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992年,吃魚時的一次偶然發現,讓浙江杭州的高思佶開始了第一幅魚骨畫的創作。此後的近30年裡,魚骨、魚鰭、蟹腳、貝殼等廚餘垃圾都在高奶奶手下變成了精美的工藝畫。今年88歲的她還在老年大學裡開了課,帶大家一起學習,「我們雖然是晚霞,但希望晚霞晚點落下去。」這位奶奶的勵志故事引發網友熱議。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實際上,在160多年前的法國,有一個10歲的男孩,也憑藉畫畫上了當時熱搜,而且就此走上畫家這條職業道路,並且做後成為一代宗師。他是誰呢?
1845年,法國諾曼第的小鎮勒阿弗爾,新開了一家雜貨店。店主阿多羅夫·莫奈是一位儀器商人。安頓不久,他便把遠在巴黎的小兒子克勞德·莫奈接到身邊,送入鎮上的小學,指望其日後能繼承家業。
在學校裡,小莫奈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可上課時還是裝作認真聽講,煞有介事地拿個小本子記著什麼。這時你若悄悄走到他身後,就會發現本子上根本沒有什麼課堂筆記,而是老師和同學們的漫畫肖像——大大的腦袋,小小的身子(有時還會安上動物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每個人最突出的特點。
莫奈在課堂上的小漫畫
小莫奈的「地下漫畫」慢慢在同學中間傳開了,即使被沒收,老師們也會在辦公室傳閱欣賞。如此違反校規的結果是,漫畫竟然流入了鎮上的文具店!
精明的老莫奈嗅到了商機,便做起了兒子的「經紀人」,與文具店洽談展覽和出售事宜。而文具店老闆正愁積壓的相框賣不出去呢,如果給客人搭配上惟妙惟肖的漫畫,豈不妙哉?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相框漫畫」果然銷路很好,小莫奈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到了他15歲時,一幅漫畫已經賣到了20法郎(約折合現在的人民幣5000元,相當於剛畢業大學生一個月的工資)。小莫奈也成了鎮上的風雲人物。但是惜財也惜才的文具店主,卻認為他不應止步於此:「世界那麼大,你得去看看!」
18歲時的莫奈(1858年)
1865年,風景畫大師歐仁·布丹造訪了小鎮,文具店主趕緊抓住機會,給二人製造了一次「邂逅初遇」。小莫奈靈性但稍顯粗礪的線條,遇到歐仁「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油彩,立刻迸發出電光火石般的化學反應。
經過大師的點化,小莫奈的技法更加渾融於心。這顆天才的種子,終於不再滿足於偏安小鎮一隅了。在19歲的雨季,一個悸動的夜晚,小莫奈輾轉反側:「我得回巴黎!」
彼時的巴黎已經不是他童年出生時的那個原鄉了,楓丹白露宮的呦呦鹿鳴,香榭麗舍大道的庇蔭陽光,塞納河畔的槳聲燈影,都到哪兒去了?只有一團團破抹布似的霧霾包裹著空氣,人們直呼「辣眼睛」。也難怪,巴黎主辦了1855年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工業革命患的感冒,早就由那位高冷白皙的「英吉利島國教師」,傳染給脂粉豐腴的「法蘭西沙龍貴婦」了。
求學深造變成了「吸霾之旅」,換作他人,可能心中早就想「羊駝」了。可莫奈的反應就跟他的名字一樣:「區區霧霾,能奈我何?」話音剛落,便被霧霾嗆了一口——重金屬、硫化物、多環芳烴三路大軍直撲鼻腔、逕入面門,每一枚細胞都仿佛被扔進煎鍋裡,發生著美拉德反應……眼看著就要「外焦裡嫩」,突然一枚火星子引燃了他靈感的莽原!
何不嘗試一下,在光鮮亮麗、稜角分明的大色塊裡面,摻入霧蒙蒙的迷離色彩呢?這樣可以造成一種恍若回憶般的、捉摸不定的效果呢!此後,莫奈四次造訪倫敦,目的只有一個——吸霾。你看,多麼可愛的藝術家啊,甘願為了藝術而犧牲健康。在霧都,他對國會大廈、泰晤士河、滑鐵盧橋(老電影《魂斷藍橋》的那座「藍橋」)等著名地標進行了寫生,都選在大霧最濃重的時候。
油畫《日出·印象》
1872年,莫奈回到了他的少年成名地——小鎮勒阿弗爾。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早晨,他鋪開了畫布,此時他胸中湧動的是什麼呢?少年時代那些誇張搞笑的漫畫塗鴉,也許都隱入那團古銅色的晨霧中去了。太陽升起的剎那,他的畫筆浸入霞光……名作就此誕生。當時一個記者許是飽受了霧霾之苦,譏諷道:「這是對美與真的否定,只能給人以模糊的印象!」
「印象就印象,正愁沒名字呢,就叫《日出·印象》好啦!」莫奈隨口一說,便從模糊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後來,他成了「印象派之父」。160多年前給老師畫漫畫的男孩,最後成了一代宗師。(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