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 記者4月23日從上海市臺辦獲悉,臺北士林區天和裡裡長莊福來和士林區、北投區30多位裡長一道,本月來到上海虹口區體驗當地居民的社區生活。從2007年開始,臺北兩區的裡長們每年組團到上海虹口區參訪,而今年正值這項兩地基層交流品牌項目的第十個年頭。上海人與臺北人在多年的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而兩地社區間的親密互動,成為「雙城故事」中最精彩的細節之一。
據介紹,上海市虹口區在2014年率先開展的臺北裡長「當一日上海居委主任」和上海居委書記「當一日臺北裡長」活動。2015年3月,21位臺灣裡長分別來到上海市虹口區的8個居委會,體驗作「一日居委會主任」。此外,上海和臺北兩地還有很多社區也開展過相似的「角色互換」。
從創辦為長者提供服務的老年食堂,到組織志工夜間巡邏,再到發動居民修繕裝飾社區公園,臺北裡長們的工作方式和經驗讓上海居委會主任們深受啟發。而大陸社區富有特色的養老服務、公共衛生、矛盾調解、自治活動,也給臺北裡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彼此感情的加深,虹口區與士林區、北投區也互相學習借鑑著對方社區治理的經驗。最讓臺北市士林區舊佳裡裡長何逸松印象深刻的是,「上海虹口的街道取消了招商引資,真正投入到為民眾服務的工作中」。
原來與臺灣啟用義工和志工的社區治理方式不同,之前的上海虹口街道居委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中,從而依靠其中的稅收進行社區治理。隨著這種街道治理方式的改變,何逸松認為,「與兩岸社區10年的交流有密切的關係」。
在雙方服務理念和管理經驗的碰撞後,上海市虹口區社會建設辦公室、地區工作辦公室主任王力平說:「虹口正在學習臺灣的服務型社區自治,在街道設立自治辦公室,學習臺北的經驗,如何動員民眾,在政府和社區居民中架起橋梁。」
繼2015年虹口和士林締結滬臺首個基層友好社區後,當日又締結五對基層友好社區。臺北市北投區福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文田認為,「民間的交流會影響兩岸同胞彼此的看法,只有透過兩岸基層社區之間更緊密的交流,才能體悟同祖同宗,血濃於水的情感,促進兩岸更加和諧繁榮」。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李驍東表示,滬臺社區的廣泛交流,充實了兩岸交流的內容,打下了兩岸交流的紮實基礎,有了這樣牢固的兩岸人民交往後,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值得展望。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