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因「史」而濃鄉村因「特」而美
圖為榮成市寧津街道東墩村海草房。近年來,榮成市加大海草房保護與旅遊相結合的力度,海草房留住「鄉愁」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旅遊業的新增長點。
抗美援朝烈士的獎章、「大包幹」時期的分配辦法、農民貸款創業的借據……在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村史館裡,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村莊的歷史。
「我沒事就過來看看,感到非常親切,每次都有新發現。」10月24日,瓦東村村民鄧文英說。村黨支部書記趙中偉說,這些寶貝能看還能用:2018年,村裡一家兄弟4人想給奶奶樹碑,老人的生卒年月記不確切了,就是從老檔案中查到的。
1992年,瓦東村建了新辦公房,搬家時發現了6麻袋老檔案,是1946年以來村裡的文書、會計單據。有人要當廢紙賣,被趙中偉攔下了。2017年昌邑市號召有條件的村建設村史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有「昌邑小延安」之稱、紅色資源集中的龍池鎮在全鎮27個村全面啟動村史館建設;2018年龍池鎮又啟動鎮志、各村村志編纂工作,這些老檔案成了「無價之寶」。
56歲的村民趙忠亮,這3年變身「記者」,手拿紙筆、走街串巷,尋訪瓦東村和龍池鎮的歷史故事、名人軼事、風土民情。龍池鎮黨委副書記李東告訴記者,鎮政府組織了50多名像趙忠亮這樣有文化的老同志,請中國方志出版社專家駐鎮指導,挖掘歷史文化、紅色記憶。目前,瓦東、齊西、馬渠等16個村已建成村史館;20個村完成了村志初稿,其中《瓦東村志》去年已出版,《龍池鎮志》去年也已經出版。
「搗鼓這個幹啥?又不掙錢。」聽說建館修志,起初有村民反對。瓦東村兩委把徵集優秀人物的大紅榜一貼,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報名。隨著尋訪的進行,村民捐資料、講線索的越來越多。趙忠亮搬著小馬扎請婦女們回憶民謠,一個人記錯了,另一個人跑到趙忠亮家糾正過來;時年98歲的徐其英老人(現已過世),專程從昌邑回村給趙忠亮講了一天。
集體記憶漸漸復甦,村民重新認識了村莊,自豪感、凝聚力被激發了出來。趙中偉說,村史館開放後,有的老人拄著拐杖來看,看得直掉淚。來走親戚的外村人也喜歡來看。敬重英雄、崇尚文化、尊重人才在村內蔚然成風。2017年度,瓦東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鄉村特色、鄉情鄉愁,老建築、老街區是重要載體。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有一所1952年建立的膠東名校——文登天福山中學。2014年該校與外校合併,師生遷走,老校舍閒置了。「當時有開發商相中了這塊地,要搞房地產。我們斷然拒絕了。」大水泊鎮黨委書記滕新強告訴記者,2016年,鎮政府在老校原址引進了威海紫光實驗學校,保留了老建築群,延續了鄉村文脈。
在文登,保護和凸顯鄉村特色已經成為各鄉鎮的自覺。大水泊鎮區的老糧倉,閒了十幾年也沒拆除,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略加改造,成了供外來專家居住、辦公的「小鎮中心」;大水泊鎮瓦屋村的老倉庫,「微改造」成了畢克官美術館;張家產鎮顧家村的地瓜窖,整修成了鄉村圖書酒吧……
「曾經,鄉村建設喜歡模仿城市。現在大家都明白了,特色才是優勢。地方特色、鄉土風貌、淳樸鄉情,才是吸引城裡人才、遊客來鄉村的東西。」界石鎮鎮長於龍勝說。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穎:保留鄉村特色,留住美麗鄉愁,對於凝聚農民的情感認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傳統村落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村落空間、歷史和風貌完整性的有機統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並重,生產生活環境保護與生產生活方式保護並重,形成了傳統鄉土建築保護、鄉村旅遊、民俗文化和生產生活相融合的鄉土文化資源保護模式,做法和成效值得肯定。
鄉土特色的延續既要輸血更要激發鄉土文化的造血功能。除了地方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制度保障、社會力量與民間資本有序合理地參與外,更需要充分發揮當地村民的能動作用,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在深度挖掘和傳承文化根脈的同時,進行產業化升級,創造性轉化,培育出讓村民能夠致富、讓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以人心「活」、產業「活」,促進文化「活」,激發鄉土文化的內生動力,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具有新的內涵、產生新的凝聚力。
留住傳統記住鄉愁
老村變景區
鄉味鄉情還在
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興隆莊社區居民單士臣:我們村原來不叫興隆莊,因為出行不便、吃水困難,先輩們只能扛著鋤頭靠天吃飯。
2013年,鎮上為了解決大夥的困難,打算把我們搬下山安置,拆掉老村復墾出土地。大夥又喜又憂,喜的是終於能夠搬離窮窩子了,憂的是,陪伴自己多年的石院、石牆、石房子再也見不到了,還是有些不捨得。
後來,鎮上修改了計劃,認為石頭房子是個寶貝,要保護開發。沒多久,老村子變成了「石頭部落」景區。103戶村民全部從半山腰搬遷到山腳下安置點,住進了嶄新的二層獨院小樓,擰開水龍頭就是譁譁的自來水,十多米寬的旅遊大道上公交車不斷,可方便了。我家3間石頭房子不僅沒有拆,還給修繕加固了,改造成了民宿。一有空閒,我就回家裡看看,撫摸一下大棗樹,小時候的事一下子又浮現在眼前。村裡面38個不同的石頭小院都進行了保護改造,原來的石路、石牆、石瓦沒動,石碾子都還在使用。
老村雖然變成了4A級景區,可是村子的外形沒變,鄉味鄉情還在。(□張環澤 宋偉 報導)
不僅要留住鄉愁
還應留住厚重歷史
巨野縣文化旅遊服務中心主任申建華: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有120多幢老宅院,大部分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科研價值。為把這些老房子變成旅遊資源,村裡成立合作社,村民用老房子入股,政府出資修繕,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年底分紅。目前,前王莊村旅遊合作社吸納入股村民80餘戶,其中貧困戶17戶,年底每戶預計有800元—1000元的分紅收益。
前王莊「石頭寨」的保護與開發,我是親歷者。傳統古村落留住的不僅僅是鄉愁,還應該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比如說古村落裡房屋、巷弄、水口、古井、殘垣斷壁、一草一木,都是物質層面的保護對象,而發生於其中的記憶、習慣、儀式、信仰、手工技藝等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重要。
古村落保護還要與禮堂文化、農民文化樂園活動結合。鄉音、農家菜、說書、唱戲、趕廟會等也應是古村落開發利用、「旅遊留人」的法寶。目前,前王莊「石頭寨」旅遊業的短板是缺乏本地新生代的參與。讓年輕人回歸,不僅僅是生活的回歸,更是精神上的回歸。(□趙念東 謝新華 報導)
發展鄉村遊
特色要保留
蘭陵縣蒼山街道壓油溝社區主任朱德海:壓油溝村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受地理環境影響,交通閉塞,房屋破舊,農業生產落後,村集體收入為零,一度成為省定扶貧重點村。
2015年,當地開始以壓油溝村為核心,打造壓油溝田園綜合體,依託這裡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扶貧,將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壓油溝田園綜合體共涉及3個鄉鎮14個村,其中一期項目利用「精準扶貧」進行打造,投入資金4.5億元,對壓油溝村及周邊5個村居5000畝山區進行升級改造。
一期項目採用「公司+農戶」方式,通過「文農旅」融合將小山村打造成了一個集特色美食、手工作坊、紅色教育、傳統民宿、休閒養生於一體的4A級景區。自從壓油溝景區2017年7月開業以來,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全部進入景區工作。目前景區累計為貧困人口提供創業、就業崗位600餘個,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2萬元以上。今年10月,壓油溝村還憑藉「企業+政府+合作社+農戶」的組合模式,入選了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紀偉 馮磊 報導)
「木疙瘩」變「金疙瘩」
文化傳承有載體
肥城市正港木業工藝品廠總經理程銀貴:每天在廠房裡看著師傅們加工桃木,我心裡就踏實很多。在師傅們手中,經過幾道工序處理,這些「木疙瘩」會變成人們所喜愛的桃木製品。
肥城是「佛桃之鄉」,依託傳承下來的桃文化和豐富的桃木資源,近幾年桃木商品也廣受消費者喜愛。我作為桃木雕刻技藝傳承人,應該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以往的桃木製品有易開裂、變形的問題,師傅們日夜試驗,先後攻克了桃木易開裂、變形、蟲蛀等難題,桃木雕刻煥發了新生機。面對工藝品產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公司想到了舉辦非遺扶貧項目培訓班,我們編制教材,自2017年到2019年培訓學員2680人。
如今肥城桃木不僅僅是工藝品,也是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這一方水土培育出的桃文化,遠在他鄉的肥城人家裡都有一件桃木製品,飽含著對鄉土的眷戀。無論走到哪,我都會帶著幾件桃木製品,讓外地的朋友了解我們的桃文化。以前的貧困戶成了雕刻師,殘疾人也能實現家門口就業。(□劉濤 李勝男 周鑫明 報導)
多些「煙火氣」發展添活力
在「過度商業化」和「文化空心化」的雙重擠壓下,古村落如何與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建立連接,找到一條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的平衡之道?
平陰縣博物館原館長、古村文化保護者翟建平: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與激活,首要任務是要認清楚傳統村落的價值。找到村落的特色,分析出村落的文化脈絡、地域特徵、建築屬性、建築特色、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這樣才可以給這個村的價值正確定位。
從2005年開始,我走過了368個鄉村,走訪了群眾上千人,拍攝圖片50000多張,完成《我的鄉村,我的記憶》系列書籍。玫瑰鎮夏溝村便是最典型的傳統村落之一,但在「過度商業化」和「文化空心化」的雙重擠壓下,隨著青壯年都流向了城鎮,許多像夏溝村這樣的古村逐漸失去了「煙火氣」的滋養。夏溝村成了我們的第一塊「試驗田」。
傳統村落的保護要重視生態和民生。我們在對老屋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尤其重視古村落傳統生活方式以及產業發展,重新發掘傳承數百年的村落文化。於是,夏溝村原來的供銷社舊址,以「修舊如舊」的原則,改造成了「鄉村記憶館」。很多能工巧匠、文人雅士、網紅主播等相繼來此,在農家小院裡辦起了以玫瑰寫生為主題的畫廊,舉辦文博科普、網絡直播等活動。(□晁明春 韓子強 報導)
保留鄉村鄉貌、留住鄉情鄉愁,需要物質保障。無論是修繕老建築、建設鄉史館,還是編寫鎮志、村志,都要用錢用人。資金和人才哪裡來?
臨邑縣德平鎮黨委委員於豔莉:德平鎮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曹冢漢墓、白麟書院、光嶽樓等文物勝跡留存較多。2017年11月,鎮黨委、政府為保留鄉土文化記憶,決定編寫《德平鎮志》。下設編輯辦公室,並從鎮財政中落實專項工作經費。鎮政府專門邀請對臨邑縣歷史有深入研究的專家進行指導,並且從全鎮各系統中選調11名文字功底出色、歷史文化知識積累深厚的工作人員集中編纂。
為深入挖掘、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編纂辦一方面通過微信等平臺,徵集相關資料並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動員全鎮10個管區、134個村「兩委」和鎮直各單位,全面配合,挖掘相關資料。截至成稿,編纂辦人員到本鎮134個村,徵集家譜30多部,調閱檔案300多卷。
歷時近三年時間,目前,鎮志已經編纂完成,共分為12個部分,共計15萬字,預計首批印刷5000冊,併入選了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以白麟書院為例,其始建於清道光年間,2019年8月,德平鎮政府通過臨邑縣文化和旅遊局申請白麟書院搶修工程專項資金74萬元,委託具有文物修復資質的專業公司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目前已完成白麟書院的搶修工程。(□賀瑩瑩 報導)
如何在保留鄉村特色風貌的同時,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
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偉山:院東頭鎮因處於千年古剎望仙院東頭而得名,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家鄉,現有4A級景區3處,3A級景區5處。院東頭鎮的定位是全域旅遊鎮,為了體現沂蒙山區的特色風貌,我們首先邀請專家高起點、高標準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以「留住傳統、記住鄉愁」為重點,以「保留特色風貌、提煉特色元素、鑄造特色風情」為中心,重保留輕改造,重裝飾輕裝修。對於旅遊規劃區、重點項目、旅遊特色村、歷史文化名村範圍內的建設、改造,既突出沂蒙山區特色,又兼顧群眾的需求,外在建築風格保留沂蒙山傳統古村落的古色古香,內部裝修堅持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古樸與舒適統一。
在發展中,我們不僅注重對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進行風貌保護,還對其餘村莊也進行了分類保護。重點村和一般村的所有建設、規劃必須上報鎮聯席會審批,符合全鎮總體規劃、並經聯席會批准後方可實施。工業項目用旅遊元素進行包裝,打造工業旅遊景區。現在我們對全鎮約五分之一的村實行了風貌管控,制定了簡便易行的規劃審批、建設監管流程。(□紀偉 黃家國 報導)
保護性開發海草房古韻煥新生
榮成
□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劉兆陽 報導
本報榮成訊 在榮成市寧津街道東墩村,保護性開發的海草房被打造成了石島民俗館、國學大講堂、民宿等一批民俗旅遊項目,全村已形成了「一院一主題、一館一特色」海草房主題院落群,每天都吸引著四海遊客紛至沓來。東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書聯說:「2019年,村裡接待遊客約20萬人次,集體收入1000萬元。」
經普查統計,榮成市現存有海草房的村莊共317個2.3萬餘戶9.5萬餘間。現存海草房的年齡最大的在500年以上,大部分都在100—300年之間。
為規劃保護好海草房,榮成市組織專人對全市海草房的分布情況、保護現狀、建築樣式進行全面調研,並於2007年下發了《榮成海草房民居保護試行辦法》和《海草房保護資金管理辦法》,實現了海草房的規範化管理。
很多海草房年久失修,榮成市每年投入20萬元進行搶救式修繕保護,全力維護海草房的原形原貌。
海草房均採用自然石塊砌牆,淺海海苔蓋頂,需要石匠、苫匠、瓦匠、木匠等4個工種的密切配合,共70多道工序,技術含量很高,且全部為手工操作。海草房的保護和傳承,必須培養好技術傳承人。榮成組織成立了由全市海草房技術傳承人參加的海草房保護研究會,定期規劃研究海草房保護工作,並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提升工作待遇等方式,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鼓勵參與修繕和保護海草房。
近年來,榮成市加大海草房保護與旅遊相結合的力度,將現存比較完整的海草房村落設為景點,打造了以煙墩角、東楮島、東墩村為代表的鄉村博物館建設,以「民俗館」「鄉情展」的形式,記錄鄉村的沿革和變遷,展示榮成的民間藝術和農民生活習俗。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海草房,在古韻中煥發新生,同時也成為榮成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河草編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平度
□記者 李媛 報導
本報平度訊 起源於清朝中期的平度草編俗稱「草帽辮」,至今有300餘年的歷史。
74歲的林紅香是新河草編非遺傳承人,她的家裡隨處可見玉米皮、麥稈草、針線布頭等編織材料。「家家都會草編,但沒想到這營生還能讓我們致富。」林紅香告訴記者,原本鎮上都是小作坊居多,產量低,質量參差不齊,政府為了做大做強草編這個非遺產業,就扶持了一批龍頭企業,並幫助企業創品牌拓市場。
而且,為了幫扶貧困戶脫貧,新河鎮還讓草編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子,貧困戶可以通過產品加工,賺取加工費。經過努力,2018年新河鎮成功入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
目前,全鎮從事草編工藝品的企業共有90餘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產品遠銷日、韓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全鎮草編產值24億元。近幾年隨著編織工藝逐步升級,新河草編還登上國際時裝周的舞臺,得到了愛馬仕、LV等國際大牌的青睞。
今年面對疫情衝擊,新河鎮帶領企業主動轉型,通過培育新品牌,設計新產品,在內貿市場開闢出新的出路。今年上半年新河草編的銷量不但沒有下滑反而逆市上揚,國內市場半年銷售額突破3億元。
有形的《文化志》無形的「文化育」
平陰縣孝直村
□記者 晁明春 通訊員 邢建榮 報導
本報濟南訊 「這都過去兩個多月啦,但是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遺憾。」在平陰縣孝直鎮孝直村,村民劉玉紅的話音裡充滿「遺憾」。
讓劉玉紅念念不忘的是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三屆的孝直村「消夏文藝晚會」。這可不是一臺普通的晚會,表演內容都是由孝直村村民自編自演,東家兒子致富有方,西家媳婦孝順有加,甚至一些說不得的「醜事」都給搬上了舞臺。然而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晚會沒有舉行,村民總覺得今年少了點啥。
「舉辦了這麼多屆晚會,我們村集體沒有出過一分錢,費用都是由孝直村村民和企業捐獻的。它不僅給村民提供一個鍛鍊、展示的平臺,還是提高村民整體文化素養、全村文明素質的重要抓手。」孝直村黨支部書記殷景玉說,「每屆晚會的最後都會評選出優秀節目,並將這些優秀節目記載到《孝直村文化志》中,作為孝直村的一種歷史文化留存下來。」
《孝直村文化志》很好地展現了孝直村30餘年來的文化成果。「由於《村志》受『志書』題材的限制,我們在編纂《孝直村志》的時候收集到的大量關於孝直的歷史文化以及村民的感人事跡、好的圖片等等,就沒有辦法放在裡面。這可是孝直村的文化財富,應該想辦法保留下來。」《孝直村文化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王長興告訴記者,家家戶戶都以上《文化志》為自豪,在絕大多數村民家中,《孝直村志》《孝直村文化志》都是作為一種珍藏品擺在最醒目的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