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注意到沒,海底撈一些門店換了新Logo?不僅如此,其2.0升級版形象店也在上海悄然試水。值得一提的是,其背後操盤者是著名的諮詢公司華與華,在此之前它在餐飲業最有名的案例是西貝。
仔細看海底撈這半年來的一系列動作,你會發現,這位以穩著稱的餐飲業一哥,正在積極地尋求改變和贏得年輕人。
網友:我可能遇見了假的海底撈 官方:這是我們的新logo哦
上個月,有網友發微博並@海底撈火鍋,表示「這家海底撈的logo怎麼不對呢」,感覺好像去的是假的海底撈。
而最近有類似疑問的顯然並不止這一位網友,海底撈火鍋官微乾脆在某評論中正式回應,以安各路真愛粉和吃瓜群眾的心:海底撈還是那個海底撈,我們只是啟用了新logo。
原來如此。上個圖來看看新舊對比——
門店整體形象也升級了
海底撈啟用新logo之後,相應的還有門店和整體形象的升級。
比如上海大華這家全新的海底撈門店。在餐飲業「同一城市都在玩一店一景」的大背景下,海底撈也在嘗試打破統一形象,給顧客新鮮感。
3月2日,海底撈火鍋新logo的操盤手、華與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杉在他的微博上證實,發布了基於新logo的上海大華海底撈新門店圖片。
華與華打造的經典案例有很多,知名的有葵花葯業、360、三精、黃金酒、克咳、田七等。因為服務西貝,華與華這兩年在餐飲圈內知名度陡升。
它會給海底撈帶來哪些改變,顯然值得期待。
配合形象升級,海底撈子品牌「海底撈外送」,也專門推出了全新的吉祥物。「討好」更容易喜新厭舊的年輕人,也讓海底撈的整體視覺符號呈現更時尚化的節奏。
作為中國餐飲業的「帶頭大哥」,海底撈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關注。這次的新logo和新門店,也引起了吃瓜群眾和業內人士的熱議。
吃貨說
網友「大爺鐵」:海底撈新形象設計的不錯,一改火鍋單一形象,寓意為好朋友來聚會,四季皆宜。
網友「那個玩具玩具設施建設」:說真的,根本沒有抓住火鍋的主題。特別大堂,配色讓人胃口全無。
網友「辛巴150」:辦公室風格的火鍋店?不是很懂。
網友「鞠一鳴_caebOA」:今天看到一個華為「HI」路由器,這算創意撞車了麼?
還有部分網友表示,「Hi」的設計很像「永輝」的logo(求設計師此刻心理陰影面積!)
……
專業人士說
西南品牌設計人「張小草」:越是專業人越應該用消費者視角去看待商業性logo的變化。海底撈這個新logo更符合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像醒目的路標和符號。
首先,海底撈前面加個「Hi」,與受眾產生互動可以在心裡念出來,像海底撈親切的跟你打招呼。
其次,每個字母的設計都有講究。「H」像是一雙搭肩的筷子,「i」像辣椒一樣,強化川味火鍋屬性。
此外,整個設計呈現年輕化表達,無疑是想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總之是個有感情也有記憶點的LOGO,識別性也很強。
網「珍果騎士」:把已經有能量的文字「Hi」,注入到「海底撈」這一品牌。
研究品牌標識的「標識控」:上次吃海底撈拍的新做的發光logo字時候,還不知是華與華的作品,對話圈,hi,像是對客人打招呼,體現海底撈熱情的服務體驗,或者hi,海底撈我又來了,看到你就能產生互動在心裡念出來,辣椒是火鍋直觀的視覺元素,字體設計還挺穩的。概念取勝的設計。
形象升級的背後是……
據了解,其實這次LOGO升級從2016年6月就開始了,海底撈陸續在新開店面中啟用了新設計。但奇怪的是,此前並沒有引發輿論關注。如果此次不是網友@其官微及官微從側面回應,很多人竟然並沒有意識到餐飲一哥在悄悄「變臉」。
除了形象升級,內參君梳理後發現,幾乎是在半年內,海底撈在提升品牌力、贏得年輕人上,頻頻嘗試。
比如,在海底撈火鍋的官方微信上,「10萬+」爆款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
2016年七夕,《爆笑:我經歷的9個男人》微電影刷屏朋友圈。
當很多餐企的官微在絞盡腦汁寫各種蹭熱點的文案時,海底撈把自己變成了熱點。不僅用微電影這種新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選取的主題也非常有共鳴。
比如,針對單身狗的溫暖措施,已經成為很多人PO微博和朋友圈的新主題。不得不說,為了跟90後95後甚至00後打成一片,海底撈真的很拼。
比如,2016年10月,海底撈植入浙江衛視《我是創始人》真人秀節目。董明珠、任泉等大咖來海底撈當服務員。增加品牌話題度的同時,也為海底撈吸粉無數。
不管別人怎麼看,在內參君看來,這個手筆創了餐飲業之先——要知道以往冠名熱門電視節目的都是美的、加多寶這類企業,而餐飲業的營銷往往被認為「不上檯面」。而海底撈這次的動作,無疑擴大了在全社會、全行業的影響力,大大提升了品牌力。
雖然「海底撈2.0版」門店已試水,但在外界看來這其實依然是在測試市場。昨日海底撈相關負責人也跟內參君表示了類似觀點:「目前只在上海放出一家店,測試一下市場的反應,並沒有最終完全敲定。」
其實可以看出,無論進行logo、門店形象升級,還是在營銷抑或產品記憶點打磨上的嘗試,海底撈都是很低調的。
當不創新就死已經成為餐飲人的共識,作為行業風向標的餐飲巨頭的品牌升級,往往不是「一夜驟改」的顛覆式改變,很多時候是在細節裡低調的改革和微創新。
所以,海底撈「變革」帶給餐飲人的思考, 不僅僅是變的趨勢、必然,而是「變」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李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