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少人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成為永垂不朽的名人,這回我們要提到的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雖然朱元璋在小的時候上過私塾,但是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輟學,成為了一個放牛娃來補貼家用,因為朱元璋的家鄉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蝗災和瘟疫,因此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為了能夠生存下來,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從此剃髮為僧。
寺廟裡的生活過得非常艱苦,由於朱元璋身份低微,再加上他年紀小,因此沒少受到老和尚的排擠,在17歲的時候,因為寺廟正在鬧非常嚴重的饑荒,所以朱元璋不得不跟其他的僧侶們一起下山化緣,開啟了自己的乞討生活。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出生於民間的朱元璋最終能夠成為揚名立萬的一代皇帝,不僅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還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其實這是跟他的早年經歷分不開的,從剛剛的敘述當中,我們也得知了朱元璋的前半生過得非常不順利,而朱元璋的故事也正是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像朱元璋這樣因為家境貧寒而飽受欺凌的勞動人民大有人在,除了天災之外,讓這些小老百姓過得不安生的權貴們實在太多。
朱元璋走出寺廟之後,過了三年多饑寒交迫的日子,每天都是吃了上頓愁下頓,而這也給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培養了他過人的意志力,讓他能夠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忍,也更加鍛鍊了他生存的技能。
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他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整頓官吏的貪腐問題,朱元璋出生貧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被上頭的官吏層層剝削,在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之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運動,只要是涉足了貪汙腐敗的問題,所有的官吏不論官爵的大小都會受到嚴重的懲罰。
根據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史上最為勤政的一個皇帝之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勤勤懇懇地處理奏摺,最終導致了朱元璋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從朱元璋的故事當中,我們也可以得到許多的啟示,第1點啟示就是英雄從來不問出身,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這樣一個人放在當時的時代來說,是一個卑微到塵埃裡的人,他既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腰纏萬貫的家底,這樣一個人不論走到哪裡是註定要被大家瞧不起的小角色,但是他卻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成功跟他的出身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不要問你經歷了多少,而要問你努力了多少?像朱元璋這樣一個人,能夠從他過去的困難和坎坷當中吸取教訓,去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為自己日後的成功積累經驗。
第2點啟示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就帝國大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雖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但這並不阻礙他能夠從身邊的環境當中不斷地汲取知識,朱元璋的前半生顛沛流離,走過了許多地方,看過了許多風景,但是他都沒有忘記要充實自己,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就會學習不同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
正是由於自己沒有念過太多書,所以朱元璋才會重視起來,不論在何時都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態,這樣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之後,才能夠讓朱元璋在同齡人當中脫穎而出。
除了有偉大的胸襟抱負之外,朱元璋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帝王,除了要能夠帶兵打仗之外,更要懂得雄韜武略。很明顯,從朱元璋的經歷來說,他這兩點是做得非常好的。
第3點啟示就是要不斷地堅持。朱元璋的故事放到任何一個人的身上,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自我放棄,畢竟一個人的出身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非常難以改變的。
想要從一個貧賤的農民突然變成貴族,這無異於天方夜譚,更何況朱元璋的打擊是一個接連一個的:親人的逝世、和尚的欺負、日復一日的乞討,在別人的眼色下過日子……這種經歷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難以想像的痛苦遭遇,換做任何一個意志不堅定的人,恐怕早就已經躺平,聽憑命運的擺弄了。
但就是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朱元璋從來都沒有想過放棄自己,如果他在前面的一個環節當中,動搖過自己的信心,那麼他也就不可能開創自己的帝國霸業了。
朱元璋的親身經歷讓大家想到了一句千古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第4點啟示是要學會勞逸結合,關於朱元璋這個人物的結局,大家都已經了解了,他是因為過勞而去世的,其實一個人對待工作勤勤懇懇並沒有錯,但若是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沒有注意勞逸結合,其實也是在過度的消耗自己的生命。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朱元璋在8天之內就要處理國事3391件,批閱奏摺1660件,這個驚人的數字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個正常人能夠達到的工作量,但是像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魔」卻習慣了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模式。
雖然勞模精神值得大家學習,但是像朱元璋這種拼命三郎的做法還是不提倡大家學習,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大家要在很長的時間裡去完成同樣的事情,處理很多複雜的問題,不僅會用腦過度,而且會極大地損傷自己的身體,與其這樣,倒不如把時間花在好好的休閒放鬆上,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