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社壇鎮龍門村花椒種植大戶何紹洪 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相鄰

2020-12-23 重慶頻道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扶貧故事  

「家裡人都勸我,說我年過半百,在家好好享清福就行了,還創什麼業呢!但我不這麼想,我覺得人活著總要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希望可以帶領村裡人一起走向致富路。」7月20日,社壇鎮龍門村花椒種植大戶何紹洪對記者說起了創業的原因。

何紹洪採摘花椒

52歲的何紹洪是社壇鎮龍門村人,2002年,他流轉100畝土地用來發展花椒,通過勤勞苦幹實現了致富,現年收入達30萬元。

早年打工 萌生創業想法

何紹洪從小與父母一起務農,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了改變家裡貧窮的狀況,1988年,剛滿20歲的何紹洪便和村裡的年輕人一起去廣州打工。

初到廣州,由於人生地不熟,何紹洪就到工地去做小工。雖然辛苦,但是這個工作不需要技術,只需要有力氣就行。那段時間,何紹洪總是最早起床、最晚回來。

俗話說,付出總有回報。工地的貼磚師傅見何紹洪勤奮好學,幹活也認真,在工作間隙,將自己砌牆貼磚的技術教給了他。做學徒的那兩年,何紹洪吃了不少苦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年累月的堅持下,何紹洪的手藝日臻成熟,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那時候我靠著砌牆的手藝也掙了一些錢,但那裡始終不是我的家。」何紹洪說,正是因為思家心切,心中一直有返鄉創業的念頭。

敢為人先 甘當「拓荒牛」

2000年,32歲的何紹洪決定返鄉創業。回到家後,何紹洪聽說種花椒的收益不錯,於是就在自家承包地裡試栽了50多株青花椒,最終效益還不錯,何紹洪便打算規模種植。

2002年,何紹洪以一畝200元的價格向村民們流轉了100畝土地,把花椒基地建起來了。

由於初次創業,加上急於求成,2008年,何紹洪遭遇了自己創業路上最大的危機,花椒基地遭遇了嚴重的病蟲害。

為了學習技術搞好管理,他一邊查閱花椒栽植技術資料,一邊不斷摸索實踐。每當縣裡或者鎮裡開展技術培訓,何紹洪總是第一個到達現場。何紹洪還向村裡的花椒種植老手學習,到他人花椒地裡去實地學習。

「種花椒可不是看上去那麼容易,雖說花椒耐旱,耐貧瘠,但是要經常為花椒樹除草和修枝。這兩個方面可能不太會被注意,但卻是種花椒最重要的工作。」何紹洪說。

創業成功 成為「領頭雁」

村裡人看到何紹洪種花椒很成功,都來向他學習經驗,何紹洪總是很熱情地分享種植經驗,同時還鼓勵村民們和他一起來種花椒。對於一些有資金困難的村民,何紹洪也願意去幫助他們。他說:「脫貧致富靠我一個人不行,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我希望村民們可以一起行動起來,共同走向致富路。」

同村的劉朝芬是受益者之一,由於她家庭比較貧困,何紹洪自己出錢為她家購買了花椒苗木。在何紹洪的帶領下,劉朝芬家種植了5畝花椒。為了讓劉朝芬家的花椒苗健康成長,何紹洪時常到她家的花椒地裡進行技術指導。去年,劉朝芬種植花椒收入上萬元,用劉朝芬的話來說,何紹洪就是她的致富「領路人」。

不僅如此,何紹洪還聘請村裡的貧困戶到花椒基地裡幹活,工錢也比別人稍稍高一點。

64歲的餘前才是村裡的貧困戶,記者採訪時,他正在何紹洪的花椒基地裡幹活。

「在這裡打工很不錯,每天有60元的務工費,幹一天領一天的工資。」餘前才扯著嗓門說。

如今,花椒種植已成為龍門村貧困群眾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雖然何紹洪的花椒產業越做越大,但他仍然一如既往,無私地向群眾傳授花椒種植管理技術,決心帶領更多的群眾走出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原標題:

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相鄰

相關焦點

  • 重慶旅遊:豐都的鎮,緊鄰涪陵區,人稱川東糧倉
    從地圖上可以發現,社壇鎮不但坐落在長江以北的岸邊,而且還與附近的涪陵區緊緊相連。近幾年,這裡的綜合實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農業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獲得了「川東糧倉」的讚譽。接下來的文章裡面,就來介紹一下這個逐漸發展起來的鎮——社壇鎮。社壇鎮的版圖比較遼闊,總面積超過一百平方公裡,境內管轄著十七個村與一個居委,人口大概超過五萬人以上。
  • 【點讚】阮懷嶺:退休回鄉創業 致富不忘扶貧
    【點讚】阮懷嶺:退休回鄉創業 致富不忘扶貧 2019-12-19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通橋區:竹根鎮龍門村——黨建引領聚合力 集體經濟「躍龍門」
    龍門村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為了讓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村黨組織決定「築巢引雁」,建起了「農民工之家」,村幹部結對聯繫優秀農民工,宣傳家鄉發展前景、推送返鄉優惠政策、代辦系列創業手續,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全程服務。
  • 養羊養出名堂 致富不忘老鄉
    今年32歲的聞霞,之前和丈夫鄧祥彬一直在廣東、成都、浙江等地打工,久而久之,他們厭倦了這種漂泊、不能照顧家庭的日子,2015年3月,夫妻倆響應「回家工程」號召,準備返鄉創業。夫妻返鄉養羊,自產自銷效益好返鄉創業幹什麼呢?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湖北孝感孝南:能人返鄉創業發展香稻種植帶動200戶農戶致富
    吳斌,土生土長的孝感人,60後新農人,2013年毅然放棄了北京執業律師工作回鄉務農創業,專注香稻種植生產。經過多年努力,他發展黃毛粘香米訂單種植2000餘畝,帶動近200戶農戶增產增收。吳斌和他的水稻。
  • 商水縣楊秀麗返鄉創業成了「蘑菇王」
    本報訊(記者巴富強通訊員喬連軍)「我們合作社生產的蘑菇根本滿足不了當地市場需求,我們現在有較好的發展優勢,不愁技術、不愁菌種、不愁銷售,所以我想幫助更多的群眾發展蘑菇生產,帶領大伙兒一起致富。」
  • 「女漢子」拼出致富路 吉林返鄉創業「女英雄傳」
    種蘑菇、土豆也能致富?誰說畢業一定要在城裡工作?誰說賺錢就得進城務工?在吉林省,一條「引鳳歸巢」路吸引了無數有膽識、敢創新、肯吃苦的「女中豪傑」返鄉創業。經過幾年拼搏,這些「女漢子」拼出了一條條致富路,更譜寫了一段段傳奇。
  • 他種九葉青花椒一年淨賺600萬,靠種花椒致富
    花椒,往往被用於飯菜中,為飯菜來添加美味,幾乎是家庭必備的東西,然而就這小小的花椒,也能創造出大財富。 就在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魚濺村有這麼一個花椒大戶,他叫的賴祝剛,今年53歲,當過兵,南下打過工。前幾年,他在江津區一個花椒種植大戶那裡打工,跟著老闆學到了很多花椒種植技術和經驗,同時他也看到了種花椒的效益和前景。學到了經驗,他就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2012年,賴祝剛辭掉工作返鄉創業種花椒。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流轉土地100畝,籌集資金70多萬元,以每株1.8元的價格,從江津購買了1萬株良種花椒苗,在太安鎮打造第一個良種花椒基地。
  • 呼和浩特:返鄉創業青年敲開致富門
    遊客採摘櫻桃梁小明給試種的奇異果澆水工人正在採摘紫蘇葉樊家鑫姐弟在大棚內種植的「稀罕物」 剛剛閉幕的呼和浩特市兩會上提出,今年要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現代青年農牧場主、農村青年創業致富
  • 【青春興晉●奮鬥有我】青年返鄉創業 種植火龍果圓致富夢
    【青春興晉●奮鬥有我】青年返鄉創業 種植火龍果圓致富夢 2020-12-23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慶豐都恆都肉牛:建立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
    摘要:2009年恆都集團落戶重慶豐都,落戶11年,恆都集團在豐都建起了集牧草種植、飼料生產、生態養殖、屠宰及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及市場營銷於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全縣年出欄肉牛近10萬頭,年綜合產值超百億元,帶動2萬餘戶農戶增收。
  • 山東曹縣:「地瓜哥」返鄉創業,培育出紅薯新品種
    從農村到大都市,從小菜販到大批發商,再到返鄉創業種地瓜,曹縣莊寨鎮車寨村村民李信這位不服輸的「莊稼漢」,如今流轉土地500畝,培育出了地瓜新品種「香蜜薯」,不僅為村裡的留守婦女和老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帶動了周邊農戶種植地瓜致富。
  • 重慶豐都恆都肉牛:建立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乳業-食安重慶...
    摘要:2009年恆都集團落戶重慶豐都,落戶11年,恆都集團在豐都建起了集牧草種植、飼料生產、生態養殖、屠宰及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及市場營銷於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全縣年出欄肉牛近10萬頭,年綜合產值超百億元,帶動2萬餘戶農戶增收。
  • 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吳通華)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
  • 寧遠:返鄉創業種草莓助農富
    據了解,李林是寧遠縣灣井鎮下灌村一名80後返鄉創業的大專畢業生,2007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地工作。近年來,看到家鄉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旅遊業興起,村裡的人居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來鄉村旅遊觀光的人也越來越多,他認為回家鄉發展創業更有前景。
  • 藍田三官廟鎮龍門村花椒栽植忙
    藍田縣三官廟鎮已陸續開始了花椒樹苗栽植工作。記者在龍門村看到,村民們抓緊農時,平田整地、測距挖坑、移栽新苗,處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與往年春耕場景不同,村民都戴上了口罩,在努力做好春耕生產的同時,疫情防控工作也沒有鬆懈。「最近縣上出臺一些措施,讓我們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緊抓農業生產。
  • 千畝椹莓果飄香——大學畢業生王鳳翥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今年我們第一次組織富硒桑椹採摘節,就吸引了東營、濱州、臨沂等地的遊客,他們就是奔著這富硒桑椹來的……」臨朐縣返鄉大學畢業生王鳳翥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提起富硒話題,王鳳翥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她說自己的父親王金良是一名果樹專家,長期研究蘋果、大櫻桃種植技藝,還從臺灣引進果桑種苗,用6年時間,培育出新品種「椹莓」098和068。
  • 社壇鎮村民種洋芋 政府給補貼
    近日,社壇鎮平安村村民舒發林說。眼下正是晚秋洋芋成熟時節,舒發林正在自家地裡採挖洋芋。他家種植了約20畝晚秋洋芋,近段時間來,他和家人幾乎每天都要採挖洋芋200公斤左右,將其抹淨泥沙並用蛇皮袋裝好,然後弄到公路邊直接交售給商販,收購價每公斤2.4元。舒發林告訴記者,他栽種的洋芋品種為山東騰州馬鈴薯,這個品種比本地洋芋品種產量高,畝產量基本可達1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