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增強「四力」的踐行者 凝聚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湖南新聞戰線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綜述
科教新報·華聲在線記者楊元崇
增強「四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1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四力」是新聞人的看家本領,也是提升綜合能力的不二法寶。「四力」層層遞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缺少哪一方面,都難以有效完成新時代的宣傳思想工作。
一年多來,湖南宣傳思想戰線始終把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作為全戰線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推動全省宣傳思想工作隊伍不斷鍛造過硬素質、過硬本領、過硬作風。
高舉旗幟,凝聚磅礴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8·21」重要講話中指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三個事關」深刻闡明了新聞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必須旗幟鮮明宣傳黨的主張,闡釋黨的方針政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把人們的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在湖湘大地上繪就最大最美的同心圓,讓湖湘兒女凝聚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電視新聞專題《十八洞村這五年》,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經典佳作,也是記者胸懷大局踐行「四力」的優秀作品。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16字原則,十八洞村由此名聲鵲起。全國上下也由此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使十八洞村在5年裡走過了其他村莊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被壓縮』的時空裡,必然會集中爆發其他村莊需要更長時間才會經歷的困惑、衝突、抉擇。
2014年1月,湖南廣播電視臺的電視新聞專題創作團隊持續關注十八洞村在脫貧路上經歷的點滴,用真實的影像,把凝聚人心、選定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經驗做法記錄和報導出來,推動精準脫貧的進程,用鮮活的新聞事實回答了總書記提出的 「可複製、可推廣」要求。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其展示的十八洞村脫貧經驗為各地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可借鑑的學習樣本,鼓舞了士氣,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委的青睞。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主心骨」。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全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舉辦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培訓班和增強「四力「推動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組織全省新聞採編從業人員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業務培訓,提高政治能力和業務水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強化實踐,練就看家本領
全省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鍛造能打勝仗的尖兵鐵拳,在新時代的舞臺上記錄歷史時刻、寫下精彩華章。
不惜腳力,在深入實踐中寫新聞。全省新聞戰線不惜腳力,把走基層、走現場作為增強「四力」的最佳路徑、採寫推出一批有溫度、冒熱氣、反響好的新聞精品。這些作品情真意切謳歌新時代、充分闡揚新思想,湖南日報新媒體中心的創意互動《苗寨「十八」變》、湖南廣播電視臺的電視專題《十八洞村這五年》生動展現新時代風貌,有力彰顯思想偉力。湖南日報的文字組合報導《圓夢「巴鐵」祭英魂》(國際傳播)、芒果TV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的《我的青春在絲路》,用腳力深入到位於中巴經濟走廊的伊斯蘭瑪巴德、喀喇崑崙公路建設現場、吉爾吉特市中國烈士陵園等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第一線,用眼力找尋「中巴」故事、「新絲路」精神傳承,用腦力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主題和青年絲路人奮鬥背後大國情懷,用筆力道出勿忘烈士、珍愛和平。湖南日報社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家國又一年」主題報導,派出100多位記者深入基層一線,營造了濃厚的新春氛圍和家國情懷。
古語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腳下有泥土,作品才有芬芳。特別值得「點讚」的是今日女報記者譚裡和,在10餘年間拄著拐杖走遍了湖南122個縣(市、區),撰寫新聞報導300多萬字。2019年5月26日,譚裡和作為「全國自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全省新聞戰線深入生活、貼近人民,認真推進脫貧攻堅主題新聞創作,注重從三湘大地波瀾壯闊地改革開放實踐中尋找題材、靈感,推出了一批濃鬱「湘味」的新聞精品。
湖南日報刊發的文字消息《望城探索宅基地資源跨村配置》、湖南廣播電視臺的電視系列報導《咱們鄉親好樣的》是關注基層、反映農村的精品力作。
守正創新、找準增強「四力」的著力點
湖南宣傳思想戰線堅持立足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發揚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保持思想的敏銳度和開放度,敢於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推動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更好體現規律性、增強時代性、富有創造性。
紮實推進「記者在扶貧一線」工作,以新聞人特有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省記協從省直新聞單位和央媒駐湘機構選派20名編輯記者深入20個深度貧困縣,開展為期9個月的「記者在扶貧一線實踐鍛鍊。編輯記者既作新聞宣傳員,又當扶貧工作者,跟隨當地扶貧幹部進村入戶、訪貧問苦,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筆墨、話筒、鏡頭對準扶貧工作現場和貧困群眾,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參與,全面走訪了20個貧困縣的241個鄉鎮、620個村(社區),採寫刊發報導800餘篇(條),練了「腳力」修了「眼力」,強了「腦力」磨了「筆力」。這些作品生動講述貧困縣扶貧領域的做法經驗和精彩故事,營造了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全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加快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順應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全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視臺、紅網分別建立了以新湖南、芒果TV、時刻新聞為主體的「報網微端屏」新型傳播矩陣,全省已有122個縣市區掛牌成立縣級融媒體中心,新聞輿論的「四力」得到明顯提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在外交部湖南推介活動中,按照增強「四力「要求,積極整合各級媒體資源,組織策劃打贏了一場融媒體聚合發力,大平臺聯合推介的宣傳主動仗,全網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過90億,創造外交部歷次全球推介活動傳播數據的最高值,展示了湖南創新開放新形象。
作為新聞工作者要胸懷大局踐行「四力」,腳沾泥土,秉承公心,才能寫出無愧於時代的新聞作品。要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點,保持思想敏銳性和開放度,探索更加豐富多元的行文風格和內容傳播方式,善於運用短視頻、動畫、H5、VR等形式,推出更多刷屏之作、「爆款」產品。同時,新聞單位要積極順應形勢變化,推動編輯記者知識技能轉型升級,培養或招聘更多全媒型、專家型新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