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300年前,有一種神秘的、煥發著寶石光芒的東西,同時讓東西方的帝王陷入了沉醉和痴迷。這種東西,叫做「琺瑯」。
它是一種施加在物體表面的玻璃質地的裝飾物質。從成分上看,它和玻璃類似,都以二氧化矽等為主。琺瑯,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物質,那麼,它就是那些呈現出不同寶石色澤的「粉狀人造塗料」;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件器物,所謂琺瑯器,就是把這些琺瑯,塗在金屬、陶瓷、玻璃、紫砂等不同質地的胎體上,經過乾燥、燒成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
這種工藝品流光溢彩,永不隨時間而黯淡,它是康雍乾三代皇帝念念不忘的皇家珍藏,也是拍場上動輒拍出幾億元的天價拍品,更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小時候曾用過的、那些色彩斑斕的「搪瓷」升級版。
而且,這顆在美術史上強力閃耀的明星,和我們廣東的工匠,和廣州的作坊,有著最為深刻而重要的聯繫。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琺瑯:一種粉狀的玻璃質美貌塗料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它是中國工藝史上最晚形成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品種,也是一個「舶來品」。十二世紀左右,琺瑯自阿拉伯國家從陸路傳入中國。
注意「陸路」這兩個字,因為在三四百年之後,從「海路」也傳來了一波琺瑯「新品種」,就在廣州登陸,於是也賦予了廣東工匠以歷史上的特殊身份,這是後話。
人們用礦物質中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以適當的比例混合,分別加入各種不同顏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研磨,製成粉末狀彩料後,根據不同的工藝,填嵌或繪製於金屬等胎體上,形成的工藝品,就叫做——琺瑯器。
這種藝術創作過程,我們可以平行對比著來理解一下: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琺瑯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矽酸鹽類物質。
胎底有多種材質,瓷胎天下最貴
既然琺瑯是一種施加在物體上的裝飾物質,那按照物體(胎)性狀的不同,就可以分為好幾類:包括金屬胎琺瑯器、瓷胎琺瑯器、玻璃胎琺瑯器和紫砂胎琺瑯器等。
其中,瓷胎琺瑯器又叫「琺瑯彩」或「琺瑯彩瓷」,是如今拍場上賣得最貴的一類瓷器之一。宮內造辦處在製作瓷胎琺瑯彩瓷的時候,還製作玻璃胎琺瑯、紫砂胎琺瑯,三者製作時間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產品(僅指宮內琺瑯彩而言)僅見康熙製品,雍乾不見製作資料。
而數量最多、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則是金屬胎琺瑯器。最貴重的莫過於金胎,而常見的是銅胎。因為銅料與表面琺瑯容易結合,且銅料價格相對容易接受,因此銅胎琺瑯最為廣泛。金胎因造價過高,難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時基本只限內府製作使用,且數量極其有限。
瓷胎琺瑯(即琺瑯彩瓷),顧名思義,是在瓷胎上繪製的畫琺瑯。它是瓷器與畫琺瑯製作工藝的完美結合,製作要求對兩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與成熟時間較晚。
琺瑯彩瓷一向是市場上的絕對焦點。目前國內市場成交價最高的一件,是2018年4月3日上午,在香港蘇富比2018春拍「嫣緋金煉-奈特典藏琺瑯彩碗」單品專場中的「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它以1.4億港元起拍,2.39億港元拍賣成交。
銅胎掐絲琺瑯就是「景泰藍」
上述是按照胎體對琺瑯器進行分類的。而在金屬胎琺瑯器中,依據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瑯釉料具體處理方法上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和透明琺瑯等四大種類。這裡的掐絲琺瑯,如果它是銅胎的,那麼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藍。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徵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掐絲琺瑯技術自元代傳入中原以後深得皇家喜愛,至明初尤盛。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傳世的明代早期掐絲琺瑯器寥若晨星,多已歸入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典藏,民間流通者更是罕見。2010年6月,一件明宣德景泰藍纏枝蓮香爐,在北京保利以246萬元成交。
廣東製造的金屬胎琺瑯叫「廣琺瑯」
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是分別於不同時期在中國出現的。前二者在元明時期已經出現,而後二者,它們登陸中國後,引發了一場強烈的中西文化雙璧融合的藝術創造。
2019年9月24日,「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在展館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畫琺瑯、琺瑯彩瓷和廣琺瑯之間的關係:
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發源於佛朗德斯的畫琺瑯和義大利的透明琺瑯從「海路」傳入。海路的終點,就在廣州,所以,清代廣東工匠是中國最先接觸和懂得西方畫琺瑯工藝的人。
畫琺瑯也被稱為「琺瑯畫」,它以琺瑯釉料在器物表面繪畫,入爐燒制而成。它與廣東產生了最密切的關係,並催生了 「廣琺瑯」之名。
廣琺瑯一名,最早見於清宮,現在泛指廣東製造的金屬胎琺瑯。琺瑯技藝原非出自中國本土,十七、十八世紀,廣東工匠作為了解先進琺瑯的製作人員被引進宮,多年努力掌握技術,令中國琺瑯工藝煥發新生。
隨著需求量的增加,清宮逐漸將金屬胎琺瑯的活計交予粵海關,是時,「廣琺瑯」一名專門特指粵海關進貢的廣東琺瑯,種類涵括畫琺瑯、透明琺瑯、鏨胎琺瑯等,是清代琺瑯器工藝的重要代表。
直到今日,畫琺瑯依然是廣琺瑯中最主要的工藝。廣琺瑯充分展現中國匠人不斷創新的成就。它從早期的貴族專屬奢侈品,到爾後在民間生根發芽再內銷及出口,成為歷史上知名的外貿商品。
廣州於十七、十八世紀處於中外貿易的核心位置,繁華的商業貿易背後,文化和工藝之間進行著複雜的互動。廣州城內的工匠既會燒制元明時期陸路傳入的掐絲琺瑯、鏨胎琺瑯,又迅速掌握了康熙年間開始海路來華的畫琺瑯、透明琺瑯等,尤其擅長在同一器物上運用多種工藝製成複雜琺瑯工藝品。與世界潮流同步,廣州成為清代琺瑯器工藝的重要基地和最大產地。
琺瑯按工藝主要分為四類
●掐絲琺瑯
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公元前十二世紀前誕生於希臘,約十二世紀由阿拉伯地區陸路傳入中國,以景泰藍為代表。
●鏨胎琺瑯
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瑯料,經焙燒、磨光、鍍金,呈現寶石鑲嵌的效果。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元代由歐洲經陸路傳入中國。
●畫琺瑯
畫琺瑯又稱琺瑯畫,在平滑的金屬表面繪上琺瑯釉料燒制而成,具有油畫般的色澤和立體效果。起源於十五世紀中葉歐洲佛朗德斯,位於比利時、法國和荷蘭三國交界。十七、十八世紀經海路傳入中國。
●透明琺瑯
透明琺瑯的釉料比其他琺瑯透明性更強。其中,硬透明琺瑯的透明度極好,常能透出胎底淺刻的花卉紋飾,色彩如寶石般晶瑩。軟透明琺瑯呈半透明狀,主要用於銀首飾的點綴,也叫做「銀燒藍」或「燒藍」。
(本版圖片均為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