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8年我發現: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有差別

2020-12-14 聯商網linkshop

一個五線小城的咖啡館,開了8年。

一年房租4~5萬,一月營業額5萬打底。

能活得這麼滋潤,在於老闆看透了一個本質: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有差別。

怎麼理解呢?

-01-

五線小城,開8年咖啡館,月入5萬起

楊永海不是一位典型的咖啡館老闆。

很多開咖啡館的,都是連續創業者。開了關,關了開。

楊永海不一樣,他是一次性創業者。

2012年12月30日,他的咖啡館在五線城市恩施開業,如今快8年了,還沒倒閉。

提起五線小城的咖啡館,我立刻腦補出一副老闆苦哈哈、店裡打撲克嗑瓜子鬧哄哄的場景。

這老闆能堅持8年,得對咖啡有多熱愛啊。

但似乎不是這樣。

楊永海微信名叫「半閒咖啡館」,也是店的名字。個性籤名寫的是:一半忙,一半閒,營業時間12:30-22:00。

一半忙一半閒的半閒咖啡,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一上午都是自己的時間,確實是半閒,一點也不苦。

更令人羨慕的是,在五線小城,半閒咖啡一天出品50~100杯,每月營業額5萬打底。

店裡算上他4個人,房租一年4、5萬,你算算他能賺多少。

有自由有錢賺,這倒是實現了很多人最初開咖啡館的夢想。

但是我發現:作為一位老闆,楊永海對自己的店有很多「誤解」。

他說,半閒咖啡館位置非常好,處在城市中心偏一點點的位置,跨度幾條街,空間距離散發性均等,城市的任何一個區域都能到。

然而,從大眾點評看,這家店位於一棟建築的二樓,門店的「半閒」logo很需要一些文化才能認出來,不少人都是找了半天才能走到。

半閒咖啡,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他還說,小城喜歡喝咖啡的,80%都是這家培養起來的,店裡來的都是熟客。

但在大眾點評的評價看,有不少是旅遊專門搜過去的。

我都懷疑,開店這8年,他就沒好好考慮過經營的問題,都把時間花在琢磨金句上了。

因為楊永海有一句話十分經典,他說: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有差別。

這麼說,是不是太抬高自己了?

還真不是因為他驕傲。小咖啡館開到最後,和星巴克的邏輯是一樣的。

怎麼理解呢?

-02-

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差別

技術標準化是前提

開店到第3年,楊永海終於捨得花錢到武漢培訓了一下咖啡技術。以前,他都是上網找資料自學的。

主要是這回,他感受到了瓶頸。

培訓之後,更新了咖啡理念,學了好的萃取方式,讓咖啡、牛奶升級。以前用純牛奶,後來改變觀念用巴氏殺菌奶,將整杯咖啡從味道和香氣上進行提升。

到2017年又更換了設備,將1萬多的機器換成近十萬的雙頭咖啡機。以保持研磨度、萃取定量,並反覆練習評測,持續穩定的出品度。

在他看來,在小城開的咖啡館,千萬別有小城思維,要和大城市接軌。讓去過大城市喝咖啡的人也覺得不錯,才能提高他們的認知和忠誠度。

更換機器等,與大城市接軌,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開店8年,半閒咖啡在配方、操作流程上早已實現標準化。多長時間倒杯水、多長時間出品,都有手冊。

在出品上,星巴克不也是這麼做的麼,咖啡豆品質升級、一套標準的連鎖化操作細則。

這方面,星巴克和小咖啡館都是一樣的,只是標準化的程度不一樣。

空間要能跟得上潮流

和大城市同步,環境也要保持一致。

2017年底,半閒咖啡重新裝修了一次。

裝修之前的半閒咖啡,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原來的風格很「土」,裝修後走簡約路線,能持續長久的審美度。白牆木地板,北歐+loft風格,看著確實年輕了很多。

另外,整個空間結構也變了:從原來的1層50平,改成2層半近90平,增加了座位。

新的半閒咖啡,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原來是鋼化玻璃,外面廣場舞吵鬧,還按顧客建議,換成了雙層隔音玻璃。

整體下來花了30多萬,但營業額也翻了番。

和半閒一樣,星巴克這幾年也是在空間上花心思,又是開工坊店,又是在天津的老建築裡開店。

空間以舊換新,保持客戶體驗持續提升,讓熟客新客都有期許,對大品牌小門店都是一樣的。

用產品創意激發活力

這兩年,咖啡館裡很流行做創意咖啡。

楊永海也常在店裡和夥伴測試,學習喜茶、星巴克推出的新品元素,比如阿芙佳朵,是加冰淇淋、加濃縮的。他就根據當地消費者喜好,改成加牛奶、可可粉的,做出層次感。

今年上半年,星巴克一口氣出了8款有茶有酒有咖啡有水果的產品,平時一到節日還出限定款。

半閒咖啡也一樣,每季度也會推出新品,提供新鮮度、曝光度。

半閒咖啡的菜單,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但在楊永海看來,比產品更重要的是,做創意咖啡是為了提升團隊的年輕心態。

創業時間長了,需要偶爾玩一下,培養更有創意的心態。沒有持續創新,就沒有心態持續創業。

但在售賣上,最後還是回歸經典產品。因為咖啡喝到最後,不是虛有噱頭,是習慣。

把關係維繫在人文情感上

喜歡喝咖啡的,大多講情懷。要培養回頭客,除了硬功夫,得加點人文情感。

在這方面,星巴克靠「第三空間」理念,靠令很多人覺得「高逼格」的追崇心態,靠發自內心的微笑等人文細節做連結。

小咖啡館就要靠老闆個人魅力,靠打造KOC。

人文情感培養回頭客,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開店8年,楊永海還是天天到店,在吧檯做咖啡、和客人聊天。

早幾年,他能記住幾百位顧客,知道他們喜歡喝什麼、不喜歡喝什麼。和我說話時,他語速極快,什麼話題都能接得上,想必這是聊出來的功夫。

在他看來,80、90%的客人是沒有忠誠度可言的,只有把文化元素做好,才會有依賴度。

在重視人情關係的小城裡,打造出人性化、包容度,新朋友進來就能聊起來,老朋友才會越攢越多。

-03-

獨立咖啡館,用質量表達情懷

咖啡行業裡有個怪現象:開店前,該談生意時講情懷;開店後,該講情懷時談生意。

開店初期,不講商業運作,不管經營方法,不計算成本盈利,全按自己構思的想像來裝修、買機器,不喜歡的客人轟出去。

開店幾年後賺到錢,心思就活了,要不要加盟開更多店,或者做培訓、做供貨、投資其他生意,再不行乾脆當甩手掌柜,再難有心思安安靜靜賣咖啡。

獨立咖啡館,用質量表達情懷,圖片來自半閒咖啡

因為開咖啡館,實在不是個賺大錢的生意。

然而,半閒咖啡開了8年,沒有倒閉,沒有加盟,沒有分店。

楊永海依舊是半閒式生活,每天到店,和熟客聊天做咖啡。

最後我忍不住問:獨立咖啡館這樣開下去,上限在哪裡?

在他看來,咖啡館的上限是星巴克。是日本的匠心小店。

或者,沒有上限。行業在不斷往上走,即使一家小店,也有不斷需要探索的地方。

和當初一樣,帶著一絲衝動,用質量把情懷長久地表達出去。

(來源:咖門 政雨)

相關焦點

  • 除了星巴克 杭州幾乎沒有盈利的純咖啡館?·都市快報
    12年前一杯咖啡30元 現在還是這個價 房租卻漲了近三倍 杭州咖啡館生存現狀獨家調查 寒潮來襲,本周末的正確打開方式,要麼是宅在家裡看劇,要麼找一家咖啡館,點一份簡餐,再叫一杯熱拿鐵,和朋友閒聊一下午。 全球範圍,咖啡的貿易額僅次於石油,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品。
  • 500米之內開三家星巴克,背後有什麼開店邏輯?
    1、500米之內連開三家星巴克?   我們在選址開店時都會先觀察目標周圍的品類、消費能力等因素,如果一條街上同品類店的數量很多,那麼我們則會選擇避開眾多的競爭對手。 然而,星巴克卻並沒有這麼做,而且還玩起了「自相殘殺」的戲碼,這是怎麼回事呢?
  • 探店 | 小春日和—開在大學校園的小咖啡館
    在開店之前,專門跑到了武漢參加了參差咖啡夢想學校的咖啡培訓課程,沒錯了,就是森哥的開店指導課了,咖啡+甜品+開店指導,學完之後滿載而歸,緊接著便開了這家藏在大學家屬院裡的小春日和咖啡館,真的是一個妥妥的行動派了。
  • 咖啡館與咖啡西餐廳,星巴克咖啡與塞納左岸咖啡模式差別有多少?
    接下來,我們還是說回咖啡,內容也是關於細分市場需求的,關於咖啡館和咖啡西餐廳。咖啡館與咖啡西餐廳咖啡館中包含的產品類型主要是飲品類的,如美式咖啡、卡布奇諾、摩卡、冰萃、手衝以及特色創意飲品,如星巴克的星冰樂。除了飲品類,一些咖啡館還會帶一些甜品類的產品。
  • 勸人別開咖啡館是日行一善?開店10年的人怎樣了?
    作者 | 羅志嘉 小咖啡館單打獨鬥,習得十八般武藝 前幾天我去了汕頭潮南區的雅小館,這家咖啡館開在市井間,背後是居民樓,隔壁是雜貨店。
  • 昆明多家小眾咖啡館艱難前行,瑞幸、星巴克等連鎖品牌優勢凸顯
    小眾咖啡館發展受限 連鎖品牌優勢愈發明顯「感謝疫情,讓我淘汰了文化巷的街邊小店。」這是八兩海咖啡館經營者蘇天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話語。在大眾點評上,八兩海曾長期在口味、評價、環境、服務等榜單上位居昆明同行前列。
  • 非洲沒有星巴克 鮮明特色咖啡館多
    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如今在上海、北京等地,各種風格的咖啡館正遍地開花,前不久有報導說上海的專業咖啡館已不下4000家,兼營咖啡的各類門店更是超過1.2萬家,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人。非洲是咖啡的故鄉,衣索比亞、肯亞等國出產頂級咖啡豆,但是被越來越多國人所熟知的星巴克、Costa Coffee等國際連鎖咖啡店卻在非洲難覓影蹤。
  • 紐西蘭最美的發現——鄉村咖啡館和小酒館
    大頭媽的心情紐西蘭最美的發現——鄉村小酒館紐西蘭最美的地方其實都在鄉間,在那些星星點點點綴在鄉間的小咖啡館和小酒館,每個小咖啡館和小酒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內裡簡單唯美,我們時常周末開車出去溜達,走哪算哪,沿著鄉間公路,一路開下去,總會遇見一閃而過的那些小小咖啡館或者小酒館,然後在掉頭回來,進去看看,享受一段美好時光,並留在心裡。我們總是會覺得,那些開在鄉間野地裡的小咖啡館小酒館如何生存呢?誰去啊?可是,人家就好好的生存著,並且已經很久了。
  • 8平米咖啡微店PK星巴克:單店坪效是星爺的1.8倍
    循著「專營外帶、小面積、現烘咖啡」的商業模式,近年在臺灣北、中、南都會區快速發展,並專挑辦公商圈進駐,大膽與強勢品牌搶食。只有8坪的cama café 單店坪效可達6萬2500元,是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3萬4000元的1.8倍。
  • 一張圖對比上海、臺灣連鎖咖啡館與獨立咖啡館分布
    1998年,星巴克進駐臺灣,掀起一波商業連鎖咖啡店的潮流,臺北的咖啡店也就越開越多。剛剛結束兩年臺北生活的新一醬回到上海後發現,上海的咖啡館突然「爆發」了,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在上海開起了咖啡館。在統計了臺灣愛評網和大眾點評上的數據後,新一醬發現臺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
  • 開咖啡館傾家蕩產?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咖啡陪你、自助咖啡...
    當時的美國市場一片空白,在這個機遇下,星巴克靠著優質咖啡豆做了起來。 1991年,星巴克又率先引入「第三空間」,將自己與別的咖啡館區別開來,形成差異化定位。 在中國市場,星巴克早在1999年就進入了大陸,那時中國還沒有形成咖啡市場,有的是像上島咖啡這樣的臺系咖餐品牌,星巴克也享受了第一波紅利,當時的店鋪沒有今天這麼貴。
  • 開個小店賣什麼——「進化」的咖啡館
    「10年內,我們要開到3000家」,這位身材不高、手裡總是夾著一根雪茄的韓國人辛子相,對中國的咖啡館市場非常樂觀,並許下了豪言。  不可否認的是,對中國的咖啡館市場看好的,不僅只有辛子相。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聲稱到2015年要在中國開1500家店,幾乎是目前規模的翻倍。而在中國開店速度最快的Costa也在今年提出「3年內新開250家新店」的計劃。
  • 騰訊(00700)入股平價版星巴克,擬開店1500家
    公司資料顯示,騰訊看中的這位咖啡賽道合作夥伴並不是一個小角色。Tims品牌隸屬於餐飲品牌國際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還有另一知名快餐品牌漢堡王。Tims中國是RBI和笛卡爾資本集團(Cartesian Capital Group)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成立後於2019年2月在中國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店。
  • 星巴克和Costa的差別是什麼?-虎嗅網
    以前,上海國金中心樓下有一家Costa咖啡館。因為附近有許多基金公司,這家咖啡店是我們證券行業喜歡聚會的地方。但突然有一天這個咖啡店倒閉了,有一個叫做「拉裡雷」的才子就就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它倒閉的原因:2015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喜歡去這家店,但是到了2015年下半年股災的時候,經常有些人就說咖啡我就不點了。
  • 為什麼義大利沒有星巴克?
    或者是乾脆坐下來,和工作上的夥伴一起在咖啡館裡談事情?  星巴克作為一個風靡全球的咖啡連鎖品牌。它的行銷方式在國內蓋過了很多咖啡連鎖品牌。  但是,你造嗎?範主發現, 義大利這個國家,卻一直沒有星巴克。
  • 咖啡館的生存邏輯 新書上市 我和我的咖啡三部曲
    ,強哥並沒有多麼的學識淵博,所幸還夠勤奮,經常會把平時的工作心得總結下來,慢慢的積少成多,竟然有了幾萬字,後來,知道了身邊的同事,寫了書並發行,再後來,開始接觸寫過書的作者,「原來寫書這件事距離我這麼近啊」,於是鼓起勇氣,把這些工作心得整理成冊,於是有了我的第一本書《就想開家咖啡館》,書一上市,竟然反響不錯,前後印刷了十幾版!
  • 成都獨立咖啡館井噴開店,是年輕人社交場?還是消費升級新符號?
    打開大眾點評,不難發現,成都的咖啡館數量已經僅次於北京與上海。其實在咖啡館裡能夠留下的人,都是可以同頻共振的人。我自己會去探很多新店,但真正能讓我停留,且感覺自在舒適的,還是常去的那幾家老店。」店面沒有醒目張揚的招牌,在綠植的遮掩中,和老街的灰牆和諧共存,融為一體。
  • 疫情之下,我對咖啡館生存狀況做了調查
    為明確飲品行業疫期形勢,凝聚共識、助力決策,繼疫期茶飲門店生存狀況調查後,咖門以中小規模、獨立咖啡門店為主樣本,通過回收到的2000份有效問卷,和對數十家咖啡品牌創始人的採訪,進行了疫情下的咖啡門店生存狀況調查。報告核心包括:咖啡門店實際受損調查、當前營業的現實壓力,以及疫情暴露給咖啡行業的機會點。以下為詳細內容。
  • 瑞幸和星巴克沒有差別?解鎖星巴克春季單品,人均40有原因
    最近有好多人都說,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是深度,味道沒有差別——這話我就不愛聽了,能把人均40的星巴克說成與瑞幸一樣的味道,那你肯定是沒有認真喝。烘培作為星巴克的頭號粉絲,每次春季飲品上市後我都會去打卡,春天是櫻花季,大部分新品都是粉粉的。
  • 星巴克和海底撈:賺錢不靠服務和產品
    可是這麼多年了,我們沒發現第二個海底撈和星巴克。海底撈你學不會,要成為海底撈,肯定不是照著他說的那樣去做,因為大部分是營銷宣傳。星巴克也是如此。他們說的都是想讓你知道的,以及想讓你談論和傳播的,他們肯定不會傻到為自己培養競爭對星巴克和海底撈賺錢不靠服務和產品,而是其品牌的認知溢價。一定有人會說,沒有服務產品,哪來的品牌溢價?事實上,先有品牌定位,後有服務和產品。沒有佔據優勢位置,只靠產品和服務無法成為海底撈和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