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商網2020-06-02 13:36
「地攤經濟」這個詞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起因是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一位人大代表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
隨後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結束當天的記者會上為「地攤經濟」對就業的貢獻點讚。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說:「兩周前,我看到報導,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再次強調:「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
而在這裡我想談的重點不在於就業,而是地攤和夜市對消費的拉動和對消費供給的繁榮。
地攤並非天然是夜市,但夜市天然是地攤。
地攤可以在白天擺,也可以在晚上擺,但最早的夜市裡一定都是臨時攤位,也就是地攤。
無論是地攤還是夜市,本質都是對空間公共資源在時間上的充分利用。地攤往往是臨時性的攤位,或者是佔道經營。佔用公共空間在白天通常不被允許,但在夜間則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點石成金。
從時間上看,夜市經營增加了單一空間內的市場供給,有時候是增加了座位,有時候是增加了項目。
比如,白天的飯館可能只能坐20人,晚上在不影響行人通過的情況下增加外擺座位,就能多坐20人,這是數量上的增加供給;如果再增加了散裝扎啤或者冰淇淋銷售,又來了賣藝的歌手,那就是類目上的增加供給。
當然,夜市經營要有序。如果飯館在晚上又增加了露天燒烤,或者侵佔了道路,便是無序,這也是之前一些年「地攤經濟」被詬病的最大問題。
有序還是無序,不能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律剪除,確實是城市管理者的懶政。
地攤、夜市確實管理難度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地攤經營者的「小」。規模小,面積小,主體小,投資小。
但是小未必亂,小有時反而有靈動之美。
小的試錯成本不高,反應變化卻快,能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和服務,城市的特色和風味往往從中生成。蜀中採耳,津門煎餅,羊城涼茶,京都灌腸,無不如此而來,孕育而生。
如此看來,小即是多。
(來源:北京商報 閆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