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1月9日電題:「問題魚翅」浮出水面深度引發中國人「餐桌上的思考」
新華社記者屈凌燕、李亞彪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一家酒店裡,幾位年輕的女點菜員愁容滿面,昔日數百元人民幣一份也不用擔心賣出不去的魚翅菜品,自兩天前開始風光不在,到店裡消費的顧客中,已幾乎聽不到詢問這道菜的聲音。
浙江省消保委兩天前公布的一則調查結果,讓在中國國內被貼著尊貴、奢華標籤的魚翅,成為人人喊打的街頭老鼠。隨後,多家中央媒體又再度對魚翅市場中的造假等問題進行了曝光。
許多人對浙江省消保委調查中的一個項目結果令人震驚:10家酒店魚翅產品的隨機抽查顯示,DNA中竟無一含有鯊魚成分。
「也就是說,這些價格不菲的所謂『魚翅』都是不折不扣的假貨。」一位調查人員說。
此外,魚翅市場存在的重金屬超標、人造合成、價格欺詐等亂象。而這一系列調查,是浙江省消保委歷時半年,對上百家魚翅經營商、賓館飯店和加工點進行了跟蹤走訪的結果。
調查還顯示,市場中許多無生產日期、無檢測合格標誌、無進口標識的「三無魚翅」被酒店購買後,轉手變成餐桌上的魚翅宴或佛跳牆等「高檔菜餚」。
有一些標識為食用明膠、海藻酸鈉的「人工合成魚翅」在市場也十分普遍。「普通百姓基本不會採購這些食材。」浙江省消保委副秘書長葉元春說,她懷疑這些人工合成魚翅可能流向了餐飲行業。
魚翅,是由鯊魚鰭加工而成的淡乾食品。據餐飲業人士介紹,中國的魚翅捕撈量一直很少,主要從日本、東南亞等地進口。
日本漁業總署數據顯示,2009年,該國捕鯊中心氣仙沼市共捕殺3萬餘噸鯊魚,割下魚鰭製成各種消費品,而其中一半鯊魚鰭被中國預定。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魚翅消費國,在中國傳統飲食概念「翅、參、燕、鮑」四大頂級海產中,魚翅居首,魚翅湯被人們視為食物中的奢侈品。營養價值高,「具有保健、補氣及抗癌」等功能也成為不少酒店招攬顧客的辭令。
可浙江省公正檢驗中心對若干水產市場的乾魚翅進行質量檢測發現,三分之一乾魚翅鎘超標,其中金勾翅鎘超標10倍,另外還有部分魚翅甲基汞超標,而鎘慢性中毒會損傷腎和肝功能。
「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頂端,體內往往積累大量汙染毒素,許多消費者對食用魚翅可能威脅健康缺乏認識。」渤海大學副校長、食品安全專家勵建榮說。
在曾擔任浙江省食品學會理事長的勵建榮長期研究看來,魚翅並不具備高營養價值,不能與雞蛋、豆類等全營養食物相提並論,防癌更是無從說起。
普通百姓顯然並不是這種價格高昂的菜餚的消費對象。在中國各地,有豪華大包廂、設有最低消費的中高檔餐館才是魚翅的集中消費地。
自去年「問題血燕事件」在中國一些地方曝光後,魚翅作為高檔消費品一度更受歡迎。
「我以後不會再吃魚翅了!」在北京一家大型企業工作、常到外省出差的任先生說,他參加的一般公務宴請常有燕鮑翅上席。
當然,為魚翅消費製造麻煩的並不僅僅是它的安全問題。中共中央通過的改進官員作風的「八項規定」,自歲末年初在各地實施以來,對魚翅等奢侈品的吃喝風氣明顯起到了抑制作用。
杭州一家老字號飯店服務員說,魚翅這樣的高檔消費現在冷清了好多,聽說政府部門要剎住吃喝風。在這種情況下,「問題魚翅」的曝光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魚翅一般是公務接待或企業請客才點的。
其實,「八項規定」出臺前,全國人大代表、企業家丁立國就在2012年「兩會」期間聯名3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要求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建議》,並在7月得到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回復,明確表示將在3年內發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
在好萊塢電影中,鯊魚是人類的威脅所在,被消滅也是正常的。而美國野生救援組織創始人史蒂夫也發現,鯊魚數量正在全球範圍內銳減,有些鯊魚種群數量下降的幅度甚至高達99%。
據史蒂夫調查,在大西洋西北部,錘頭鯊的數量自1986年以來減少了大約89%,長尾鯊減少了80%,大白鯊減少了79%。
日本漁業總署數據顯示,自1969年到2009年,捕捉並上岸的鯊魚總數從6.5萬號減少到3.5萬噸……
「現在萬斤以上的大鯊魚已很少見。」在浙江樂清市蒲岐鎮,位長期從事鯊魚加工的老人說。蒲岐鎮有「中國鯊魚加工基地」之稱,每年被捕獲後入境的鯊魚大都送至這座小鎮加工。
蒲岐鎮所在的樂清市,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公務接待禁止魚翅上桌的規定。
生物學家與環保組織認為,鯊魚數量的大幅減少導致其他魚類繁殖過快,加速了海洋生態的失衡。在他們看來,傳播生態保護和營養新理念,應該引發這個魚翅消費大國重新思考每個國人的餐桌。
「我反對吃魚翅,不管它是真的還是假的。」勵建榮說,不吃魚翅於公於私、於所有人生活的這個大自然都是好事。「沒有消費就沒有殺戮,也沒有造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