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過後,武漢重啟。
8月,《中國之翼》雜誌也再次登上航班,
在萬米高空與大家一起分享人間煙火的美好。
本文作為本期機上雜誌
《人間煙火暖雙城》專題的延伸,
與您一起體驗武漢的過早之道,
感受「過早客」的生活之美。
美食家蔡瀾把武漢稱為「早餐之都」,武漢人把吃早餐叫「過早」。過早,是湖北地區對吃早餐的俗稱,顧名思義就是早晨必須做的事。武漢人的過早之道,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清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寫道:「且慢梳頭先過早,餈粑油餃一齊吞」。
晨曦中的「過早」美食
在武漢過早,可以連吃一個月都不重樣,油條、面窩、燒梅、湯包、豆皮、熱乾麵、稀飯、牛肉線粉、炸醬麵、豆絲、鍋盔、湯圓……花樣繁多,且兼具南北之味。排隊時,左鄰右裡打打招呼,老闆食客閒聊幾句,大武漢就在這誘人的煙火氣中醒了過來。
就像成都不能沒有茶,長沙不能沒有辣椒,柳州不能沒有粉一樣,武漢,不能沒有熱乾麵。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據傳是清朝末年,一位李姓太婆經營水煮麵的小本生意。一天,李太婆的水煮麵沒有賣完攤在案板上。夜半時,貓把擱在案板上的香油瓶絆倒了,香油淋在了麵條上。第二天清早,李太婆將麵條煮來過早,沒想到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自此,李太婆開始賣起了這又熱又幹的「熱乾麵」。
在熱乾麵的香氣中,武漢人的一天開始了(疫情前拍攝)
上世紀三十年代,武漢出現了一家專門經營熱乾麵的餐館「蔡林記」,至此,熱乾麵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武漢吃熱乾麵,只要其老闆能說一口道地的武漢話,且在40歲左右的「靈醒」嫂子,這家店的熱乾麵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澆上一勺香油,讓每一根面都清爽、筋道
熱乾麵出了下面的撈子裝碗後,一定要拌上綠蔥,醬蘿蔔丁、胡椒粉、精鹽、芝麻醬、陳醋……最重要的,還要澆上一勺香油,這樣能保證每一根面的清爽與筋道。面吃完了,再讓老闆從鼎鍋裡打一勺滾滾的下面水,把吃剩的面汁衝成「神仙湯」,一口氣喝下去,只覺得餘興未盡,還想再來一碗。
以經營三鮮豆皮而聞名遐邇的「老通城」酒樓,開業自1931年,經過「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齡等豆皮名廚的操弄,三鮮豆皮這個小吃品種,居然成了風味獨具的著名地方特色。
三鮮豆皮一定要皮薄餡足
豆皮本為鄉間草根小吃,「老通城」出產的豆皮,經過了廚師們的改造而定型成為了「三鮮豆皮」。豆皮的「皮」必須用脫殼綠豆,必須是精製米漿;豆皮的餡,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蛋、鮮蝦仁;豆皮的型,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醇。
街邊過早的人們排成長隊(疫情前拍攝)
炸好的豆皮色澤金黃透亮,吃起來則是鬆脆爽口,油而不膩,餡芯香鮮。如果再佐以瓦罐雞湯,更稱得上是漢味吃食的絕佳配合。
面窩,也是武漢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早點。它名為「面窩」,其實是用大米、黃豆按比例浸泡磨漿,混合炸制而成的食品。以前,經營面窩的熟食攤販遍布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最有名氣的要數武昌戶部巷一家謝姓人家,1940年代,謝家在武昌戶部巷租了一間小門面,開始固定經營。從此,戶部巷的面窩聲名大噪,凡從漢口坐輪渡到武昌嘗鮮的人,莫不以到戶部巷謝氏面窩店鋪一嘗為快。
面窩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
吃麵窩過早的好處之一,是極為方便,現在依然可以在早晨上班時間,看到騎著共享單車的青年,一手扶著車把,一手拿著面窩。還有就是便宜,如今面窩的價格仍然不高,在江城現今過早的品種中,算是比較便宜的種類了。如今武漢已發展出了「豌豆面窩」「紅苕面窩」「蘿蔔面窩」等多個品種,面窩家族日益興盛,極受食客的喜愛。
戶部巷是武漢著名的美食街,遊人可以在裡面品嘗各種「過早」美食(疫情前拍攝)
航線信息
想體驗豐盛、美味又極具儀式感的「過早」嗎?國航在天津、青島、瀋陽、長春、成都、廈門、西安等地都有直飛武漢航班,北京至武漢的航班也已經恢復,趁著暑假,一起來武漢體驗做「過早客」的快樂吧!
文章:曾慶偉
圖片:視覺中國、全景 、圖蟲創意
編輯: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