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北大校長念錯字」要的不只是致歉由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整理髮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關於國家公務員考試內容,請關注黑龍江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
√熱點概述
5月4日,北京大學舉行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講話中將「鴻鵠」的「鵠」念成「hao」,這引起了廣泛關注。5日,林建華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致歉信。 對於自己的錯誤,林建華表示,「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發錯音念錯字工作生活中並不少見,於溝通和信息傳播並無大礙,至多反映了一個文字修養的高下,因而多是一笑而了之。而像北大校長因講話念錯字,在網絡上釀成公共事件卻是少見的。很明顯,輿論的「莫名驚詫」,恐怕還是衝著北大名校和名校校長的「名頭」來的。
北大歷史悠久,大師輩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北大校長更是群倫領袖,人文素養自不是尋常人可比。正因如此,北大校長念錯字,在固有印象中便是不可理解、難以原諒的低級錯誤,讓人跌破眼鏡。甚至因此覺得素質的缺陷,讓校長之任是否稱職充滿懷疑。理性地看,一個人的文字水平乃至人文修養的高下,並不必然決定著當校長是否稱職,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校長能治校,為學生學習和教授學術研究創造條件、服好務,有所作為,瑕不掩瑜,文字水平乃至講話水平差一點,也不失一個好校長的標準,因此而質疑自然有違理性,況且人無完人,也有缺點與不足,須予理解與包容。然而,作為北大校長不擅文字、短於人文,又不免令人遺憾。某種程度來說名校校長其素養代表的不只是個人,還有高校及內在的教育導向。一段時期以來,高校不重視人文教育,教育知識化、學術功利化多有詬病,這些問題難以讓人不與校長念錯字聯繫起來。此番校長致歉,有直面錯誤的勇氣固然值得肯定,不過簡單把念錯字歸咎於基礎教育不完整、不系統,甚至言下之意歸咎於工科理學學生之短,未必不是失之偏頗。知名科學家中有良好人文素養和擅於文字的不勝枚舉,他們這方面的修養並非都來自基礎教育,而是重視自身人文修養的積累和養成,功夫都在教育之外。「北大校長念錯字」要的不只是致歉。知其不足與短板,努力加強這方面的修養,避免類似的尷尬再發生,只是一個方面,而作為校長或許還應有注重大學人文教育的責任擔當,推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促進育才與育人的全面發展,無論誰任校長恐怕都需要身體力行,帶頭示範,倡導和培育大學重人文教育的氛圍。
√模擬題
針對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講話中將「鴻鵠」的「鵠」念成「hao」,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使用鍵盤來替代書寫,北大校長在講話中將鴻鵠的「鵠」字讀音讀錯,在社會上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不單單是發音,更加嚴重的可能是書寫,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是當今社會關於傳統文化的意識的缺失,那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是我們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我認為造成發音讀錯的現象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讀音及書寫,人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使用電腦的一些辦公軟體來完成文章的創作,包括畢業論文的寫作,文章的發表等等,長時間不去寫字導致了對於漢字的讀音及書寫把我不準的情況;第二、學校對於漢字或語文的重視力度不高,現階段我國從小就培養孩子去學習英語,甚至是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進行培養,而在我們的傳統課堂當中缺失了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學校當中也缺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第三。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崇洋媚外的現象,包括一些年輕人現在習慣於過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等,而忽略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導致關於傳統文化的缺失。
那針對於題幹中出現的發音讀錯現象,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解決:第一、政府可以引導社會成員,在平時的業餘生活中,多看一些傳統的紙質書籍,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及認識;第二、學校合理設置課程,可以設置傳統文化課程,加強考核,也可以指訂相應的漢字文化考核標準,制定考核細則,增加重視度;第三、政府可以利用媒體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在各大商場、廣告牌、公交站等進行宣傳,在社會上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意義,也可以多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的活動,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增加大家的廣泛參與,進而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相信通過以上措施,可以使大家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對於外來文化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換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黑龍江華圖 李莉
(編輯:黑龍江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