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幾千年社會,王朝不斷更替,而每個朝代都有名震天下的名將,如戰國時代的白起,秦末的項羽,三國時代的關羽等。而下面這位名將,可謂神勇非常,奉命出徵,射了三箭嚇破敵膽。敵軍13萬人被迫投降,就地活埋,也因此遭遇未有之慘敗。
公元661年,在大唐領土西北天山一代的鐵勒九姓背叛朝廷,公開反叛,糾集大軍。唐高宗決心一舉蕩平,因此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副總管,率領大軍出徵討伐鐵勒的叛亂。鄭仁泰、薛仁貴帶兵經過長途跋涉,過沙漠,越草地,到達天山。而此時的鐵勒叛軍想趁唐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的時機,聚集了十幾萬大軍前來交戰。
而且為了壯聲威,鐵勒部隊選出了幾十位力大無窮,勇猛過人的勇士打頭陣,挑戰唐軍。沒想到薛仁貴只是連發了三箭,立刻帶頭的3位鐵勒勇士應聲倒地,直接死亡。對於這一幕,在場的鐵勒先鋒部隊驚呆了。因此,將薛仁貴視為天人,直接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先鋒直接投降,唐軍趁鐵勒軍陣腳大亂的時候,趁勢掩殺過去,鐵勒大敗,最後13萬人投降。
此戰唐軍以微小的代價大獲全勝,因此,「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傳遍天山南北,威震西域。而此戰之後,鐵勒九姓全部向大唐投降,但是大總管鄭仁泰卻不允許他們投降,拒不接納。而是縱兵在鐵勒部落大肆搶劫殺戮,搶奪金銀財寶,美女財貨。鐵勒部落為了躲避只能四散逃去,不知所蹤。
而此時鄭仁泰派出去的偵察兵回來報告,在不遠處的上山,漫山遍野是敵人的牛羊,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奪下來。鄭仁泰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搶劫上癮了。因此,帶了14000輕裝奇兵,自己連盔甲都脫了,直接奔襲而去,而薛仁貴留守大營。但是,鄭仁泰一路狂奔,穿過大沙漠,一直追到了仙萼河,都沒看見一個鐵勒軍隊,史書記載「不見虜,糧盡還」,也就是說追了這麼久,都沒看見敵人,糧食吃完了只能回撤。
而回來的路如此漫長,又沒有糧食,士兵們饑寒交迫,最開始只能不斷的殺戰馬吃,喝雪水,而戰馬畢竟少,最後連戰馬都吃完了。發展到互相殘殺,人吃人的境地。《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人飢相食」,最後成功回到天山營地的只有不到700人,而14000人,不是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互相殘殺而死。
回到長安後,鄭仁泰的失敗受到了朝臣的彈劾,紛紛要求嚴懲,因為損失13000多的騎兵,是當時建國以來的巨大損失。「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可見當時的中國人多能打啊,殺了人13萬,自己死了13000,這就是大慘敗啊。結果唐高宗沒有殺鄭仁泰,念及是先朝老臣,又參加過玄武門之變,因此沒有處罰。
我們再說一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講到唐朝歷史上一次慘痛的遠徵經歷:唐高祖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行軍大總管鄭仁泰在取得勝利之後貪圖敵方輜重,率軍1.4萬人橫渡大漠,卻迷失方向又遇雪災,最終一個敵人都沒見到,自己部隊靠互相殘食只存活了700多人。行軍大總管鄭仁泰之前取得的勝利幾乎可以說是副總管一個人的功勞,他向13萬敵軍射出三箭之後,敵軍集體下跪請降,隨後他下令將這些軍隊全部活埋——他就是薛仁貴!
鐵勒寇強漢
鐵勒在今蒙古高原附近
龍朔元年,貝加爾湖附近的唐朝軍隊中傳唱著一首簡短的軍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他描述的就是行軍副總管薛仁貴的傳奇事跡。鐵勒是隋唐時期比較強大的遊牧民族,共分為九部,當時稱為鐵勒九姓,其中有兩部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即薛延陀和回紇(即回鶻)。唐太宗時期在鐵勒統治區內設置了羈縻都督府,但太宗駕崩之後鐵勒開始與大唐若即若離,並於龍朔元年勾結相鄰的多個部落,率軍十幾萬南侵。
三箭定天山
薛仁貴雕塑
鄭仁泰在玄武門之變中充當了擊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先鋒,故在太宗一朝很受恩寵,唐高宗即位之後依然對他非常重視,鐵勒寇邊消息傳來之後,高宗任命他為行軍大總管,以薛仁貴為副總管。兩軍對陣之時,薛仁貴向鐵勒射出三箭,擊斃三人,鐵勒隨即軍心渙散,紛紛跪地請降。雙方幾十萬軍隊尚未交戰,唐朝便取得了勝利,懷著對薛仁貴的崇拜,唐朝軍隊中開始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軍歌。
降軍悉坑之
電視劇照
之前國史君(國史通論)曾與大家討論,古代戰場中為何屠城、殺降之事為何頻繁發生,在此不再贅述。《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遠在今貝加爾湖附近的、久經沙場的薛仁貴面對鐵勒十三萬降兵,「仁貴慮為後患,悉坑之」,此後「九姓遂衰」。
平壤會師
電視劇照
這一仗之後,卻有人開始彈劾鄭仁泰和薛仁貴,主要原因是鄭仁泰貿然出師,造成了不必要的巨大損失,薛仁貴在軍隊中肆意犒勞將士,以至於「雖矜所得,不補所失」,但對殺降一事隻字未提。對此,高宗「詔以功贖罪」。五年之後的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薛仁貴與李勣在平壤會師,高句麗被滅國,歸大唐安東都護府管轄。
唐朝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