雲霄、一路相伴的山脈。「天山東西綿亙三千餘裡,起蔥嶺止沁城,隨地異名。」
  • 薛仁貴定天山民怨沸騰,劉錦棠才是真英雄,左宗棠評價:古今罕見
    唐朝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成為千古佳話,降服10萬鐵勒,威震敵膽。但主將鄭仁泰卻縱兵搶掠已投降的鐵勒部落財產和女人,用以賞賜唐軍。作為副將的薛仁貴不僅不阻止,還與鄭仁泰同流合汙,強娶鐵勒女子為妾,搞得鐵勒各部民怨沸騰。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雖然開創了好局面,卻最後打了敗仗。
  • 羅成和薛仁貴的一字並肩王究竟是什麼官位,真的有這個稱號嗎?
    羅成和薛仁貴的一字並肩王究竟是什麼官位,真的有這個稱號嗎?他們也有自己的遠大目標,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便不是一個好兵,封侯拜相是每一個從武之人的理想,像李廣這樣的將才也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歷史遺憾。古時,能做到封侯拜相的武將已是難能可貴,能像韓信、姜子牙一樣封疆列土少的可憐,更別提每一個男人心中的皇帝夢,能做開國皇帝的歷史上又有幾人。
  • 鮮為人知的兩位白袍將軍
    自古以來在戰場上罕有身穿白袍的將軍或士兵,因為白色太過招人注意,而在戰場上惹人注意又不是好事情。但事無絕對,戰場之上白袍固然能引起敵人注意,但更能引起自家領導的注意,因而總有人喜歡這種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方式,例如大唐名將薛仁貴與劉備保鏢趙雲趙子龍,關於他們的傳說可謂數不勝數。但今日我們不聊他們,聊聊另外兩位白袍名將。
  • 將軍三戰定天山,阿古柏主力部隊被全殲,南疆門戶洞開
    金順在屠城之後,下令將三名叛軍元帥馬有才,海晏,王奇玉凌遲碎剮。將之前被炮火擊斃的韓刑膿,自殺的黑俊,又將拱北中的妥明屍體刨出來,全部梟首示眾,屍體挫骨揚灰撒入河中餵了魚蝦。這些人都是妥明的餘孽至此全部被清除。
  • 薛仁貴和薛平貴是何關係?他們誰是歷史真實的人物?看完恍然大悟
    很多人一輩子的願望應該就是成為將軍吧,畢竟,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之中,將軍有著非常高的地位,而且有著非常多的軍隊供他支使,可以整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就能夠打下天下,就能夠得到大家的崇敬。可是這一切其實只存在於大家的幻想之中,因為事實上做將軍也並沒有那麼簡單。
  • 薛仁貴祖孫三代,虎將有誰?
    薛仁貴、薛丁山、薛剛祖孫三代人,滿門忠烈,同為大唐英雄。可你知道嗎?以上這三位,除薛仁貴外,其餘二人是杜撰出來的人物。薛仁貴出生於614年,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的六世孫。李世民當皇帝時,他才十四、五歲。而薛仁貴出道時,以經30多歲了。那是公元644年,貞觀末期之事。李世民親徵高句麗(今朝鮮)。薛仁貴在高句麗戰場,所向無敵,令敵軍望而生畏。
  • 重返三國現場:定軍山,一戰成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即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右將軍,加上此前封賜的翊軍將軍趙雲,陳壽著《三國志》時將五人合為一傳,從而有後來演義所說的「五虎上將」。但封賜命令送到荊州,關羽卻對這樣的安排很不服氣。他當著使者費詩的面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命。
  • 馮玉祥帳下頭號猛將,一生「倒戈」12次,最終被活埋黃河邊
    石友三是馮玉祥帳下頭號猛將,打仗勇猛,但好色無度,一生12次倒戈叛變,結局也比較慘,被活埋黃河邊。從一名小馬夫到大將軍,石友三用了12年的時間。蔣介石與宋美齡活埋黃河邊為了討好日本人,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謀取到更大的利益,石友三專門,揚言必將宋美齡抓到,交給日軍處理,逼蔣投降。
  • 日本投降後,700萬日軍放下武器的時間為何不同?
    為紀念抗戰勝利72周年,就讓我們從「日本投降後各地日軍放下武器的時間」這一角度去了解當時日本投降期間的情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向同盟國籤降。日本投降時,日軍共有700萬軍隊,其中,陸軍約540萬、海軍約160萬,海外兵力330多萬,本土兵力370萬。各地日軍什麼時候放下武器的?
  • 最後的太保—西北軍十三太保
    中原大戰時,楊虎城趁機將7軍擴編為三個師。打下洛陽後,楊虎城率部西返,蔣無奈之下只好將楊部升格為17路軍,楊為總指揮兼陝西省主席。從此,17路軍被稱為西北軍,隊伍達到6萬多人。1932年楊任西安綏署主任。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逼出洋,17路軍撤消,縮編為38軍,陝西省主席孫蔚如兼軍長。1938年孫蔚如升任31軍團長,轄38軍(趙壽山)和96軍(李興中),不久,改稱第四集團軍。
  • 史上最嚇人的反坦克戰術:志願軍炸山落石 「活埋」美軍坦克
    坦克戰與反坦克戰是二戰及冷戰時期最重要的戰爭形式之一,朝鮮戰場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集團,裝備有數量龐大的各式先進坦克戰車,給中朝軍隊造成極大的威脅,反坦克戰成為志願軍面臨的首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