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35鬥
立秋已經過了,中秋也就不遠了。您家電梯裡陽澄湖大閘蟹的廣告又貼起了嗎?
想必用不了多久,下面的圖,又會在您的公眾號和朋友圈中,廣為傳播。
連續多年鋪天蓋地的大閘蟹廣告,讓人感覺似乎中秋可以不吃月餅,但必須要吃大閘蟹。吃大閘蟹,又必須要認準陽澄湖。
那麼我們就嚴肅地分析一下陽澄湖和大閘蟹的前生和今世,當然,還有未來——如果有未來的話。
英雄已久遠,螃蟹永流傳
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魯迅是真的說過這句話的。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似乎確乎真的找不到準確的人可以佩服了。
據史料記載,東漢經學大師周軒駐守在鄒裡的時候,就提到了周代人用珍貴的好菜來祭祀,所謂的好菜就包括了螃蟹肉醬。也就是說漢代人認為國人食螃蟹的歷史要追溯到周代。距今那是3000年以上了。
不過,據現代考古發掘的文物來看,這位勇士似乎應該出現的更早。比如在江西上饒地區發現的螃蟹跟動物骨頭一起的遺址,大約是在7000-8000年前,在那個時候這個地區能夠出現螃蟹。也說明了現代人認為,可能比炎黃更早,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了食用淡水河蟹了。
從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宋清,歷代古人是變著法子吃螃蟹,隋朝的時候螃蟹是專供巡遊江都的隋煬帝的貢品菜,到了宋代,高似孫就寫了個「螃蟹食用指南」——《蟹略》對吃蟹做了相當深度的研究。比如以產地把蟹分成吳蟹、楚蟹、越蟹、淮蟹等;以水域把蟹分成江蟹、湖蟹、溪蟹、泖蟹等。其中「姑蘇婁縣即崑山也,有鬱吳塘蟹,特肥大。」婁縣蟹也被今人認為是特指崑山陽澄湖大閘蟹,並被奉為蟹中的極品。
可見當時的人不光喜歡吃螃蟹,還對陽澄湖的大閘蟹頗為鍾愛。
1939年8月9日的《申報》刊登:最近租界當局限制米價每石最高不得過20元。按照當時度量衡,1石米約等於80千克,折算下來,每千克大米0.25元;當年深秋,《申報》記載蟹價每千克1.4元。按此計算,1隻200克的大閘蟹至少能換1.12千克大米。
而這個價格並不是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而是其他產地的普通大閘蟹。
所以那些「窮得吃不起飯,只能用大閘蟹充飢」的文字,並配上本文開篇那張圖,可能也只是段子。
一入陽澄湖似海
回頭再來說一下陽澄湖。
關於陽澄湖的成因,有潟湖說、構造說、氣象說等不同說法。作為非學術性地質類文章,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陽澄湖總水面18萬畝,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湖中2條天然土埂貫穿南北,將湖面分為東、中、西三湖。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用行話來講,陽澄湖西納元和塘來水,東出戚浦塘、楊林塘和濟河,注入長江,南出婁江與吳淞江、澄湖、澱泖湖群等相通。因此,造就了獨特的水域環境、地理位置。更關鍵的是,陽澄湖最大水深不過3米,平均水深在1.5米到2.5米之間,水質好的時間段,不誇張地說,可以看到水底的泥鰍和河蝦。因此具有極佳的水生環境,盛產白魚、鰱魚、清水蝦、大閘蟹等七十種淡水產品。
陽澄湖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它在江蘇省南部,蘇州城東北五公裡,跨吳縣和崑山縣。陽澄湖畔,東依上海,西臨蘇州,京滬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皆傍區而過,與上海虹橋機場相距僅半小時車程。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2009年,陽澄湖大閘蟹已經成了地理標誌產品,並通過了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辦法。截至2018年10月,共有571家企業或單位獲得了「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誌使用權」。
18萬畝的陽澄湖,1800萬畝那麼大
據央視統計,陽澄湖目前有1.6萬畝蟹場,平均年產1200噸左右。
但是2017年,據全國河蟹市場統計,大閘蟹總營銷額為778億元。其中,陽澄湖牌子的大閘蟹約為300億元,佔比40%。但去年陽澄湖大閘蟹的真實產量為1600噸左右,市值差不多只有3億元。
也就是說,只有18萬畝的陽澄湖,竟有1800萬畝那麼大的產量。這個泡泡吹得有點大。
去年,陽澄湖開始大面積清除湖面排網,還湖面以清淨。從衛星雲圖上看,陽澄湖西湖湖面基本清淨,中湖和東湖中心位置,還有大面積的排網。按照狹義的陽澄湖大閘蟹概念來講,這些排網中生產的大閘蟹,才是真正的陽澄湖牌大閘蟹。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按照專業人士估計,每畝蟹場頂多養一千二百頭蟹苗,必是一次撒滿。這中湖和東湖中心區區的排網,今年撐死也不可能達到1000噸的產量。
那怎麼辦?
我們從衛星雲圖上又看到,距離陽澄湖不遠,與陽澄湖同水系的太湖東南湖區、長蕩湖、滆湖等湖面上,仍然有大面積的排網,這些排網,生產的大閘蟹保不齊會以「陽澄湖」的牌子流向市場。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我們該怎樣正確地認識大閘蟹?
五常大米、安溪鐵觀音、紹興黃酒、宣威火腿等,地理標誌產品標誌了這些地區作為某些品種的優勢產區,有其他產區難以比擬的條件和質量。長久以來,都是農產品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這種弱品牌化的方式,極大地制約了產品的規模化和品牌化。同時缺少企業的自驅力,也使得冒牌產品充斥市場,損害地理標誌產品聲譽。
儘管蘇州市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品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陽澄湖地理標誌保護辦法,但從這兩年大閘蟹全國市場來看,其「辦法」沒有問題多。
比如,陽澄湖大閘蟹協會為了防止品牌濫用,給下屬的500多家獲得品牌使用權的企業發放了蟹扣。最終,蟹扣也成了商品,流入到了非品牌企業之手。於是,「戴真蟹扣的螃蟹,有很大機率不是陽澄湖的;戴假蟹扣的,絕對是假螃蟹。」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清除陽澄湖排網,讓大閘蟹從僅依靠重要水域的資源性中解放出來,釋放到毗鄰地區規模化養殖,就是保護陽澄湖和陽澄湖大閘蟹。
沒有了陽澄湖,也就到處都是陽澄湖了。
大閘蟹這兩年成為網紅,其模式借鑑了「月餅」和「小龍蝦」雙模式。一是以禮品卡的形式主打節日和禮品市場,一是用稀缺性抬高價格。兩個模式的融合,讓大閘蟹的市場價格遠大於其本身價值,從而造成了養殖方面的粗放,使得整體品質下降。
同樣地,大閘蟹企業,也可以從小龍蝦行業中,得到一些借鑑。
比如小龍蝦行業的小河農業。2016年,段德峰把小河農場真正做成了一個2000畝的農場。2017年,做供應鏈公司,收購合作農民的龍蝦銷往全國各地。2018年,收購熟食品加工廠,做龍蝦深加工,至此形成了一個提供龍蝦一二三產服務的鏈條。
段德峰利用的是稻蝦綜合種養技術,簡單說,是將小龍蝦放置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可以吃掉田中的野生雜草和水生生物,節省了除草勞力。同時,小龍蝦在稻田中覓食,可以幫助稻田鬆土,糞便也可增加稻田肥力。
如今,小河農業現在已經是江蘇省最大的蝦稻共生企業,逐漸從同質化的競爭中,走出來,並成為了小龍蝦行業的頭部企業。
事實上,至今大閘蟹行業都沒有形成頭部企業的品牌化。在北京商報做得一項消費者調查中,注重大閘蟹品質與價格的消費者佔比較高,分別為48%和27%,而注重產地的消費者僅佔16%。
品牌的缺失是大閘蟹行業的大問題,更是大機會。
參考資料:
歷史趣聞:古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螃蟹?丨趣聞歷史故事
網傳舊社會窮人吃大閘蟹度日 當年一隻蟹可換五斤米丨上海觀察
大閘蟹多品牌化發展 逐漸擺脫「唯陽澄湖化」丨北京商報
北大碩士回鄉養龍蝦,年銷5000萬,他說做農業一點都不難丨新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