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983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和兩位發小聚餐吃飯,一位二胎媽媽,一位肚子裡正懷著二胎。話題自然而然落到了「二胎」上。
懷著二胎的馨馨感嘆:「最近我兒子好像發現我懷孕了,整個人都不好了,肉眼可見的焦慮,最近總是想引起我們的注意。」
已經有一男一女的甜甜說:「你兒子都四歲了,你該早點告訴他呀。」
馨馨說:「之前跟他說他要當哥哥了,結果他說他才不要把鋼鐵俠分給別人玩。」
甜甜話鋒一轉說:「最近有檔綜藝節目叫《新生日記》,你可以找來看看,那裡面好幾位明星都是二胎,看看他們怎麼讓大寶接受二胎。」帶著好奇,我也被她安利,從頭看到尾,發現這檔節目裡真的有很多好辦法,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新成員即將降臨,大寶心理面臨挑戰
曾經看過一份調查,受調查者是正在讀小學的孩子們,當記者問到:「為什麼不想要弟弟或妹妹?」時,孩子們的理由各種各樣,然而其中最突出的卻是擔心新成員的降臨,會剝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這可並不是孩子們異想天開,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了,在新生兒出現的前三年,母親投注在第一個孩子身上的情感和注意力會減少60%甚至更多。這也引發了一個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同胞競爭」。
《生活中的心理學》中指出:第一個孩子在父母生育第二個孩子時,會產生一些失落、嫉妒的情緒,會面臨排斥和巨大的心理挑戰。
雖然有的爸爸媽媽會在生二胎時去徵求孩子的意見,但是絕大部分孩子無法控制弟弟妹妹的出生,甚至像馨馨的兒子一樣,是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要當「哥哥」了,內心的崩潰可想而知。因此當意識到「新成員到來」不可避免,卻又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似懂非懂時,孩子就會表現出焦慮的狀態:哭鬧增加、出現退行、叛逆加重或過分黏人。
一位朋友告訴我,儘管在弟弟出生前,她和女兒多次溝通。並且表示小寶寶出生後,可能媽媽爸爸會有一段時間注意力在她身上,但也是一樣的愛你。但在她產前的一段時間內,五歲的女兒還是焦慮的睡不著覺,尤其當她臨產時,女兒更是哇哇大哭,覺得媽媽要「死」了。
二胎降臨如何讓大寶接受
不同於一部分二胎媽媽在小寶寶出生後,才開始考慮如何平衡大寶和二寶的關係。《新生日記》中的兩位二胎媽媽劉璇和應採兒,都選擇了在寶寶沒出生前就提前做功課,讓大寶接受成為哥哥的現實。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在寶寶誕生前,哥哥參與準備工作,會更加有「掌控感」這樣可以緩解他們因為生活變化而產生的焦慮。另一方面,媽媽也爸爸也更有精力去安撫大寶的情緒,畢竟小寶寶一出生關注中心就不可避免的轉移到了小嬰兒身上。
劉璇:回顧出生歷程,給大寶安全感
在成為哥哥之前,為了讓兒子赳赳了解媽媽是怎麼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爸爸王弢拿出了劉璇生赳赳時的視頻,畫面中儘管劉璇因為陣痛疼的滿頭冒汗,但是因為馬上能夠見到兒子,還是努力保持著微笑。
雖然很多網友質疑這樣「血腥」的畫面真的該讓孩子看嗎?但在訪談中,王弢卻表示:「給孩子看這個,也是為了讓他知道,媽媽有多愛他。」
在節目中,劉璇展現出的是一副「虎媽」形象,但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她對兒子的用心。在妹妹出生後,這種關注肯定會減少,而如果只是單純地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還愛你。」就會顯得蒼白沒有說服力。
用回顧出生瞬間的方式,親子雙方都會重新感受到親密和愛意,這就跟我們和老公一起回顧結婚時的錄像一樣。我和Tim也經常會去回顧他出生前的錄像,每次看到我一臉疲倦,親吻剛出生的他時,他都會暖心的過來抱住我說:「媽媽我愛你。」
如果你生產時並沒有錄像也沒有關係,可以和爸爸一起給孩子講講他出生時候的細節和趣事。也可以同時告訴孩子,媽媽也會這樣生下弟弟或妹妹。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像我那位朋友的女兒一樣,因為未知而擔心媽媽死掉。
應採兒:建立參與感和責任感
不同於體操冠軍劉璇的小家用「溫馨和感動」預告新生命的到來。應採兒一家為小小春接受哥哥身份做的預告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比如在一期節目中,應採兒讓陳小春和小小春一起給寶寶起名字,每個人說一個。當應採兒說出HOHO時,肚子動了動,準哥哥小小春激動得跳了起來。後面一家三口更是彈唱《HOHO之歌》氛圍融洽的一塌糊塗。
除此之外,為了讓小小春當個「好哥哥」,接受即將到來的寶寶,應採兒更是自曝:「我告訴小小春,這個寶寶是給他的禮物。」雖然略顯草率,但是這種說法確實可以讓孩子覺得,寶寶並不是一個競爭者,而是因我到來的新生命,天然對弟弟妹妹有一份責任感,兄弟之間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而在弟弟到來之後,小小春的表現也說明為了這種策略是有效的。
小辮子媽有話說:
曾經《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生二胎要不要問老大的意見」,其中傅首爾的表達非常有道理,她說:有生二胎想法的時候就要跟老大溝通,如果他不同意,一定是你給的愛不夠多。就像節目中這兩位明星媽媽做的一樣,給大寶足夠的愛,他也一定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愛弟弟妹妹。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闢謠:美國沒有「隔輩」帶娃難題?國外祖輩也帶娃,只是做法不同
相關連結二:闢謠:美國沒有「隔輩」帶娃難題?國外祖輩也帶娃,做法大不同
相關連結三:耶魯爸爸的音樂啟蒙心得:樂器玩得好數學差不了,3歲娃就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