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發布重磅分類監管新規 直指商業銀行衍生工具交易

2020-12-17 華爾街見聞

摘要:近年來,商業銀行衍生工具交易快速增長,而現行計量規則風險敏感度不足,不能充分捕捉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波動和增長。為此,銀監會發布新規,大幅提高了衍生工具資本計量的風險敏感性。

1月16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印發<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的通知》,旨在強化商業銀行衍生工具風險管理和計量能力,適應國際監管標準變化和衍生工具業務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商業銀行衍生工具交易增長加快,業務品種多樣化。同時,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加速擴張,境外衍生品交易數量增長。而現行資本計量規則風險敏感度不足,不能充分捕捉衍生工具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波動和增長。

為此,中國銀監會發布了上述新規,完善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細則。此舉也是本輪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巴塞爾委員會在2014年3月發布《交易對手信用風險計量標準方法》,替換了原巴塞爾Ⅲ框架下的現期暴露法和標準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

銀監會解釋稱,商業銀行開展衍生工具業務,應計算衍生工具的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加權資產。這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交易對手違約風險加權資產,二是信用估值風險加權資產。

其中,計算交易對手違約風險加權資產時,應先計算交易對手違約暴露,即《通知》中「交易對手違約暴露」。交易對手違約暴露是指在衍生工具業務中,因交易對手違約對商業銀行產生的風險暴露大小。

《通知》重新梳理了衍生工具資本計量的基礎定義和計算步驟,明確了淨額結算組合、資產類別和抵消組合的確定方法,考慮淨額結算與保證金協議的作用,並分別規定了重置成本與潛在風險暴露的計算步驟和公式。

《通知》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正文共12條,要求商業銀行將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衍生產品風險治理的政策流程,強化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提高數據收集和存儲能力,確保衍生工具估值和資本計量的審慎性。附件規定了重置成本和潛在風險暴露及其組成部分的計算步驟和方法,並規定了計算風險暴露的整體公式。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與原有相關規制相比,上述《通知》新增了以下三方面的新要求:

首先,《通知》明確了計算風險暴露的三個層次:淨額結算組合、資產類別和抵消組合。商業銀行在區分每個層次不同組合的基礎上,逐級計算風險暴露。

其次,《通知》規定了交易對手信用風險暴露的成分。《通知》規定,違約風險暴露分為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 RC)和潛在風險暴露(Potential Future Exposure, PFE)兩部分。重置成本是指違約發生時衍生工具的市場價值,用於估計違約的直接損失。潛在風險暴露是衍生工具在未來因價格波動可能產生更大的風險暴露。

第三,《通知》拓展了風險參數的範圍和種類。《通知》增加捕捉各類衍生工具的風險因子。在重置成本方面,引入了追加押品和增加保證金觸發值等變量,體現對不同保證金安排下衍生工具風險暴露的差異化處理。在潛在風險暴露方面,明確了監管因子(SF)、監管波動率(delta)、相關係數、期限調整因子(MF)等參數的使用方法和確定方式。

銀監會同時表示,考慮到新規規定的計量方法對商業銀行風險計量和系統開發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衍生工具業務規模較大或在銀行業務中佔比較高的銀行應實施《通知》的計量方法,其餘銀行可繼續實施現行計量方法。

依照上述通知,新規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以下為《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的通知》(銀監發〔2018〕1號)正文:

各銀監局,各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外資銀行:為提高商業銀行衍生工具風險計量和管理水平,促進衍生工具業務穩健發展,現將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 2018年1月3日 (此件發至銀監分局和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一、商業銀行應當根據有關規定使用權重法或內部評級法計算衍生工具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二、商業銀行使用權重法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為衍生工具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暴露乘以交易對手風險權重,交易對手風險權重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附件2第一部分「表內資產風險權重」確定。商業銀行使用內部評級法的,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附件3「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風險加權資產計量規則」計算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三、商業銀行應按照本規則的要求,計算衍生工具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暴露,包括重置成本和潛在風險暴露。四、商業銀行應制定分類政策,確定淨額結算組合定義。淨額結算組合是商業銀行與單個交易對手發生全部交易的集合,應符合下列標準:1.商業銀行應與交易對手籤訂淨額結算協議。在交易對手違約或者被清算時,對包含收取權利和支付義務相關交易的盯市價值,商業銀行可採取淨額結算方式進行清算。 2.商業銀行應確保淨額結算協議合法有效,就淨額結算協議涉及的法律問題獲得書面法律審查意見,以確保淨額結算能夠有效實施。法律審查意見應至少包括:(1)交易對手所在國的法律;(2)如淨額結算涉及交易對手的境外分支機構,該境外分支機構所在國的法律;(3)淨額結算協議覆蓋的每筆交易適用的法律;(4)其他可能影響淨額結算協議適用的法律。3.在淨額結算協議適用的法律發生變化時,商業銀行應確保相關協議仍合法有效。五、商業銀行應將衍生工具劃分至相應的資產類別和抵消組合。商業銀行應制定衍生工具分類流程和標準,衍生工具分類應符合唯一、一致原則及審慎監管要求。六、衍生工具的資產類別包括:利率類工具、外匯類工具、信用類工具、股權類工具和商品類工具。資產分類的依據是衍生工具的主要風險因子,由其參考標的工具決定。當一個衍生工具同時包含不同類型的風險因子時,商業銀行應根據不同風險因子的敏感性和波動率來確定主要風險因子,並保持主要風險因子判斷方法的一致性。七、商業銀行應在資產類別劃分的基礎上,制定抵消組合劃分標準,並將各類資產類別的衍生工具劃分至抵消組合。八、商業銀行應區分保證金衍生品交易和無保證金衍生品交易。對於同一淨額結算組合,保證金衍生品交易的違約暴露以無保證金衍生品交易的違約暴露為上限。九、對保證金衍生品交易,商業銀行應與交易對手籤訂保證金和押品收付協議。僅具有單向保證金協議應認定為無保證金衍生品交易。十、商業銀行應將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衍生產品風險治理的政策和流程,加強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據收集和存儲能力,確保衍生工具估值和資本計量的審慎性。十一、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商業銀行衍生工具風險計量及管理的監督檢查。在督促充分計提交易對手信用風險資本佔用的基礎上,推動商業銀行提高衍生工具管理水平。十二、本規則所指的衍生工具包括場外衍生工具、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工具和其它多頭清算交易。本規則適用於衍生工具名義本金達到5000億元或佔總資產比例達到30%以上的商業銀行。

附件信息: 附件: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暴露計量方法.doc

相關焦點

  • 銀監會四大監管新工具獲國務院批覆
    【財新網】(記者 馮哲)大行權威人士上周末向財新記者透露,銀監會上報的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槓桿率、流動性四大監管新工具已於近日獲國務院批覆,具體指引已進入最後一輪意見徵詢。  「最後一次徵詢意見,主要還是流程需要,主要內容已經敲定。」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附全文及答記者問)
    發布實施《辦法》,既是落實「資管新規」的重要舉措,也有利於細化銀行理財監管要求,消除市場不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加快新產品研發,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範形式進入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促進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 銀監會嚴管衍生品 叫停境外背對背平盤交易
    本報記者 史進峰 北京報導  8月5日,銀監會再次針對金融衍生品祭出新規——《關於進一步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機構客戶交易衍生產品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自主營銷,不得與非境內註冊機構僱傭的銷售人員共同銷售或變相共同銷售;不得接受機構客戶直接指定非境內註冊的機構作為「背對背」平盤交易對手的衍生產品交易;不得誤導銷售,也不得將相關產品作為附加條件進行銷售。  銀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此舉為防止境外金融機構和產品的風險向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機構客戶簡單轉移。
  • 銀監會:有活躍交易市場的金融質押品應進行盯市估值
    所謂押品是指債務人或第三方為擔保商業銀行相關債權實現,抵押或質押給商業銀行,用於緩釋信用風險的財產或權利。「當前,部分商業銀行押品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到位等現象,其風險緩釋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 重磅|銀監會正式發布網貸監管細則全文
    眾籌之家(www.zczj.com)今日下午,銀監會就《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辦法》)有關情況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辦法》正式對外發布。第四條按照《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監管原則,落實各方管理責任。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及其派出機構負責制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監督管理制度,並實施行為監管。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機構監管。
  • 《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點解讀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鈎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鈎,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20世紀90年代末,在我國存款利率大幅走低、銀行吸儲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外資銀行於2002年發行了首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此後,中資銀行也相繼推出此類產品。
  • 銀監會:銀行對金融質押品應進行盯市估值
    為指導商業銀行規範押品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信用風險,補金融監管短板,銀監會近日發布《商業銀行押品管理指引》。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抵質押品是商業銀行緩釋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當前,部分商業銀行押品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到位等現象,其風險緩釋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銀監會制定《指引》,明確將押品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相關制度安排,指導商業銀行規範和加強押品管理,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指引》主要從三方面督促和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押品管理。
  • 上交所發布信息披露分類監管規定 重點監管利用信息披露炒作概念等...
    原標題:上交所發布信息披露分類監管規定 重點監管利用信息披露炒作概念等事項 摘要 【上交所發布信息披露分類監管規定 重點監管利用信息披露炒作概念等事項】11月
  • 復盤2020|金融科技強監管元年:多項重磅政策出臺
    因此,在金融數位化轉型趨勢下,金融監管也將隨之增強,以守牢風險底線。2020年,多項針對金融科技領域的強監管政策紛紛落地(或徵求意見):網際網路貸款新規重磅來襲、民間借貸迎來史上最嚴「利率紅線」、網絡小貸新規公開徵求意見、商業銀行法迎第三次大修、網際網路保險駛入規範快車道.......監管採取一系列措施平衡創新與風險的關係,遏制盲目擴張和濫用槓桿風險。
  • 商業銀行如何開展投行與資管業務?
    銀監會2016年11月23日發布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徵求意見稿)》曾明確將表外業務分為擔保承諾類(需佔用資本)、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主要指委託與代客兩類)、中介服務類(主要指財務顧問和資產託管兩類)和其它四大類。
  • 好買解讀理財新規(上):銀行理財更寬鬆 非標融資真利好
    好買說:9月28日,理財新規平穩落地,海量銀行理財資金有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商業銀行理財方面的監管存在進一步寬鬆的可能,同時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有所放鬆,對於企業債券融資也是重大利好。 前言: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新規」)。
  • 1塊牌照攪動10萬億市場 中小銀行急求衍生品交易人才
    來源:上海證券報⊙記者 張玉 ○編輯 陳羽提高資質門檻、規範結構設計、整頓「假結構」攬儲……結構性存款新規落地1個月有餘,為達到監管要求,一些中小銀行正著力組建專業團隊,爭取相應衍生品交易牌照,以期守住市場份額
  • 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有什麼區別?一文搞懂
    在我國大陸,銀行按照各自的職責和業務的不同大致分為以下這幾種類型:央行,央行是國家的主要發行貨幣發布貨幣政策對金融機構進行宏觀調控的。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是指由政府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經濟政策。商業銀行。
  • 資管業重磅新規!「非標」與「標」界定終於明確,8月3日正式實施...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孫璐璐 經過前期的公開徵求意見後,資管行業又一重磅文件落地,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認定標準終於明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對於《認定規則》發布前存量的「未被納入本規則發布前金融監管部門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統計範圍的資產」,可豁免非標資產投資的期限匹配、限額管理、集中度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要求。對於發布後新增的,不予豁免。
  • 中銀協發布託管業務指引 明確託管業務定義分類
    而與其發展相伴隨的是,業內對於商業銀行託管業務的權責邊界的持續探討。銀行行業3月18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商業銀行資產託管業務指引》(下稱《指引》)。《指引》明確,託管銀行的託管職責,不包含對未兌付託管產品後續資金的追償;不包含提供保證或其他形式的擔保;也不包含自身應盡職責之外的連帶責任等。
  • 「重磅解讀」國資委「指路」央企金融衍生業務 這份實踐指南請收好
    對比2009年《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國資發評價[2009]19號)等政策文件,《通知》的主要變化體現在六個方面,諸如:落實各主體管控責任、強化套期保值原則、實施分類管控、細化風險管控要求、嚴控操作關鍵節點、強化監督檢查等。
  • 上交所發布信披分類監管指引 持續提升監管效能
    11月2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信息披露分類監管》(以下簡稱《指引》)。這是上交所繼信息披露直通車、分行業信息披露監管、「刨根問底」式監管之後,總結監管實踐經驗,主動適應市場需要,在監管方式上作出的又一次提升優化。
  • 銀監會擬允許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昨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確認,銀監會近日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允許商業銀行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帳戶和證券帳戶等相關帳戶,鼓勵理財產品開展直接投資。不過銀監會相關人士稱,該投資和股市無關。
  • 重磅!央行發布徵信新規,芝麻信用分等被納入監管
    這是繼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後,徵信行業即將迎來的又一重磅新規。 恰逢其時 數字經濟時代徵信業發展呼喚新規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本次《辦法》的出爐,是為了更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徵信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