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聶隱娘到楊貴妃:透過皈依道教,對抗社會道德束縛的唐代女性們

2020-12-17 挖史人

唐代有一群女性,格外引人注目。有人稱他們女冠、女道、女師、甚至在世之時就被尊為仙真,為地方官吏百姓擁戴;也有人稱她們是妖物,掌握政權、禍亂百姓,甚至也有士人混用仙真名稱,妝點狎妓的風流意味。

這些女性有人是皇室的公主、詩人戀慕的對象、嬪妃的老師、皇帝的愛妃、官吏的愛妾、地方的孝女,她們是傳奇小說作意好奇的角色原型,也是國家遭難時帝王、官員爭相傳誦的活神仙,更是庇護鄉裡、傳經傳法的護教法師。

若再細看,她們的社會階級橫跨皇族至百姓,歸返道門的前因後果也各有曲折,這群女性透過道教的思想文化,取得了獨立於傳統家庭的力量,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不一的影響。不過妖物、天仙、女師等稱呼,褒貶不一,女性在唐代的修道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如文人詩歌吟詠中一般風流自在?還是其實清寂無聊、是極盡克制的苦修生活?

政治刺客聶隱娘

唐代傳奇〈聶隱娘〉可說是個經典的例子。聶隱娘十歲遭女尼擄去,並依女尼命令暗殺他人。雖然小說文本中的女尼應該是佛教徒,但是,她與徒弟聶隱娘的行事卻充滿濃厚的道教色彩:聶隱娘在練劍初始,比丘尼就賜藥助長徒弟功力──這是道教的「服食」傳統,借著服用特殊的飲食、丹藥求得長生不老;聶隱娘服藥之後,帶著長劍,能在峭壁上行走如風,比猿猴還迅捷──這是道教的「登涉」傳統,道士們會帶著劍、鏡保護自己,入山求道修行;聶隱娘青春永駐,多年後有人在市集偶見,仍保有昔日容貌──這是道教的「養生」傳統,就像道徒們藉由修習各形各色的道術,追求肉體的不朽。

女尼多次派遣聶隱娘暗殺奸人後,雖放她回歸鄉裡,但聶隱娘卻再也回不去單純的女兒身份。她在父親追問之下,道出自己並非進入尋常佛門念經誦禱,而是早已習得一身驚人業術,能隨意取人性命,而且女尼在送聶隱娘歸家之前,更將暗殺用的刀刃密藏在她的後腦,常人無法辨識拿取,只有聶隱娘可以依照一己意志取刀、藏刀。聽聞此事,父親對女兒的憐愛便轉為敬懼,無法將女兒視作常人看待。而聶隱娘身挾奇術,成為他人聞風喪膽的刺客,婚事也不再聽從父母安排,回家不久,就自行選擇嫁與鄰裡的磨鏡少年,父母也不敢違逆。

聶隱娘回到俗世後,不像傳統女兒那樣侍奉父母,相夫教子;相反地,她選擇以刺客身份走入公眾社會,而這項選擇,和父親也有關係。父親聶鋒是蕃鎮魏博的大將,在蕃主要求之下,聶隱娘受父命刺殺劉昌裔,卻戲劇性地懾服於劉昌裔的先知先覺,因此決意和丈夫一同轉投幕下,甚至挺身對抗魏博先後派來的其他刺客,此時,聶隱娘已完全脫離了家庭,走向個人的生命道路,而這條道路,和聶隱娘的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若非劉昌裔未卜先知的能力,恩威並用地懾服了聶隱娘,她應當還是追隨父親的腳步,為魏博軍鎮奔走殺人。

在唐代,蕃鎮派遣刺客執行政治暗殺並不只是小說家的杜撰,憲宗時期,宰相武元衡、大臣裴度就曾遭到蕃鎮李師道派出的刺客暗殺而一死一重傷。不過,由身懷奇術的女性擔任刺客,是這個故事最有魅力的地方,聶隱娘從父母溫暖的懷抱,輾轉為女尼擄至山中、偕猿猴飛山走壁、深夜奔走軍閥宅院行刺的精彩生涯,不只是女刺客出入軍閥鬥爭的奇幻驚駭,更指出女性入道之後,借著宗教的威能與法術,得以擺脫傳統家庭,進而公共領域,實踐一己意志的傳奇本事。

芳魂再返的楊貴妃

聶隱娘故事,設定在中唐時代,不過,早在盛唐時期的貴妃楊玉環在白居易的編造與想像下,也曾出入道教。白居易的想像之筆極受歡迎,投射了安史之亂過後唐代人的想像,也接近當時社會的普遍想法。安史之亂後,天子六軍不願再為玄宗徵戰,帝王無奈之下,以一條白綾賜死在馬嵬坡。死得轟動天下,被視為紅顏禍水的楊貴妃,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重新以太真仙子身份現身。

根據〈長恨歌〉的描述,楊貴妃遭賜死,終於讓天子六軍願意發兵對戰安祿山、史思明的兵馬,多年後,戰亂平息,重回長安城的唐玄宗回憶往事,無法安寧,夜夜嘆息流淚,追想昔日愛侶,延請道士向黃泉碧落尋訪,苦苦招魂之下,終於在海外仙山找到一位名為太真的仙子,透過道士轉達,仙子雪膚紅顏,正是楊妃容貌。在唐玄宗的聲聲呼喚下,楊貴妃的芳魂從海外仙山飄回,兩人重聚在昔日恩愛的長生殿上,誓言相約來生,因此留下了雋永的詩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喜歡〈長恨歌〉的讀者們,不免在讀完詩歌之後,為唐玄宗和楊貴妃欲斷未斷、超越死生的永恆情愛所感動,比起在清冷孤寂的海外仙山孤單終老,讀者們更願意相信楊貴妃沒有拋卻人間俗念,再度重返大明宮和唐玄宗廝守終生。

〈長恨歌〉所寫,聲聲招喚女性歸來的思念,凝聚了歷代讀者的期望,也是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出家所最難跨越的第一道關卡。女兒在出家之後,自小憐愛護佑她的父母將何所憑依?妻子出家之後,孤單悽涼的丈夫將何去何從?母親出家之後,孤兒幼子該由誰來撫養照顧?

女性的出家,帶走的不只是一位專心向道的信徒,更是支持家庭運作的母親、妻子、女兒,可能造成傳統家庭秩序的崩塌,因此格外艱難。所以我們往往在女性成仙的故事中,看見了升仙女性重返家庭的情節,有的是像楊貴妃一樣,誓言再續前緣,有的則是用她的宗教超能,幫助家庭重整秩序,修道女性的離家之路,遠比男性來得艱難漫長。

楊貴妃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只是馬嵬坡的血汙遊魂,所有關於她一生的幸與不幸,早已終結在那一條白綾之間,不過,唐代的士大夫經常透過詩歌反覆歌詠此事,例如杜甫、李商隱,都曾寫下為安史之亂而死的楊貴妃,懷想美人不幸、批判玄宗不能施行德政的詩句。

在這些美麗的詩句之中,白居易選擇讓楊貴妃化為仙子重返皇城,是相當特殊的角度,楊玉環在升為太真仙子之後,一旦動了情慾的念頭,就得再重返人間修行,而修行的方式,是和玄宗再續情緣,希望兩人的關係可以善始善終。

〈長恨歌〉既有和杜甫、李商隱詩歌一樣的批判,也有宗教的寄託。他批判了當時公卿大臣們將帝國崩毀歸咎於楊氏一族,卻不知反省的自大與卸責。而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楊妃死後不是化為塵土,而是飄至海外仙山修煉,繼承了道教仙話的故事傳統,女性生前的種種遺憾,往往要借他界的威能,才能得到伸張。

不過,就〈長恨歌〉的描述來說,男性的立場還是很鮮明的,楊貴妃死而不滅、升登仙的想像,主要還是回應玄宗的悔恨與思念,至於貴妃本人的痛苦與掙扎,卻少有刻劃。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楊貴妃已在馬嵬坡被玄宗賜死,還願意回應玄宗託付道士傳來的聲聲呼喚,她是經歷了什麼樣的心理轉換,選擇放棄自己在海外仙山修行的清靜生活,而繼續重返人間,選擇重新愛上那個奪去她性命以求自保的男人?貴妃的心中難道沒有一絲怨懟嗎?她似乎痴情又純真,完全不將自己的死亡放在心上,一心為治癒唐玄宗的遺憾而重返人間。

對於這樣單薄的女性角色刻畫,讀者也只能這樣想:白居易〈長恨歌〉以楊妃重返人間為創意,試圖療愈在安史之亂後創傷的當代心靈。不過,這些可以接受療愈的心靈,恐怕還是以男性角度為主。

孕經而死的張玉蘭

楊貴妃的魂魄再次回到人間,是為了和唐玄宗再續情緣。不過,許多女性成仙升天,卻是為了彌補不一樣的家庭遺憾。

另外一位女性張玉蘭,她的名字一般人或許有些陌生,但提到她的祖父──張天師──道教的開派宗師,讀者或許就有印象。張玉蘭的升仙故事,訴說了女性未婚懷孕,不被家人接受的痛苦。張玉蘭從小不食葷血,頗有向道之心。

有一天,她夢到一道紅色的光芒從天降下,這道光芒纏繞著數十尺的金色篆文,不由分說便竄入張玉蘭的口中,玉蘭醒來之後惶惶不安,意外發現自己已懷有身孕。母親不明究理,嚴厲責備她。張玉蘭始終不向母親明言自己遭遇的奇事,只向親近的侍婢傾訴。某一天,張玉蘭又向婢女說:「我不想再忍辱活下去了,在我死後,請剖開我的肚子,證明我的清白!」當晚,張玉蘭竟然無疾而終。

婢女慌張地將事情原由稟告張夫人,張夫人悽惶之餘,既不忍剖腹傷害女兒遺體,也不忍違背女兒的誓言,希望洗刷她的冤屈。正在左右為難之餘,突然之間,一朵蓮花從張玉蘭的肚腹之間穿透而出,撥開花瓣,竟然藏有鑲了金邊的《本際經》十卷,內容與字體超越人間文書的美妙,渾然不似是人世間當有的經卷。開腹得經之後的一個月間,張玉蘭的屍身旁邊經常散發異香,家人為了安慰芳魂,轉寫《本際經》來安葬她。

又過了一百多天,突然風狂雨驟、雷電交加,天地無光之際,《本際經》突然消失無蹤,而張玉蘭的墳墓也同時裂開,棺木飛出,降落在墳前巨木頂上。家人擔憂之下,爬上巨樹查看,卻發現棺中早已空空如也,不僅芳魂渺渺,連肉身也消失無蹤,無從追尋。

張玉蘭未婚懷孕,不見容於家族社會,她的痛苦與忍辱,是故事的情感主軸。而在玉蘭死後,一物如蓮花從她肚腹而出,不是胎兒,卻是一部道教經書──《本際經》,文字閃耀著金色的光芒,為拯救愚昧的世人而來,充滿了神異性的轉折,撫慰了讀者為玉蘭抱屈的憤懣感受。

女性費盡千辛萬苦而產下的,竟是可以傳誦千古的經典書籍,而不是呱呱啼哭的無知小兒,實在是傳統中國故事的「神轉折」!因為天降感應而未婚懷孕的情節,是遠古故事解釋人類起源的常見記事。張玉蘭的這則記事,在《水經注》也有記載,女主角的名字不變,只是《水經注》的張玉蘭產下的是水中悠遊的龍子,而不是長二丈許、幅六七寸的道教經書。

《水經注》中的張玉蘭在水邊浣衣,一道濃霧忽然襲來,張玉蘭就此懷上身孕,產下兩條龍子,因為張女深以未婚懷孕為恥,投漢水自殺而死。死後,產下的龍子經常在母親自殺的地方往來遊水,遊出了一道新的支流,後來,當地人就稱為女郎水。 《水經注》記載,沔水南流與漢水交匯處,稱作女郎水、南邊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都是為了紀念張玉蘭。

對於讀者來說,經書換龍子的情節,可能只是角色的小小調整,不過,如果你是一位未婚懷孕的唐代女性,也許在現實的壓迫之下,讀著兩個版本的故事,你會為自己採取完全不同的應世策略。

早期傳說中女性未婚懷孕,不見容於家庭社會的問題,母親的壓力與痛苦,是交給男性子嗣,也就是故事中的龍子來解決,設想,如果張玉蘭產下的不是龍子這種具有神聖意味的男性後代,而是一個普通的人類女孩,或者是蟲魚鳥獸等異形、異類,她的行為就不可能獲得正當性。否則故事也不會「神轉折」,為無辜的張玉蘭得到平反,她只會是一個違反社會期待的悲慘女性。

因此,這個傳說中有一個隱藏的訓示:女性言行的正當性,往往並不交由女性自身驗證,而是必須透過具有影響力的男性子嗣來驗證。假設你是一位未婚懷孕的唐代女性,讀完玉蘭產下龍子的故事,應當會啟發你養育子嗣的決心(當然首先這子嗣得是位男性),希望他長大如龍一般昂揚世間,為母親揚眉吐氣。

相對來說,我們在玉蘭產經的故事中,卻看見女性未婚懷孕的危機可以有另一種解套方式:女性習讀道教經典,將宗教知識傳播世間,也能為自己重新找回社會的認同。傳統家庭婦女的職責在於生養後代、傳承父系血脈,未婚懷孕被視為背叛父系血緣,而玉蘭產經的情節,卻暗示著假設女性不願依照傳統傳承父系血脈,那她可以傳承道教的經典,進而脫離傳統家庭的規範,上升天界、為後世仰望。

在張玉蘭的故事中,女性是「道」的傳承者,而不是產下胎兒、傳遞血緣的中介角色。透過生產經書的傳承方式,修道女性不再是透過血脈的異同來決定自己生命的價值,而是上接於「道」。女性傳承經典,可以在宗教社會中找到定位和認同,即便肉體腐朽、血脈不傳,從超越的層次來看,女性的精神意念也能以經典的形式存世不朽。

相關焦點

  • 聶隱娘為何嫁給磨鏡少年?
    道教的磨鏡秘法漢末魏晉以後,道教開始興盛,原先煉丹追求長生的方士們,逐漸被吸納到道教的領域,而磨鏡者也換上了道士的新身份。在道教中,鏡子是重要法器,據說它能幫助道士們在深山中照見妖怪的原型,使自己避免魑魅魍魎的侵擾;也可以照見自己的內心,有利於正確認識自我,幫助修行。
  • 皈依道教,你肯定不會吃虧
    第一:皈依不是出家,皈依是指:皈依無上道寶,能永脫輪迴;皈依無上經寶,能得聞正法;皈依無上師寶,能不落邪見。可見皈依道教,至少先得這三個好處。第二:道教的神仙,自古以來都很得民心敬仰。你以為道教沒落了?信道的人越來越少?
  • 青城山道教丨皈依與戒律
    「能不能在青城山皈依?」「想要在青城山皈依,有什麼條件嗎?」「怎麼在青城山皈依?」……最近,收到許多善信的私信,問關於皈依的問題,其實前面的文章也已經大致給大家講了,想要皈依,青城山的首要條件就是有一定道教信仰,愛國愛教、無違法犯罪記錄,這是基本條件,符合條件的就可以自行聯繫宮觀啦,看哪個宮觀和你有緣,接著就可以找師父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
  • 楊貴妃:中日文學形象的比較
    從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白樸的雜劇末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到洪昇的崑曲劇本《長生殿》,從《長恨歌》傳到日本,對紫式部的寫實小說《源氏物語》和日本能樂《楊貴妃》的影響,再到井上靖的歷史小說《楊貴妃傳》,兩國文化的相異、相同之處,在楊貴妃這一共有藝術形象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道德教育是基礎,除此之外,唐朝士人女子又會接受哪些教育?
    但是有這樣一個朝代,洋溢著開放和寬容的氣息,當時統治者採取一系列包容的政策,開放的社會環境帶來了一股自由之風,這個朝代的女子也擁有了接受不同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出生於士人家庭中的女子,由於家庭環境優越,她們更容易得到多樣全面的教育,比如道德教育、文學教育、藝術教育等。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唐朝女子一般能接受哪些教育。首先,唐朝士人女子要接受道德教育。
  • 從李商隱這首詩入手聊聊唐代的道姑和女仙
    這要從那個時代,人們對於道教及道姑的看法說起了。在唐代,道教不論是社會影響還是思想上的聲望及高度,皆是歷史上的最高。由於皇帝的支持,道教擁有空前的政治影響力,可以說是,達到了絕無僅有的巔峰。道教並非始於唐代,也並非只有唐朝人信奉。
  • 娛樂知乎|深扒聶隱娘:大唐第一女刺客的前世今生
    對於這位中國古典文學裡人盡皆知其名、而鮮有人曉其事跡的女性代表,人們有太多的期待和疑問,侯導會將她放入怎樣一個精雕細琢、風格另類的武俠江湖?其實,取材於唐代志怪傳奇的《聶隱娘》,原著不過寥寥千餘字,翻譯成白話文也頂多就是一篇微小說。之所以廣為流傳,因為大唐廟堂之風、江湖之義、奇詭風情盡收其間。存在於奇幻小說中的聶隱娘,是否真有其人無從考證,但她已然成為「女刺客」的一個代表符號。
  • 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道士能否嚴格持戒,反映出奉道之心是否虔誠,顯示他宗教修持、道德涵養的品位。一個凡俗之人,在發心入道,皈依道門以後,就要恪守戒律,將持戒作為規範、約束自己言行的條規,指導自己生活、修煉的準則。在那些嚴肅修持的道士心目中,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卻不忍百歲犯戒而苟生。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訶子的出現及功用 伴隨著袒領裝的盛行,唐代出現了一種被系束於女子裙腰之上,形似當今乳罩的女性內衣「訶子」。 訶子,是唐代時期女性貼身穿著內衣的最經典式樣,備受女性追捧和喜愛。探究訶子出現的緣由,需要從唐代女性社會壞境因素對內衣樣式產生的具體需求出發,總結前朝內衣式樣所存在的弊端,理解訶子的功能與作用。
  • 政治見證、信仰寄託,唐代女性與酒的「那些事」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封建男權社會中,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女性給人的刻板印象,一直是纖弱、溫柔、相夫教子的。而酒這一事物又通常和男性聯繫在一起,從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到竹林七賢中劉伶的嗜酒成痴,再到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皈依佛門後,是否不可以進道教拜神呢?
    有些信眾問:師父,我皈依佛門很多年了,但感覺自己也很喜歡道教的文化,如果入道門拜神,佛菩薩是否會怪罪呢?師父:別想太多,一切自有因緣,佛菩薩是慈悲的,只要你心行善念即可。至於十方信眾,也有方便法門,只要心行正念,以恭敬心,清靜心到道觀或寺院祈福即可。若善信想多學習一些道教或寺院的清規文化,可以請教當地的師父或護法居士,也是一件十分讚嘆的事情。
  • 據說侯孝賢的《聶隱娘》美到讓人窒息
    《聶隱娘》劇照       英國的Total Film評價「緩慢、輕柔,視覺美好,贊到窒息」。       來自美國的電影人Mike表示,他寧願花15分鐘去翻閱一部風光相冊,也不願意靜下來看完這部電影。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從創立之初一直延續到現當代,給中國人乃至周邊國家的文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無上秘要》《無上秘要》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類書。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的文化玄之又玄,道教典籍浩如煙海,作為一個以勸人向善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宗教,人們對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由於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再加上晦澀難懂的典籍,導致很多人難窺玄門的奧妙。小編會陸續為大家科普道教文化常識,歡迎大家的關注。本期為大家科普道教的「三寶」指的是哪些?
  • 道教裡「三寶」、「七寶」、「八寶」都指什麼?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祖老子這句開示用來形容大眾心目中神秘的道教再好不過。千百年來,道教既承載、弘揚了道家思想,也融合東方玄學文化,彰顯出獨特的信仰魅力。近些年,隨著眾多道教廟觀對道教信仰和文化的普及力度不斷加強,道教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了解。像我們都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簡單幾個數字便高度概括了大道衍生萬物的過程,可見,簡單的幾個數字,在道教中也常常被賦予獨特內涵。
  • 道教三寶、七寶與八寶分別指的是什麼?一般人很少知道
    道教歷史源遠流長,自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以來,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道教元素的存在。本期就來跟大家一起聊聊道教的「三寶」、「七寶」與「八寶」。
  •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清道德天尊」「無量度人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等,居玉幾下三皇洞神太極宮,即大赤天宮。
  • 華清池相傳唐玄宗每年攜楊貴妃到此過冬,有蓮花湯、飛霞閣等名勝
    華清池相傳唐玄宗每年攜楊貴妃到此過冬,有蓮花湯、飛霞閣等名勝西安三日遊第一日遊東線(半坡村秦兵馬俑、華清池)。半坡村——在市東郊產河東岸,是一個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6000多年。1953年開始發掘,有房屋、圍欄、儲藏窖穴、陶窯、墓葬等遺址。秦兵馬俑——馬俑和兵器,主要有陶馬、銅簇、弩機、戈、武士俑等。大小與真人相同,排成方陣,氣勢雄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