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句話很流行,「10年前你錯過炒房,5年前你錯過炒比特幣,現在難道你還要錯過炒鞋嗎?」前幾天,「炒鞋」成為新浪微博的熱搜,一度衝到熱度榜第7位。炒鞋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出圈」,成為公眾一時關注的熱點。
收藏限量版球鞋,曾只是一些人的小眾愛好,但近年來隨著「球鞋文化」在國內興起,加上一些運動品牌製造飢餓營銷噱頭,通過帶貨、限量、抽籤發售等方式來刺激市場,球鞋已不是單純的運動用品了,逐漸變成了「炒鞋」玩家的生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其視為「掘金」的方式,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鞋市不斷曝出售假、鑑定造假等問題。
◎本期主持:曹雅欣
◎點評嘉賓:
知乎 產品經理賀赫
百度百家號 中國經濟網
36氪 娛樂獨角獸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李光鬥
微信公眾號 一德菁英匯
基金從業者 蔣光祥
新華社每日電訊 周自揚
評論員 李紅軍
◎委託人:黃女士
◎方式:讀者來電
◎話題:真正想穿鞋的買不到,買到鞋的人不為穿。這個世界怎麼了?
炒鞋的火爆普通人想像不到
央廣網的一則報導稱,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在「炒鞋團」的推動下,出現了交易所,衍生了AJ、耐克、阿迪達斯三大指數,更有千奇百怪的炒鞋指南。
知乎 產品經理賀赫
炒鞋究竟有多火?比如,深圳萬象天地AJ旗艦店開業第一天,幾百人冒雨排隊,搖號搶限量款。比如,圈內傳出各種傳奇故事:「男孩一面牆,堪比一套房」「大學生炒鞋年入50萬」「炒鞋賺首付」「幣圈大佬賣幣炒鞋」……更有20歲華裔小年輕Allen Kuo,靠炒鞋年入百萬。再比如,今年3月,一款名為AJ6櫻花粉的球鞋發售採用線上「搖號」,竟有30萬人參與了這雙1399元運動鞋的搖號。
限量款一直都有,以前只流行於某個小圈子。如今,買鞋堪比買房、打新股、申領北上廣深車牌號一般充滿儀式感。打開「毒」App,一款女鞋的發售價格為1299元,短短4天時間,最高交易價格達到12000元,漲幅高達4-9倍,如今價格停留在5000-10000元。不同的尺碼價格截然不同,38.5碼最便宜為5289元,42.5碼最貴為9889元,兩者差價達4600元。其中,頁面實時更新交易數據,價格也隨之波動不斷。
百度百家號 中國經濟網
「中年人炒股,年輕人炒鞋」,這句話已經在球鞋圈裡流傳了幾年。炒鞋能賺到什麼程度?拿瘋漲的球鞋價格來說,更直觀。2017年2月,阿迪達斯新款「椰子鞋」發布,售價不到2000元,一周內便飆漲至1萬元;2017年9月,NIKE旗下一款名為Off-White×Air Jordan 1的球鞋,每雙售價1299元,在官方發售後沒過多久,就被炒到12000元,這雙白黑紅配色的AJ1,短短兩年內價格飆到7萬元,漲幅超過4500%;2018年,特拉維斯·斯科特和Air Jordan合作,一雙售價1299元的球鞋,不到一個月,直線漲至8000元。
在鋼鐵直男大本營「虎撲」流傳著一個炒鞋發大財的故事:一個二十四五歲的男生,從大學開始炒鞋,一年能賺50萬元。潮流單品交易平臺「毒」APP數據顯示,今年5月,最熱賣的幾款鞋市場交易價格與發售價格相比,漲幅均在100%以上,個別球鞋甚至漲幅達430%。
什麼鞋值得炒炒它圖個啥?
仔細觀察,其實身邊的年輕人「炒鞋」已經不是新聞,炒家對於套路也是輕車熟路。如今的運動品牌,如阿迪、耐克、喬丹,已不僅僅只是售賣基本的籃球鞋、足球鞋,不斷推出的設計師款、限量版、網紅版等正是炒鞋的背後力量。
36氪 娛樂獨角獸
一雙鞋能夠成為被炒的爆款,至少具備以下因素之一:一是聯名限量,OffWhite與AJ1的聯名款,炒賣價從4000+到25000元不等;李寧為紀念韋德在NBA的最後一個賽季,發售了一款原價1999元的限量款球鞋,在美國最大的球鞋電商平臺Stock X官網上被炒到了接近4萬元的價格;二是名人同款,「吳亦凡Air Jordan 1蜘蛛俠」「櫻木花道同款AJ6」的帶貨效應不容忽視;三是自身歷史地位,例如自1985年耐克為「籃球之神」麥可·喬丹的籤名鞋款而始,擁有「鞋圈聖經」地位的AJ,又或是侃爺Kanye West和阿迪達斯合作,估值過10億美元的Yeezy,品牌一次次的「元年初代復刻」,儼然成為屢試不爽的圈錢遊戲。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李光鬥
炒鞋成為潮流,與消費群體的轉移有關。一位球鞋愛好者說:「畢竟,你總不可能指望我們再去倒騰古董、字畫吧?我們這波人大部分是受體育文化影響成長起來的,體育就是一個大IP。」在體育文化和潮流文化浸潤中成長起來的00後,某一商品是否給他們帶來「燃」「潮」「酷」「獨一無二」的體驗感始終是他們關注的焦點。球鞋將體育精神和時尚潮流融合在一起,成了一種符號化、身份化的象徵,要問年輕人為什麼會這麼不惜花大價錢購買球鞋,他們會說:「不要問,問就是熱愛。」
其次,「買鞋也能掙大錢」這一「花錢」變「掙錢」的消費方式無疑讓許多年輕人發現了一個比「做網紅」「開直播」更加方便快捷的「暴富」機會。而且炒鞋比炒股、炒幣
等更簡單,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沒有過於複雜的技術含量,有時候只需要幾千塊錢的投入,再轉賣出去,中間的差價就能夠讓這些年輕人大賺一筆,何樂而不為。因此,鞋圈的投機色彩越來越重,炒鞋市場開始像滾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交易有風險炒鞋需謹慎
當買鞋這件事帶上了「炒」的概念,其本質就發生了改變。購買者為此花費不菲的金錢,無疑需要擔負巨大風險。事實上與股市一樣,鞋市也有風險,當大量持有豐厚資本的莊家進場,散戶和消費者往往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微信公眾號 一德菁英匯
某APP又推出一個新功能,「預售轉寄」!就是在球鞋還未上市時,買家購買了預售,擁有球鞋的未來所有權,而後將這個權利進行轉賣,全程連鞋的影子都沒見著就買賣個熱火朝天。這不就是「期權」?買家根據對球鞋後市的漲跌預判進行買空賣空,全程無實物電子交易。看似簡便、快捷、低成本、無顧慮,但全程無監管!
如果你認為這種看似所謂「權利」交易與監管無關,只要留好購銷憑證,到期「實物交割」即可,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平臺」無需現貨完全可以獨立坐莊,而通過多次「交易」,買家信息早已隱藏在茫茫市場中,最後你收到的可能不是一雙飽含運動文化價值的「情懷」,更可能收到的是一份來自「莆田」的「侵害」。即便最終被發現了,「平臺」到時把責任推給那些本就不存在的「寄售方」,便也無處申訴。
基金從業者 蔣光祥
炒鞋雖然目前只是小眾市場,但跟過往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油你漲」「蘋什麼」相比,炒鞋的投資門檻更低,對年輕人(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學生)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很多年輕人開始「炒
鞋」的初衷,往往是賣不掉還能自己穿出
去「浪」,可一旦嘗到甜頭,膽子就會越來
越大,開始嘗試「加槓桿」。一些家境一
般的學生往往以借唄、花唄、信用卡套現
的方式借錢,透支額度通常已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一旦出現意外,往往會出現難以收場的結果。
球鞋並不是剛需商品,替代品滿地,不會因材質增加了高科技含量、設計多麼有時代感而改變,從甚囂塵上到無人問津可能只需一個夜晚。
呼籲「鞋穿不炒」市場需要監管和理性
日前,售鞋平臺「毒」App發布「鞋穿不炒」倡議,引發多家媒體報導肯定與轉載。人民日報海外版更直接引用了「鞋穿不炒,理性消費」的觀點,肯定了「毒」App對「共創良性潮流消費市場環境」的呼籲。顯然,「毒」APP意識到:一些平臺賣家惡意炒鞋的行為是殺雞取卵,已經嚴重影響到真正熱愛球鞋的年輕消費者,也終將影響到球鞋行業的未來。
新華社每日電訊 周自揚
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一些炒鞋平臺的投機行為,也不能視而不見。如今,「炒鞋」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臺玩起了只炒作鞋的歸屬權的「雲炒鞋」亂象,還有些平臺可能涉及金融違法行為。應該通過嚴格監管和積極引導,讓「鞋穿不炒」成為一種共識。
當然,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轉觀念必不可少。消費者酷愛球鞋並非壞事,願意出溢價購買心儀的球鞋也是個人選擇,但在球鞋消費和交易中還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機。尤其青少年是球鞋主力消費人群,更需克制攀比心理,量力而為。唯有構建理性的球鞋市場和交易環境,才能讓更多真正熱愛球鞋的人享受到球鞋帶來的愉悅。
評論員 李紅軍
他們炒鞋的目的就是讓你甘心情願地多掏錢,你卻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甘願充當冤大頭,實在得不償失。當個成熟的消費者,這話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在賣點和噱頭充斥於市的當下,缺乏理性思維,不經意間便會成為賣點和噱頭的犧牲品。更可悲的是,充當了炒鞋的犧牲品竟然渾然不知。
當個心智成熟的消費者,就要學會理性消費,不盲目跟風。要知道,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何必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去花些冤枉錢?
微言微語
●網友@蝦魚醬: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80後結果跑去炒房了;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90後結果跑去炒幣了;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結果00後跑去炒鞋了。
●網友@哈利寶寶:鞋圈還有一個詞叫做「十動然魚」:收到AJ,十分感動,然後放上閒魚轉賣。
●網友@玩心:貴州茅臺股價突破千元,足足經歷了十餘年;但在鞋交所,「一雙鞋破萬跟玩似的」。
●網友@孟浩失心瘋:炒鞋的倒倒手就發了大財,專心造鞋的富貴鳥卻破產了。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