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大片汙名化了鯊魚的形象,《大白鯊》系列四集電影歷史分析。
皮特·本奇利是這麼說的,對大白鯊有沒有什麼仇恨呢?沒有把握,但是我們確信大白鯊對他有恩。
沒有人記得這位作家曾經是一位演講撰稿人,而我們卻記得他的小說《大白鯊》。史蒂芬·史匹柏又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1975年的電影,隨後衍生出了三部續集。
大白鯊電影系列是如此偉大,以至於不僅讓全世界都討厭大白鯊,而且,甚至,它還改變了電影史,改變了電影製作,以及我們觀看電影的方式。
《大白鯊》1975年
《大白鯊》在暢銷榜上霸佔了立足之地,本奇利的小說在44周內霸佔了榜首,這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然而,當年輕的史匹柏將其改編成電影時,《大白鯊》卻更加幸運。
夏日電影將「強檔大片」定義為一個單一詞,為《侏羅紀公園》和《蜘蛛俠:英雄遠徵》牢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大量的特效,大量的尖叫或爆炸,刺激結局的高潮動作戲,然後確保在暑假裡上映。
這種強檔大片模式幾乎對全球主流商業電影進行了教育,使夏季檔變成全年最重要的大片戰場。
但是史匹柏還沒有想好這個公式,就翹起腳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這部電影。《大白鯊》是一部很難拍的電影,你必須把自己放進水裡才能拍好。
這些都使得拍攝難度大大提高,而史匹柏當年只有不到30歲的年輕導演,製作困難重重,更增加了電影公司對這位年輕導演的不信任。
而且史匹柏持之以恆要布魯斯當主人公的決心,更令人擔心──超級明星布魯斯是一條機器鯊魚,要對嘴邊的任何東西負責。
而且最糟糕的噩夢發生了:布魯斯被弄壞了,電影中的大白鯊巨星缺席了。
缺乏預算是導演天分的體現,史匹柏把希區考克的絕活放到了水中──希區考克善用他所謂的「麥高芬」製造出懸疑效果。
「兔腳」在《不可能的任務3》中是麥高芬的,電影不一定需要介紹麥高芬是什麼,只需承認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每個人都會搶它,情節發生在搶劫案中,而不是探究麥高芬的潘朵拉盒子裡究竟裝著什麼。
還有《大白鯊》裡的麥高芬,就是那條大白鯊的三角鰭,或約翰威廉斯的「登,登,登」樂曲,或黃色的浮筒,等等。
用道具代替布魯斯來嚇唬觀眾,雖然沒有尖牙,但憑藉觀眾自己的想像腦補,這些等效於大白鯊的道具,比大白鯊還可怕,當三角鰭浮出水面的瞬間,一些觀眾的心臟已經被咬了一大口。
九百萬美元的成本,讓《大白鯊》變成當時的一部中小型電影──別忘了,那是1975年,但回收的票房,卻是21世紀的水準。
全美票房「大白鯊」高達2.6億美元,打破了《驅魔人》創製的2.3億美元的票房紀錄,與此同時它也奪得了4.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紀錄,相當於今天的12億美元,全球最賣座電影的第七名(價格調整後)。
在資料中可以看出,《大白鯊》是一部叫好、叫座、還拿奧斯卡的電影,而對於電影公司來說,三合一的勝利不可能只有一次,所以,就一定要拍續集!
《大白鯊》敘述警長馬丁·布洛迪,麥特霍伯博士,以及船長昆特,與威脅海灘安全與大白鯊戰鬥。
這三個背景和性格完全不同的男人,組成了一個極其脆弱卻又充滿激情的銀幕鐵三角。馬丁·布洛迪警長為了村民的安全挺身而出抵抗大白鯊;海洋學家霍伯擁有他們所需的科學知識,他願意幫助其他人對抗大白鯊。
而且昆特完全是《白鯨記》裡復仇的化身──他是一位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艦上遇上大白鯊的生還者,他的人生現在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和大白鯊拼一場。
這三個勇士各有各的計謀,但是他們都有殺死大白鯊的決心,那麼大白鯊呢?同樣令人驚嘆的是,會幹掉他們──大海這麼大,明明還有更多的獵物在等待它們。
《大白鯊》爆雷現在應該沒什麼問題了:總而言之,大白鯊被炸死了,三個勇士中的生還者,獲得了勝利與和平,全部結局都是勝利。
與《哈利波特》和《復仇者聯盟》三人一鯊的最後決鬥不同,這次沒有懸念,問題就來了:《大白鯊2》應該怎麼做?
《大白鯊2》1978年
事實上,《大白鯊2》依然可以拍攝,儘管前一部精彩的鐵三角消失了,只剩下警長馬丁繼續以天下為己任,而史匹柏也離開了他的外星夢(第三類接觸)。
不過,少了鐵三角,聰明年輕導演,還沒有可延續劇情的《大白鯊2》,仍不能算是爛片。
關鍵之處:至少《大白鯊2》給觀眾帶來了一個讓人心煩意亂的新難題。
馬丁的兩個兒子,麥克和西恩出現在這一集中,他們還年輕,當然他們的老爸還在噩夢中纏繞──馬丁患上了恐鯊病,他懷疑有一條新的大白鯊可能會威脅到家鄉小島的安全,而麥克和西恩想到了治癒父親恐鯊症的妙方──他就開船出海,把自己餵給大白鯊吃。
孩子們很聰明,他們果然治好了老爸的疑心病,但與此同時又讓他幾乎停止了心跳,沒有其他夥伴的警長馬丁這一次只能孤軍奮戰,去救那些漂泊在外的孩子們。
在《大白鯊》中,一條大白鯊和三個硬漢對峙,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大白鯊2》中的大白鯊和一群熊孩子對峙,多少增加了緊張感。
此前,警長馬丁的疑心病一直困擾著觀眾,而影片中的翻譯名字也頗有傳神之處,透過幾個看似無關的小事件,讓觀眾產生一種大白鯊四面潛伏的危機感,最後,警長才從鏡頭中看到了大白鯊的真實面貌。
整個過程中,事實上整個小島的居民和市長都完全不相信警長所說的話,他們不相信還有大白鯊會再次製造出像上次那樣的慘劇──他們都忘了《大白鯊》作者是怎麼說的!
《大白鯊2》:總之,警長和大白鯊進行了一場頭撞頭的終極對決。
大白鯊迅速衝向獨身在船上的警長,警長拉起海底電纜等著他,當大白鯊以為能吞下他時,咬住了能量技術的精髓──大白鯊咬住電纜,立刻觸電,爆出大量火花,直接活生生地烤大白鯊。
最後變成焦炭大黑鯊的大白鯊,默默地沉入海底,結束了大白鯊欺凌熊孩子的噩夢過程。
結尾:警長拉起了電纜,等待著大白鯊的到來。
如今看來,這齣大白鯊電擊戲可以把臭氣燻天的部分了結了:比如,就在電纜旁邊的警長怎麼不觸電?
為什麼咬住繩索的大白鯊會立即停止運動(大白鯊會保持同樣的姿勢直到燃燒殆盡)?這條大白鯊真的能像放煙火一樣把火花齊射嗎?
但到了1978年,這樣一段活生生的烤大白鯊仍能給觀眾帶來滿滿的歡樂。
成本高達3千萬美元的《大白鯊2》,雖然沒有打破前一集的票房紀錄,但在全球至少也有1.8億美元的票房,在美國國內也超過了8千萬美元,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大白鯊3》1983年
在《大白鯊2》續攤上飾演警長馬丁的洛薛爾德,在拍攝《大白鯊2》時與導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大白鯊3》的缺席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次《大白鯊3》連配樂都沒有了,約翰威廉斯也離開了劇組,《大白鯊3》失去了所有《大白鯊2》中成功的角色,幾乎就相當於自己在重演中輸掉了比賽。
這個場景也不再是小島的海灘,而是發生在一個封閉的海洋世界裡,而這次,主角變成了…馬丁的兩個兒子?
《大白鯊》前兩部中的浪裏白條結局,不是被炸毀便是被電死,姑且不管為什麼鯊魚總是在尋找這個小島,這個電影系列卻從未想過換主角,而要一直被釘在馬丁·布洛迪家族身上,這個家族其實很無辜。
這次爸爸不演了,換上兩個在海洋世界做研究的兒子,繼續和鯊魚相遇。
可以這樣說,馬丁警長在《大白鯊2》中的恐鯊症狀態確有些嚴重,但反過來,親身經歷過鯊魚危機的馬克和西恩·布洛迪,似乎完全並沒有任何損傷後症狀──他們幾乎被鯊魚咬死,而現在他們卻在水族館裡研究水族動物?為何不去沙漠?
他們不聽父親的話,在第二集出海了,這叫頑皮,但是第三集他們願意花時間和鯊魚在一起,這是一個智力上的缺陷。
此外,他們並不像第一集《大白鯊》中的麥特霍伯博士那樣,看上去更像是海洋專家,總之,他們遇到了鯊魚的衰運宿命。
這次鯊魚橫行於海洋世界,令參觀水族館的遊客們驚恐萬分:包括在水族館看到被鯊魚咬死的潛水員,看到鯊魚在透明水槽外追逐。
這幾段看起來並不嚇人,沒錯,而且對文字描述還嫌有點誇張。
《大白鯊3》總之,鯊魚終於抓住了麥克布洛迪和他弟弟,在主控室裡和他女友相遇了,大白鯊撞破水主控室的窗戶,進入室內開始進食,很多過路人都被嚇了一跳。
但笑破肚皮的是,大白鯊的肚皮太大,它撞倒主控室後,居然卡在了肚皮上,進退兩難。
而且更加爆笑的是,哥哥和女友居然沒有立即抓住機會逃走,哥哥發現大白鯊口上有一具手持炸藥的屍首,他當場做了個鐵鉤,在無法動的鯊魚嘴邊勾啊勾…
不料竟被他勾到了炸藥圈!爆炸物在鯊魚口中噴射出大量的血霧,更多的是把這隻兇獸炸成碎片,噴向屏幕前的觀眾。
影片名為3D,想當然地耳裡有很多不必要的後期3D效果,現在看來,這些3D效果只剩下笑料了。
更為可悲的是,《大白鯊3》除了笑料外,再沒有其他東西了──飾演邁克的丹尼斯奎德應該不會再去回憶這段黑暗的歷史。
《大白鯊4》1987年
但歷史並沒有最黑,只有更黑。四年後,《大白鯊3》又有了第四集《大白鯊4》。
影片製片方很清楚地知道《大白鯊3》太爛了,但是他們不會去想4年前自己是如何把這個爛攤子搞砸的,而是竭力忘記《大白鯊3》,《大白鯊4》的宣傳中,壓根並沒有提到《大白鯊3》。
《大白鯊4》第四集,甚至把自己稱為整個系列的第三部電影,顯然想要洗刷掉觀眾腦海中曾有過第三集的印象。
《大白鯊3》的劇情設定,當然也在《大白鯊4》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馬丁布洛迪警長,保護小島,因心臟病去世。但他的遺孀艾倫卻認為這個是過去2次鯊魚危機導致的損傷,把丈夫嚇死了。
不管怎麼說,艾倫仍然和西恩,他的未婚妻一起住在家鄉的小島上。但就在西恩有一天出海執行任務的時候,一隻大白鯊突然間衝了出來,把他咬死了。
丈夫和兒子雙雙死在了鯊魚的手中(應該說是嘴巴),這無疑使艾倫更加氣憤。而且,這時大兒子麥克回到老家,請母親到他工作的巴拿馬散散心,然後,驚恐萬分,咬死西恩的鯊魚居然跟著艾倫來到巴拿馬!
要是你不明白劇情是怎麼說的…那鯊魚為什麼要跟蹤人呢?不管這行不行(艾倫等人只是乘飛機去的),為什麼要跟著他們呢?
就為了報復?但是,這絕對不是前三集中主角整慘的鯊魚——每一集都被炸毀或燒死。
是否前三集中的鯊魚也有遺孀或遺腹子?他們有沒有在被爆炸或電之前,通過隱者之紫或遠端腦電波告知它們的家人,讓它們復仇?
即使鯊魚世界確實有心電感應,即使殺了它們的警長已經過世,鯊魚復仇者們又會從哪一方面知道,警長的遺孀和兒子是它們復仇的目標?它們會偷看劇本嗎?
在1987年的奧斯卡上,米高肯恩因為《漢娜姐妹》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但是他卻沒能參加當天的頒獎典禮。為何要放棄自己親自領取職業生涯最高獎座的機會?
由於他在夏威夷,拍攝了一部爛片《大白鯊4》,他在劇中飾演載著麥克和母親艾倫到巴拿馬的飛機駕駛員,他對寡婦艾倫一見傾心,當然,他首先得解決想要殺死艾倫的大白鯊。
奧斯卡和大白鯊,兩者之間壓根並沒有可比性,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米高肯恩也演過《大白鯊》,他們忘記了,其實是最好的。
《大白鯊4》裡成功的幹掉了大白鯊,同時也幹掉了「大白鯊系列」影片。
該片口碑不佳,但出人意料的是,成本兩千萬美元的影片,居然在美國國內還能再賣出兩千萬美元,這簡直便是一筆微不足道的損失,而在海外還能賣出三千萬美元。
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於,不管這部續集有多爛,總會有人懷著對《大白鯊》經典作品的懷念,給爛續集一個機會。
這部大白鯊死後,還沒有任何復活的跡象,但是大白鯊的後代,已經在B級電影中找到了新的春天。「大鯊魚」系列讓電影公司明白了強檔大片的賣座模式,了解了系列電影對觀眾長久以來的吸引力,以及往後的「星際大戰」等影片所走的道路,就連史匹柏自己也是這股潮流的推手之一,他自己並不想拍續集,但是他的製作團隊非常擅長拍續集。
而且他後來還將強檔大片的公式變得更加完美,拍出了很多破億的大片。
事實上,鯊魚攻擊人類的機率很小,但鯊魚遭受羞辱的可能性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除了因為魚翅帶來的經濟利益而被捕殺外,很多漁夫在70年代更是以「保護海岸安全」為名,主動出海捕殺無辜鯊魚。
這樣的行為雖然突顯了人類盲從的劣根性,但也展示了《大白鯊》電影對人類的巨大影響──這組影片是它給世界帶來的最糟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