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1
千年前,一名佛系皇帝神一般的操作
杜牧有一首詩,叫做《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南梁蕭衍。蕭衍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極為有趣的皇帝,他的傳說有許多,還多是與佛有關:據說南朝「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他分別在63、65歲時,兩次在同泰寺捨身出家,群臣無奈,只好捐錢1個億,向「三寶」(佛寶、法寶、僧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半月後蕭衍還俗;15年後,蕭衍三次出發,這次捐款2個億;1年後,又賺了1個億……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本來面貌與現今所異甚多,剛傳入中國時,並沒有所謂單身、吃素之類,只是因為梁帝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從此逐漸成為漢族佛教的傳統。自南朝,至唐朝三教並存,佛教方才發揚光大。於是乎我們看到許多唐朝詩人入古寺、辯機鋒,柳宗元亦不外乎如此。
2
佛系青年柳河東的迷惘與堅強
我們可以看出,柳宗元無異於一枚佛系BOY。佛家最講究的是一個「空」字,但這個「空」並非「無」,而是「有」,並且是「大有」,當你可以掌握天地流轉、人世古今的時候,自然是空得通透;而所有佛經的作用無異於構建一套理解世界的法則,當你掌握了這個法則,自然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懂了,就不會再汲汲予求;忘了,便只會風輕雲淡,我們所謂之與世無爭的真和尚,自然是參透了的。古代的皇帝們蘊藏著偉大的智慧,你或許聽過孔子周遊列國推行王道;你或許聽過漢末五鬥米教的黃巾起義;但你肯定沒有聽說過那個寺廟和尚們起義造反,相反,他們樂善好施,以濟民救世為所願。所謂儒釋道三教,最迎合統治階層們的是佛教,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不少皇帝佞佛,但這是安世教民的大智慧,從此中國人的品性中,養性也自然大過狼性,這也是為何喜羊羊每次都能贏灰太狼的原因了吧。
3
當你累了,請喝杯枸杞,再微笑上路
當代的青年人們喜歡自嘲,把現實中的無奈化為佛系青年的一句「隨緣」「隨便」「呵呵」,泡著杯中枸杞,笑看風雨人生。佛教之所以漸入式微,是因為佛理已然不再適合這個紛繁的世界,我們看似瞭然紅塵,實則在茫然中默默前行,有時候會迷惘,有時候會無奈,有時候甚至會頭破血流,但是我們一如既往,人生的路,再坎坷也不能停步——新時代的「空」,是心中三千世界,仰望萬點星空,腳下默默長徵。當你累了,請喝杯枸杞,再微笑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