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愚
許魏洲、譚松韻、牛駿峰領銜主演的《親愛的麻洋街》,定位為年代青春劇。
其以1984年為時間起點,講述上世紀80年代廣州麻洋街上馬、歐、易、梁、孫、曾六個家庭的故事。
它有麻洋街上各戶人家的日常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鄰裡關係,也有生活在麻洋街上青春男女的困惑與成長。
可以說,它是一部「社區化」的青春劇。
這讓《親愛的麻洋街》一開播就面臨著爭議。
有觀眾指出,這不挺像2015年的爆款韓劇《請回答1988》的嗎?
因為《請回答1988》就是「社區化」青春劇的一個典範。
其以1988年為時間背景,講述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戶人家之間的溫暖親情,以及年輕一代人身上的友情和愛情。
不必諱言,這幾年國內年代青春劇的熱潮,多少受到了《請回答1988》的影響。
但動輒就扣上「抄襲」《請回答1988》的帽子,把這部韓劇當做青春劇「宇宙起源」,也是妄自菲薄。
一方面,一直都有聲音指出,《請回答1988》也借鑑了1995年的臺劇《光陰的故事》,不少橋段有相似之處。
另一方面,「社區化」的敘事模式並非《請回答1988》獨創。
回顧國產電視劇發展史,以一個社區、一條街道、一個四合院展開敘事的電視劇,並不在少數。尤其是不少「京味兒」電視劇,都是聚焦一個胡同裡幾戶人家的大小事。
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鴿子哨》《老爸的筒子樓》到這兩三年的《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都是如此。
只可惜,在流量時代裡,火的都是各色IP古裝劇偶像劇仙俠劇甜寵劇,這一類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現實主義作品,受到了冷落。
當前一些青春劇創作,重拾了這一傳統,總歸是一個好現象。
「社區化」青春劇的創作路線能否成為主流,當前缺的正是一部像《請回答1988》這樣的爆款作品。
《親愛的麻洋街》能夠擔此重任嗎?
該劇的第一條主線,是麻洋街上六戶人家日常生活的演繹,以及溫馨有趣的鄰裡關係的揭示。這六戶人家各有各的特點,也各有各的難處。
首先是易家。雖然易父是在麻洋街出生長大,但他當兵後在湖南一待就是十幾年。
劇集一開篇,易父帶著一家五口從湖南回到老家廣州紮根。他為人直爽,真誠善良。
易母是勤勞樸實的傳統女人,能幹、有主見。
易家有三個小孩,易東東、易南南、易茜茜,都是好孩子。不過,當前戲份最吃重的是易東東,該劇也是以他的視點展開的。
易東東單純、善良、憨厚,一來麻洋街就情竇初開。在牛駿峰靈動的演技下,易東東這個樸實的大男孩活靈活現。
女主角馬曉曉所在的馬家,也是劇集的表現重點。
馬父善良忠厚。由實力派演員陳瑾飾演的馬母,延續了蘇明玉她媽的部分人設:在家裡的話語權最大,強勢,會幹預孩子的選擇。
馬家有兩個女兒,馬曉曉是長女。馬曉曉早慧、聰明、獨立。
譚松韻終於演了一回學霸。馬曉曉也是麻洋街上的「大姐大」,能夠號令所有小夥伴。
歐家在麻洋街上比較特殊。歐父歐母都去世了,善良的歐奶奶與孫子歐小劍相依為命。
歐小劍承繼了父親的遺業,他是一名臥底警察,勇敢、正義、有擔當。
雖然歐小劍與馬曉曉感情線是雙箭頭,但因為歐小劍身份的隱蔽性,倆人的感情進展磕磕絆絆。
此外,孫家、曾家、梁家這三個家庭也各有特點。
像孫母是那種比較小心眼的女人,她的各種小趣事也多。
曾奶奶是從上海來廣東支援教育的,曾家在麻洋街威望高。曾家長孫曾行雖是學霸,但內心腹黑,有黑化的可能。
梁父作為改革開放大潮下第一批成功的珠三角商人代表,面臨著與梁母沒有共同語言的婚姻困境……
總之,《親愛的麻洋街》講述一條街道上六個家庭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的確賦予了這一部青春劇強烈的日常化和生活化氣質。
一些小細節真實、真誠並且趣味盎然。
像孫母是比較摳的人。易家剛到麻洋街時,孫父邀請他們一家人去吃飯。卻只準備一點點菜,明顯不想好好招待,還假模假樣說讓兒子別吃了,把菜都留給客人吃。
吃完飯,易母想幫忙洗碗,她說話陰陽怪氣。易母走後,孫母偷偷咬牙切齒地說道,「真好意思,帶那麼多人上我家吃飯,想想就煩死了」。
觀眾倒不會因此討厭孫母,但一個本質不壞、心胸狹窄、見識短淺、比較厲害的婦女,就立住了。
之後,孫家一家三口吃完早飯拉肚子,硬是冤枉易母做的辣椒有問題,在大街上攔住易母不讓她走,非要討個說法。結果被打臉了。
這樣的衝突也增加劇集的生活喜感。
除了人物鮮活、日常細節生動外,《親愛的麻洋街》在社區懷舊感的營造上,也做得不錯。劇中的一磚一瓦一樓一街,都遵照廣東的街巷的景貌所設計。
並且也加入了一些有時代感的元素,比如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1984年的國慶閱兵。
美中不足的是,該劇雖然是以廣州為背景,但劇中的人物說的都是普通話,方言只是隻言片語,不太符合現實。
總的來說,青春劇「社區化」的路線,的確是《親愛的麻洋街》的一大亮點。
不必模仿韓劇,我們有這樣的敘事傳統,有自己的年代故事,只要創作者深入自己的經驗,就會有不錯的表現。但也要坦誠,當前《親愛的麻洋街》與《請回答1988》仍有差距。它頂多只是半部《請回答1988》。
問題主要出在青春戲上,一寫到少男少女的戀愛,馬上運用的就是偶像劇的套路。
這種感覺就像你這會兒還在看大媽們在家長裡短,瞬間跳到甜寵劇的畫風中去,就會有一種隱隱的突兀感和斷裂感。
雖然《請回答1988》也有三角戀,但德善、狗煥與阿澤,對自己感情的認知都有一個細膩、曲折的過程。
他們愛對方的方式,是反套路、反偶像劇的,因為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小細節。他們不把愛掛嘴邊,卻能戳中觀眾的心。
像劇中狗煥對德善的暗戀,是以大量隱晦的細節體現的。
比如有一集,在阿澤房間,決定最後一塊披薩誰吃的時候,娃娃魚和德善開始了幼稚的比慘行為。
聽到善宇說,他喜歡一個人2年了,不敢表白的時候,狗煥拿到嘴邊的披薩,又失望地放下去了,閉著眼深深地嘆了口氣。
這才是愛而不得的暗戀。自己暗戀已經夠慘了,結果以為自己又有競爭對手,只剩一個長長的嘆息。
但《親愛的麻洋街》裡,歐小劍與馬曉曉感情線的起承轉合,完全就是偶像劇的模板:兩小無猜,兩情相悅,之後鬧彆扭,和好,誤會,鬧彆扭,和好……
而易東東對馬曉曉的暗戀,也忙不迭地從畫外音告訴觀眾了。之後易東東為馬曉曉做的每一件事都明晃晃地提醒觀眾,生怕觀眾不知道他的暗戀。
因此,如果剔除掉社區化的故事,《親愛的麻洋街》的三角戀跟普通偶像劇裡的三角戀一樣:愛情的生發沒有太多緣由,愛情的表現也是簡單粗暴。一切都是粗線條式的、梗概式的,由一個個戲劇衝突連綴而成,缺乏餘味。
這不僅僅是《親愛的麻洋街》的問題,也是許多國產劇普遍存在的問題——編劇的手法不夠細膩。
換用北大教授曹文軒的說法,中國很多編劇的薄弱之處,就正在於他們感覺的粗糙。
「他們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狀態,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沒有聲響沒有運動的事物和人情。而事實上,往往正是這些細微之處藏著大主題、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對於青春劇的創作,當務之急是,編劇要試著以書寫日常的方式,來書寫青春戀愛。
大部分普通人的愛情,不是偶像劇式的,而是如同生活本身——真實情感隱藏在細碎庸常的日常裡,稍縱即逝,難以捕捉。
青春劇只有捕捉到這些微弱的信號,才能真正擊中普通觀眾的內心。
你看這部劇了嗎?評價如何?
快來參與評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