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密宗僧人修行畢業要跳湖,這個傳統已延續了1100年
我曾在日本關西地區,依照日本天台宗寺廟的分布,進行過一次尋訪之旅,路線的選擇追尋歷史和宗教脈絡,發現有很多小眾奇特地點。有關琵琶湖,密宗僧人跳水儀式的故事,去年就想寫了,不過當時對這個密宗儀式內涵不夠了解,缺乏相關資料,所以一直延遲到現在。
我發現,能通過日本天台宗這個傳統修煉儀式,以此為線索,發現日本佛教非遺傳承內容的諸多端倪,可加深對於佛教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的演化了解,日本的佛教修煉的法門,以及身心鍛鍊之法,遠比我們常規所知的更深邃。甚至有人為日本佛教比中國佛教世界認可度更高,中國的佛教和日本相比,太過文氣。
今年的8月初,央視4套新聞節目中,播放了日本伊崎寺,12名僧人完成跳水的新聞。央視引用了日本關西電視臺的視頻和文稿,報導日本僧人從高臺跳入湖中祈禱世界和平,僧人從7米高處跳水,跳水時保持雙手合十姿勢。湖上有專門的船隻接應,在寺廟附近有個小碼頭可以運送跳水僧人上岸。
新聞報導中的僧人跳水儀式,今年總共只有200人來寺廟觀禮。伊崎寺只是近年來逐漸被人們知曉,漸成著名的觀光勝地及電影外景地,不過時至今日還有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這座奇特傳統的寺廟位置。
不過新聞報導過於簡單,並沒有把這個密宗儀式給說清楚,更多的是當作世界上的一樁奇聞逸事來報導。這又讓我回憶起,一年前我來到琵琶湖邊的伊崎寺,看到那個獨特的獨木橋跳臺時震撼的場景。
上一次來日本文旅自駕,旅行到琵琶湖東側滋賀縣近江八幡市,地圖上看到湖邊有一處凸起的小半島,半島外側還有一座小島嶼,在周圍土地都開發成村莊和農田的情況下,這一片半島依然是鬱鬱蔥蔥的森林,可見這裡一定是一處頗有歷史故事的神隱之地,當下就決定專門開車前往。
伊崎寺只是一個地圖上的地名,中文資料幾乎沒有,只能根據地圖導航找路到達,距離伊崎寺最近的一個車站叫做「堀切港」,沿著湖邊走,中途會經過一片很有年頭的古楓葉林,在湖邊的一處停車場停車後,需要徒步沿著一條古老的林間小路前往伊崎寺,路口有很古老的路牌路標,沿途見到的老樹林非常滄桑,其中有不少古老的結界之樹。
在林間步行十多分鐘,終於看到了伊崎寺,寺廟很小卻很古老,沿途道路和寺廟臺階被打掃得很乾淨,不生任何雜草,卻看不到任何的僧人。
這裡不提供朱印、御守和繪馬,非常高冷的一座小廟。這裡的廟堂都已經是褪盡顏色的古老建築,一些隱秘的位置,有供奉有各路神仙的小鳥居。沿著懸崖邊的道路,可來到臨水的幹闌式亭臺「飛棹(zhào)堂」。「棹」字在中文字典裡,解釋為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而這裡是指,飛棹堂延伸出去的一根窄木樑,這根木樑就是僧人們每年夏秋時節跳水的地方,也許這根木樑是以前由「棹」的形狀演變而來。當時覺得這裡很神奇,後來還向附近的村民和船夫,詢問過這個寺廟的和跳水木樑的故事。
這種跳水儀式正式名稱叫做「飛棹」,屬於「捨身之行」修煉,即為了報恩、救濟他人,犧牲自己求佛的修行之姿。行者背負著人們的各種願望。「棹」即「人生」,修行者背負著眾多的願望走在前面,與其說是自己的身體,不如說是為了人們的願望而捨棄自己的身體,然後再回到陸地,完成重生的儀式輪迴,這一儀式含有「再生」的含義。
這是日本佛教密宗,少有公開的一種和水相關的修行儀式
琵琶湖是日本的象徵,這是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鄰近京都、奈良、大阪和名古屋,是近畿地區上千萬人的水源地,被日本稱為「生命之湖」。伊崎寺所在的地點很隱秘,不在任何的大路上,孤零零的在琵琶湖邊小半島的頂端,不能直接開車到達,走陸路路線很曲折,相對來說走水路會更方便,這是一處與水信仰關係密切的密宗寺院。
伊崎寺在琵琶湖的東岸,而著名的京都比叡山建於琵琶湖西南,伊崎寺是比叡山延曆寺的下屬寺院。而比叡山的延曆寺,是日本天台宗總本山,1994年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入選為日本遺產,比叡山的寺廟和佛像,以及宗教儀式和佛教精深內涵,都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日本的國寶,在世界上也非常有知名度。
日本伊崎寺舉辦的這個傳統「僧侶跳水」儀式,據日本的史料考證,已經有1100年的歷史,被證實從16世紀就開始進行了。僧人們會從窄木跳梁上,縱身跳入琵琶湖,並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有資格進行這項儀式,這些僧人是進行密宗修行有一定修為,跳水試煉是密宗修行的一個環節。
琵琶湖周邊,安置有不動明王像(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的「比叡山無動寺」、「葛川明王院」、「伊崎寺」被稱為回峰行者、天台修驗的三大聖地。古卷裡有伊崎寺的繪畫,目前的寺廟樣子和古時差別不大,在寺廟的一處峽灣,古地圖上標註有「護法谷」朱字,這是一個有悲壯故事的地方。
當地村民說伊崎寺這個跳水儀式,是一種比叡山密宗僧人的畢業儀式。今年有12名來自日本各地,完成了「百日回峰行」修行的僧人,參加了跳湖儀式,這是種勇氣膽量的修行,表現出一種「捨身」的精神。之前這個儀式,有段時間一般人也可以參加,不過因為在2005年,發生了有人跳湖溺亡的事件,所以之後只接受完成「百日回峰行」的僧人才能參加。
「回峰行」,比叡山奇特的修行法門,「非人」修行方式初探
比叡山的延曆寺作為日本地位至高的佛教聖地,可以說是整個日本佛教的發祥地,是日本佛教的母親山,從比叡山的山頂,可以眺望整個琵琶湖的全景。這裡有著嚴苛的密宗修心和修身方式,知名的就包括「千日回峰行」、「12年籠山行」和「四種三昧」等,這些幾乎都接近於「非人」的修行法門,也被諸多佛教視作終極覺悟之道,其內容意義比傳說的還要深邃奧義,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參悟其道的。
比睿山的密宗修行僧人,不少會進行「回峰行」試煉,其中「百日回峰行」是「千日回峰行」的迷你版,所謂「千日回峰行」,就是在一千個日子裡,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餘處聖跡(包括佛、菩薩、神、巨樹等),而且走的都是崎嶇不平的原始參拜山路。要完成千日回峰行,總行走距離大約4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一周。而且規定的一千日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受傷,都不能成為停下來的理由,一旦有一日走不下來,就等於修行失敗,需要重新計數開始。
「千日回峰行」是日本比叡山天台宗的終極修行之一,比叡山開山1200餘年的歷史中,上千年來只有3個人完成過這個修行。有人花了7年或更長的時間,才達到了千日不間斷」回峰行「的目標,實現的這個目標的實際天數,可能是2000天以上。這是一種幾乎是賭上生命的決絕暴走,而「百日回峰行」是個1/10的縮減版修行,相對達到更容易,不過「百日回峰行」依然是一種很艱苦的修煉。
比叡山不少修行方式和飛棹跳水一樣,同樣有「再生」含義的設計。比如「回峰行」路線中,比叡山的東塔代表現在,西塔代表過去,橫川代表未來,完成坂本的日吉大社參拜,再次返回山就是一次「再生」的過程。「回峰行」修行方式的源頭,可追溯至比睿山的第二代慈覺大師圓仁(794-864)。圓仁曾到中國五臺山巡禮,回日本之後著《叡山三塔巡禮記》,記述了自己到中國巡禮的感悟。其弟子相應和尚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最終創立了「回峰行」的修行法。
這些日本密宗「非人」的修煉方式,和伊崎寺僧人跳水儀式相比,跳水儀式已經算是超簡單的了,幾乎就是個密宗修行階段畢業儀式,如此說來跳水儀式只是一種榮譽表演,所以才是可以公開觀禮拍攝的。日本佛教的非遺傳統,給人很深的印象,不僅是因為古老建築和顯性的佛教教義,那種不可見,卻無形存在的精神修煉,我覺得才是日本佛教有別於中國佛教的精髓。從這點上,不得不承認,中國的佛教確實太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