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北京訂貨會期間,上海文藝出版社在京舉辦發布會,推出500多種圖書(其中新書為100種),同時也對於2018年的出版計劃進行了介紹。
在這個出版計劃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年內將出版的上海作家孫甘露長篇小說《千裡江山圖》。目前小說還在定稿中。
作家孫甘露的《千裡江山圖》已創作逾十年,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因一幅古畫而遭遇了人生中最離奇迷幻的經歷,在錯失一生中最珍貴的感情之後,重新認識女人、家庭、國族之於一個中國人的意義。孫甘露在這部小說中,延續了他注重形式表現和語言錘鍊的獨特風格,勾勒出傳世畫作的風貌、上海都市的風情、人心糾葛的複雜。
幾年前,孫甘露曾在畫家徐累的一個畫展上提到過自己正在創作的這部長篇小說,他說自己是受到了孫良和徐累這兩位畫家朋友的鼓勵,一點點在寫這部小說,他當時介紹說,「史傳王希孟唯一的一幅畫,就是《千裡江山圖》,這個小說是由這幅畫來的。如果說這部小說是由這幅畫引起的,還不如說這部小說是徐累和孫良兩位好朋友給了我最初的衝動和靈感。」
孫甘露
2017年,上海文藝社出版了韓少功、李洱兩套作品系列,提出「以知識分子寫作立場,捕捉時代的特殊印記」的出版理念,2018年,上海文藝社還將繼續出版李洱、紅柯、孫甘露等名家新作。
2017年,上海文藝社出版的韓松長篇科幻小說三部曲「醫院」系列之二《驅魔》獲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金獎和科幻電影創意金獎,2018年韓松「醫院」系列之《亡靈》將出版。2017年取得成功的原創作品除了《驅魔》外,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裘山山的非虛構力作《家書:青年時期寫給父親母親》也以立體展現了一段記錄在書信中的家庭歷史入選了2017年度「文學好書榜」。作家盧一萍的長篇小說《白山》也因其對軍旅文學寫作的突破入選成為2017年亞洲周刊十大小說之一。
在眾多文藝新推的作品中,也有系列叢書:一套是「小文藝·口袋文庫」系列,第一期「中篇小說」系列匯聚了韓少功、餘華、蘇童、孫甘露、格非、東西、李洱、徐則臣、納蘭妙珠等20位小說家的代表作。2018年「小文藝·口袋文庫」將推出以日常生活之物為主題的「知物系列」和以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流行樂巨匠麥可·傑克遜等音樂人及其專輯為主題的33系列。
上海文藝出版社介紹,還有一套比較值得關注的叢書是《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第一輯6冊),叢書名「微光」取自魯迅給白莽詩集《孩兒塔》作序:「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借用「微光」喻意藉由青年學人的著述,以筆下之微光,洞燭世事變遷之文字,映照中國社會的轉型與前進。
傳統文化方面,實地探訪古蹟的「韋力·傳統文化遺蹟尋蹤」書系繼2017年8月上海書展推出《覓詩記》後,第三部《覓曲記》又於2017年秋問世。2018年將推出其《覓詞記》《覓文記》《覓經記》,韋力將繼續以「戲曲」和「小說」等講述傳統故事。
在大眾文化和白領讀物板塊,上海文藝社也推出多部新作:指間沙的 《看著看著又餓了——一些有關食物的八卦》,面向白領讀者的「職場浮世繪」系列《小律師辦案記》《瑜伽師》《巴黎飛魚》《戀愛大作戰》《傾聽者》,以及先後入選「解放書單」十大好書的《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等。
附:重點書目介紹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為每個民族打造一張文化名片》
(第一輯7卷:《天之驕子——蒙古族(上、下)》《雪域之光——藏族(上、下)》《瓊島守望者——黎族》《瀾滄笙歌——拉祜族》《玉龍彩雲——納西族》《鹿鳴興安嶺——鄂溫克族》《烏蘇里漁歌——赫哲族》)
由民俗學家烏丙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郝蘇民領銜專家團隊主編,第一輯以7卷本解讀7個民族的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藏族的佛教文化、黎族的織錦與文身、拉祜族的史詩和信仰、納西族的文字與音樂、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赫哲族的魚皮製衣與伊瑪堪。全書通過新媒體技術,使傳統圖書與手機、平板電腦等有效結合,讓讀者在閱讀時還能夠欣賞到視頻、音頻等內容。
《日月樓中日月長》
收錄豐子愷與家人的私人影像八十餘幅。溫潤如春的家庭舊影,安詳靜心的生活日常,質樸真淳的兒女情長。彙編豐子愷童心散文三十篇、童趣漫畫數十幅。
韓少功作品系列
韓少功以《月蘭》(1978年)《西望茅草地》(1980年)《飛過藍天》(1981年)《風吹嗩吶聲》(1981年)等中短篇小說崛起文壇,獲得廣泛聲譽,成為新時期文學的代表性人物。此次韓少功作品系列收錄了其包括《西望茅草地》、《爸爸爸》、《趕馬的老三》、《漫長的假期》、《熟悉的陌生人》、《進步的回退》、《大題小作》、《馬橋詞典》等小說、散文在內的十二部經典作品。
李洱作品系列
李洱一直在以自己獨闢蹊徑的創作尋找與眾不同的話語方式,他的敘事不是「文以載道」式,也不是娛樂大眾娛樂自己式。他的寫作為讀者呈現的是廣闊又模糊的中間地帶,在這個疆域裡有著一系列的組合來標識它,其中「聲音」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意象,互文性對話是其重要的敘事策略。他也不斷致力於文學藝術和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能夠從書道本源上理解和把握文學藝術的精髓。
此番上海文藝出版將作者包括《喑啞的聲音》、《兒女情長》、《鬼子進村》、《問答錄》、《花腔》等在內的八本小說、散文、隨筆等集結成系,為讀者奉獻上當代文壇一筆寶貴的智慧財富。
《驅魔》
世界被人工智慧統治,病人成了算法的一部分,藥戰爭代替核戰爭,生命成為遊娛、藝術、痛苦和魔障的綜合體。而病人的痛苦,乃是新的世界大戰中,敵人植入的「病魔」。《驅魔》——詭異、燦爛而毛骨悚然。
《覓曲記》
本書為「韋力·傳統文化遺蹟尋蹤」書系中一部,分為「戲曲」和「小說」上下二輯,該書系已出了《覓宗記》、《覓詩記》兩部。
在「戲曲」中,以中國第一個戲曲高峰——元代為重點,並將明清重要劇作家納入尋蹤,梳理中國戲曲史重要脈絡。在「小說」裡,韋力則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有關遺存和 「三言」「二拍」作者古蹟的尋訪,加之對《紅樓夢》《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的線索勘查,極有趣味地折射中國小說歷史風貌。
《家書:青年時期寫給父親母親》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裘山山的非虛構新作。作品圖文並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體地展現了一段記錄在書信中的家庭歷史,也以點帶面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特色。
「小文藝·口袋文庫」系列
「小文藝·口袋文庫」,給青年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紙質閱讀理念:「小而簡即為美」。把你的「美好時光」裝進口袋裡。本次推出的「小說」系列,匯聚了韓少功、餘華、蘇童、孫甘露、格非、東西、李洱、徐則臣、納蘭妙珠等20位中國當代小說家的代表作,經過精心挑選,這份書目中包含了驚豔絕倫的「中國故事」,以及國內新聞主義先鋒作品;有獨具鮮明個人風格的青年作者,也有文學大家的非典型性代表作。
原創文學部分
《火車快開》
創作時間跨度長達十幾年,是屬於作者李娟的最深刻的生命記錄,也同樣屬於世間那些靈犀相通的人們。
《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
集合當代文學新銳青年批評家,以謙卑而又自信的態度,為文學批評界帶來新的聲音;以筆下之微光,洞燭世事變遷之文字,映照中國社會的轉型與前進。
《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第一輯)叢書著眼於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領域,遴選當代文學批評界的「70後」「80後」青年批評家,希冀通過他們的專著,梳理中國當代文學及批評在新世紀的生長脈絡,並藉此途徑,呈現中國社會變革發展的圖景。
「職場浮世繪」系列:小人物的職場沉浮
系列叢書:《小律師辦案記》《瑜伽師》《巴黎飛魚》《戀愛大作戰》《傾聽者》
小律師知法犯法的犯罪之路、三個性格迥異的女瑜伽師的創業經歷、「白領後成長」故事、職場小職員的生存鬥爭、神秘的都市職業、心理師群體的蛻變成長史……
《看著看著又餓了——一些有關食物的八卦》
美食與八卦的結合,用娛樂八卦為底,食色合一,將各地各種美食一一呈現,娓娓道來。以電影以及日劇、美劇等為線索,將熱門影視作品中的食物一一八卦;探討的明星與食物的恩怨情仇,比如湯唯為什麼要將「回鍋肉」改成「香菇菜心」,比如金城武都喜歡吃些什麼,明星的夜宵之選……這是一本「食色合一」、把娛樂八卦與各路美食相結合、「活色生香」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