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丨人體正常體溫37度已成歷史是真的嗎?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較真鑑定:

  • 11851年一名德國醫生經過大規模的體溫測試後,計算出人體的基礎正常腋下體溫大約在36-37攝氏度。這個體溫值被各國使用至今,成為普通人也知道的常識。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世紀到現代,人體體溫持續緩慢下降。
  • 2人體體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綜合多種因素的結果,比如現代人不必不再需要為抵抗高溫或嚴寒而付出大量的能量、患感染性疾病的機會也大幅降低等。但體溫下降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呢?是因此更加健康,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還是變得更弱,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 3一個人的體溫是一個挺複雜的數值,並非一直不變。雖然每一個人的正常體溫可能都會不同,但如果體溫超過你自己的平日正常體溫範圍,那就是發熱,必要時就需要就醫。

查證者:勿怪幸 | 醫學博士

量體溫,恐怕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最普通的行為之一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人體的基本體溫大約是36到37攝氏度左右。生病了第一件事通常就是量體溫。

那這個基礎體溫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最近有文章說人體的正常體溫有下降的趨勢,真的如此嗎?

我們目前使用的人體平均標準體溫數值,是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1851年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規模的人體正常體溫測試後得出來的。當年他通過收集分析大約25000多人的體溫,計算出人體的基礎正常腋下體溫大約在36-37度。這個體溫值被各國使用至今,成為普通人也知道的常識。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世紀到現代,人體體溫持續緩慢下降

但最近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一個研究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體的正常體溫值在近200年前是這個範圍,但現在也許不再適用了。

斯坦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內戰老兵以及其他有據可查的歷史大數據後,認為那個年代的體溫平均值是準確的,男人大約在37度。但這近兩百年來,體溫平均值在緩慢下降。

研究用了三個大的數據做分析。一個是1862年到1930年間美國軍隊的退伍老兵檔案,一共83900人的體溫記錄,因為歷史原因,這個資料庫只有男性的數據。另一個是1971年到1975年美國國家大規模的營養狀況調查收集的數據,一共15301個人。還有一個是史丹福大學自己的資料庫,2007年到2017年十年間收集的578222人的體溫數據。後兩個都有男性和女性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來計算,現代人的體溫平均值大約在36.3攝氏度左右[1]。從19世紀末到現在,每10年大約下降0.03攝氏度。

當然,這個研究因為現實的問題,也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地方。比如1862年到1930年的古老數據,就很難說這些老兵的平均體溫能代表當年的普通人的基礎體溫,畢竟我們沒法知道這些人是否都算健康的普通人,體溫怎麼測的也無法知道詳細,連用的是什麼體溫計都不知道。

而且一個人的體溫是一個挺複雜的數值,並非一直不變。下午的體溫通常要高於早上。老人體溫要低於年輕人。活動後體溫要高於靜止狀態。身高體重也影響體溫。環境的溫度溼度,女性生理周期都會影響體溫。所以體溫不是一個不變的穩定數值,而是時刻處在一個變化的範圍內。

但這個數字還是或多或少告訴我們,人類的體溫的確有所下降。因為這個研究分析了三個不同年代的數據,發現下降的趨勢是持續線性的。雖然下降的幅度到底有多大,是否與人種、地域等因素有關,並無法確定。

體溫持續緩慢下降,其實也不奇怪。地球環境的改變也許也影響了人類的體溫的變化。就像我們人類比起數百年前的祖先,體重身高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體溫也有所改變也就不足為奇。

體溫下降對人類的影響,暫時沒有可靠的研究結論

但體溫下降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呢?是因此更加健康,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還是變得更弱?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是哪一個。

有一些文章援引部分文獻,認為體溫降低會導致免疫力降低,有可能導致患病機會增多。這樣的說法根據現有研究證據是站不住腳的。的確有一些研究文章在研究體溫和抗感冒病毒的關係時發現,升高的體溫有助於清除感冒病毒,暴露於低溫之下的動物和人更容易被感冒病毒入侵而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但這樣的研究參考意義不大。第一,研究比較極端的溫度下的現象,比如耶魯大學的研究比較的是37度和33度的鼻腔溫度[2]。人體體溫是不可能下降到33度的,至少目前不會。第二,清除感冒病毒的能力並不對等於人體的自身免疫能力,人類的這樣的輕度體溫的下降並沒有依據會導致全身免疫機能的低下。

另一種說法是體溫輕度下降不但無害,反而可以延長壽命,增強抗病力。同樣目前也沒有詳實的依據支持這一說法。比如動物實驗發現,通過生物手段降低小鼠的中樞體溫0.5攝氏度,小鼠的壽命延長了15%[3]。但這是實驗室動物的試驗,而且是觀察性的研究。體溫被人為降低後,基礎代謝也會下降,延長的壽命到底是因為體溫下降導致的,還是因為基礎代謝下降導致的,很難斷定。另外,有針對人類的觀察性的研究發現,平均體溫高0.149°C ,一年死亡率高 8.4% [4]。看起來體溫越高死亡率越高。但這也同樣無法說明低體溫就延長壽命。因為普通人也能看出從這個研究文章得出這個結論的不合理之處。平均體溫高,有沒有可能是慢性感染的原因呢?有沒有可能是其他慢性疾病的原因呢?有沒有可能是基礎代謝率高導致的?

另外,女性平均比男性的基礎體溫高,但全球來看,女性平均壽命都要高於男性。觀察性的研究很難排除其他非常複雜的幹擾因素,所以很難得出因果結論。因此,說人類體溫下降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或者說會導致壽命延長,都沒有確實的證據支持,都為時尚早。

那究竟為什麼體溫會下降呢?

目前只能推測,也許是綜合因素導致的。

比如現代人衣服比起以前的人更加暖和,空調、暖氣的普及讓我們常年生活在溫差變化不是太大的環境中,不再需要為抵抗高溫或嚴寒而付出大量的能量,或者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古人那麼需要體力活動,出門有車,甚至很久不出門生活也不成問題。這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還有一個可能:因為抗生素的普及,環境和食品衛生的改善,大幅度降低了現代人患感染性疾病的機會。比起以前的人來說,現代人感染上結核、梅毒、天花這樣的傳染病的機會大幅度降低了。

比如,加州大學做的針對居住在玻利維亞的偏遠地區過著幾乎接近原始生活的Tsimané人的研究發現,這些人休息狀態的基礎代謝要遠高於工業國家現代社會中生活的人(高出大約20-40%),而其中的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有近10%用於對付感染[3]。而基礎代謝率高,通常意味著高的體溫。同時該研究也發現,該地區健康的成年人的體溫也在逐年緩慢下降。

19世紀,急性和慢性感染是非常常見的,是最大的死因之一。比如那個年代在歐洲因結核而死亡的人佔了所有死亡人數的1/4,每7個人就有一人死於結核[4]。而現代社會,很多國家的結核感染率非常的低。比如在美國,結核感染者只佔了人群的 2.7 /10萬人。

假設一下,測量1萬個人的基礎體溫,如果1千人患有慢性或急性的感染,這些人的體溫就可能高於常人,也就會拉高這1萬人的體溫平均值 ,得出的數據值有可能高於感染人數不那麼多的現代人。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當年德國人Wunderlich在1851年測量體溫的結論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因為我們現在無從知曉當年他是如何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收集這樣大量的數據,並且進行計算分析的。體溫當時是怎麼測的,是測的腋下溫度,還是其他部位的體溫,又是如何排除幹擾因素,比如不同部位的體溫不同,早晚體溫也會不同,四季的體溫也會不同,女性在排卵期體溫也與平時不同。要做到排除這些種種幹擾因素得出人群的健康平均體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1851年技術手段很落後,現代統計概念還不存在的時代。再者,現代社會用的體溫計跟19世紀用的體溫計比起來,精確度高了不少,讀取溫度也穩定很多。這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但另一方面,史丹福大學的這個研究也發現1970年代到現在人們的平均體溫也有所下降,這從支持了從19世紀到現代,人體體溫持續緩慢下降這個結論。而且研究發現,1851年代的數據顯示了基礎平均體溫在不同年齡、不同身高體重都有合理的差異,提示這個體溫的數據並非隨意編寫的,而的確是實際測量的結果。

所以,到底為何人類的體溫會緩慢下降,原因可能很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到底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但有一點還是很確定的,發熱還是發熱。雖然每一個人的正常體溫都會不同,但如果體溫超過你自己的平日正常體溫範圍,那就是發熱,必要時就需要就醫。

本文編輯:dorili

想了解更多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闢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參考文獻詳見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36.2度。」 「 哇這麼低啊?」 「沒事,正常。」 37℃已經成為歷史 體溫下降並非好事 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 · 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記得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更我們說,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測體溫的時候都是在36.6℃左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體溫從37℃下降到36.6℃僅僅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有人會好奇了不就是下降0.4℃而已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了,很有可能它們的體溫過高了,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自1851年起,德國有關醫學家在大量研究後表示:體溫37度成為衡量人健康與否的標準。但是近期一份科學期刊表示,37度已經不在適用於現代人。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沒有想到今年人類的體溫竟然突破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體溫已經低於37度時,心情是美好的,但是自己的體溫如果高於37度,那麼這也意味著自己將會受到一種特殊的「保護」。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人體正常37℃溫度已成為歷史,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無奈揭露真相
    文/行走天涯人體正常37°溫度已成為歷史,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無奈揭露真相人的正常體溫是37°。這是一種大眾的常識,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的。然而如果科學家告訴大家這是一種偽科學,也許在幾百年前人的體溫一直都是37°,但是在近200年以來,人的體溫早就已經下降了。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呢?因為根據大數據顯示,其實人目前的正常體溫已經趨近於36.6℃了。大約只經過了150年到200年左右的時間,人的體溫就已經下降了0.4℃,說明37℃的體溫早就已經成為了歷史了。那這說明了什麼呢?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我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於是,求知慾旺盛的我馬上去網上查了相關資料。
  • 正常體溫已不再是37℃!人體開始變涼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特殊時期,測量體溫成為了家常便飯,只要是去公共場合,幾乎都要先測量體溫,在測量體溫時,聽到體溫是36度多會很放心,但凡聽到是37度,就會比較緊張了,需要再測量一次才安心。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不是以前都說37度是正常體溫嗎,怎麼現在一到37度就懷疑是發燒了?
  • 確認了,體溫37度的人真的不正常了
    我們一直被教育,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 研究小組發現,多年來,人體平均體溫持續下降。為了排除改進的溫度計技術使數據產生偏差的可能性,研究人員還在每個數據集中尋找趨勢。果然,不管每個歷史組使用的溫度計是什麼,每個數據集中都出現了降溫趨勢。 帕森尼特說:「人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理上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從19世紀和20世紀60年代的自己,變成了今天更冷的另一個人。」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這一個月,大伙兒算是把這一輩子的體溫都量了。如果知道體溫低於37度,都鬆口氣,如果高於37度,都嚇到不敢喘氣!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類的體溫其實是越低越可怕。而據研究證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再是37度了!那這意味著什麼呢?
  • 嬰兒體溫37度正常嗎 嬰兒體溫37.1頭有點燙怎麼辦
    一個多月的嬰兒體溫37度正常嗎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的體溫會比其他人要高,感覺到冷,用體溫計測量的時候,只有三十七度,那麼腋下體溫37度算發燒嗎,發燒怎麼退燒比較好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就算發燒嗎?
    ,但是很多人對於體溫的正常範圍並不太了解,有些人以為只要超過37度就算是發燒了。那麼到底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呢?按照專業標準來看,體溫正常值範圍是多少?通常來說,定義的正常體溫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以及工具的不同,這樣簡單的定義就顯得不夠用了。
  •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
    都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為什麼每次測量都是36度多,正常嗎?自然是正常的。不大正常的是「正常體溫37度」的這個說法。「人體正常平均體溫是37℃」的起源在我國,人們習慣於測量腋窩溫度。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測量其他部位的溫度,應該被默認為測量的是腋窩溫度。但,而事實上,人體正常的腋窩溫度並非37℃。
  • 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來源:都市快報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體溫37°C已成昨日黃花!人類體溫大範圍降低,或延長壽命30年
    體溫37℃已經過時,36度6才是正統每個人長大後學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正常體溫37°C,是錯誤的。——朱莉.內特博士正如朱莉博士所言,體溫37℃已經過時,36.6℃才是正統。Wunderlich)統計了一百萬人的體溫數據後,得出結論,人類體表平均體溫(腋窩)為37℃,而體內溫度(肛腸,口腔,耳道)溫度稍高一些。所以,正常來說,體溫在36.2℃到37.2℃之間都是正常的。但在傳播中,大眾秉持著「簡單粗暴」的超強記憶法,將37℃列為「最標準體溫」,以致於100多年後的今天,37℃仍然深入人心。
  • 成年人體溫為37度,算發燒嗎?一直是37度,需要看醫生嗎
    但是實際上,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正常的體溫到底應該保持在什麼數值,體溫37度算不算發燒呢?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說明一下。一、人體的正常體溫應該保持在哪個範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測量體溫一般是測量的的腋下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