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一種說法,意思是在孩子3周歲和7周歲時候的一些行為可以看到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比較迷信,也有些誇大但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卻是比較合理的。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什麼合理
1.0-3歲
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身體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行為、和聰明程度。
在3歲的時候孩子會通過對周圍事物的一個學習模仿來形成一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和做法,而孩子這時候的思維和行為會為以後的行動奠定了一個前提。
2.4-7歲
四歲到七歲的孩子不同於三歲的孩子對於周圍事物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他們在這個階段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會有一個較為成熟的發展。
家長們會在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的興趣取向和社會的一個發展要求對孩子做出一個判斷,再會利用一些手段讓孩子向自己想要的那個方向發展。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是民間的一個說法,但肯定也是老人在長久以往的養兒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孩子都遵循著這樣一個發展規律,並在不斷實踐中被證實。
人們對於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一些表現總是帶著主觀色彩,就算孩子有一些看起來不恰當的行為家長也會給孩子找藉口,我們家孩子怎麼怎麼樣,長大後肯定聰明!確實,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某些行為和他的思維發展、智商發育有關。
孩子在這個階段有這幾個表現,代表更聰明
1. 做一件事非常專注
玲鈴家孩子5歲了,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就特別讓自己頭疼,只要在吃飯前孩子在玩積木,自己喊孩子吃飯,但是等自己把飯菜端上桌了還不見孩子吃飯,過去一看保準他還在玩呢。
每每看到這自己就不由得火大,自己辛辛苦苦做好飯他還不積極吃飯,老是叫好幾遍也不答應就擺弄自己的那些破玩意。
對於玲鈴的這種想法很多家長都有,每次在叫孩子幹什麼的什麼叫好幾遍孩子還不見動,就讓人火大,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不需要擔心,這並不見的是一件壞事。
當孩子專注一件事不被外界的因素打擾時,就說明這個孩子的大腦發育比較健全。現在孩子們專注於一件事總比孩子上學後因為專注力不集中上課開小差被請家長好吧。
而且事實得出專注力強的孩子確實更聰明,世界上很多有名的人都在小時候因為注意力太集中而鬧了不少笑話。
例如:牛頓在做實驗的時候因為忘了吃飯,助理拿來幾個雞蛋讓他自己來煮,過了很久他餓了隨後拿了個小鍋把雞蛋放進去,誰想等吃的時候揭開鍋哪有什麼雞蛋,明明是一隻手錶!
所以,孩子專注於玩一種玩具並不是件壞事,家長們應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正確的方向發展。
2. "十萬個為什麼"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孩子5.6歲左右總是會化身十萬個為什麼,一會問"媽媽,為什麼袋鼠媽媽可以把孩子裝在身上,但是你卻不可以",一會又問"媽媽,我怎麼來的呢,是不是跟隔壁小明一樣石縫裡蹦出來的?"。
面對孩子們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很多家長要麼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要麼因為不想回答而粗魯拒絕孩子,用"你問這麼多幹嘛"這麼一句話阻斷了孩子想要探索這個世界的想法,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做法是在"毀了孩子"。
孩子會問為什麼是由於孩子好奇心重,見到一個新奇的事情就想要去了解解決,這類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聰明,大腦發育健全,思維比較活躍和敏捷。
3. 喜歡模仿
之前有一部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童文潔的侄子林磊兒是一名學霸,平時是一個聰明、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偶爾一次喝醉以後把小姨教訓表哥的神情、語氣和動作模仿了一個十成十的。
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越聰明的孩子在小時候就越喜歡模仿,而且孩子喜歡模仿是一種天性,還記得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玩過的過家家嗎,這就是孩子把在跟父母的生活中的情節模仿運用到了遊戲裡。
模仿首先考驗的是孩子的觀察力,只有孩子懂得觀察才能關注到生活中的小細節,其次,考驗的是孩子的記憶力和執行能力,這樣的孩子也會表現得更聰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是一個玩笑話,但是孩子在3-7歲的行為表現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