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農財寶典》新牧網唐文豪
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拒絕食用野味的呼聲越來越高。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召來並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
2月25日,《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布,明確規定可食用動物的「白名單」。
鵪鶉、甲魚、田雞?一時間哪些養殖動物還可以吃,成為熱門話題。
人大《決定》劃定禁止食用範圍
想了解哪些養殖動物可食用,還是要從全國人大通過的《決定》中尋找。《決定》指出禁止範圍,一是,首先強調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明確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二是,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編者註:俗稱「三有」保護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但是有三種利用情況例外:
第一,按照《決定》的有關規定,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
第二,比較常見的家畜家禽(如豬、牛、羊、雞、鴨、鵝等),是主要供食用的動物,依照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管理。還有一些動物(如兔、鴿等)的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所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有些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按照《決定》的規定,這些列入畜牧法規定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也屬於家畜家禽,對其養殖利用包括食用等,適用畜牧法的規定進行管理,並進行嚴格檢疫。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公布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家畜家禽的具體範圍按照國家公布的目錄執行。
第三,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中醫藥法、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城市動物園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因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情況,可以對野生動物進行非食用性利用,同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嚴格審批和檢疫檢驗制度。對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動物,《決定》要求國務院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及時制定、完善相關審批和檢疫檢驗規定,加強審批和檢疫檢驗管理。
簡單可以概括為各級野生保護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三有」保護動物)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不能吃;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及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的可以食用。因此要知道一個養殖品種能不能吃需要先判斷其屬於哪個分類。
禁止食用具體品種尚未明確
各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名單都已經明確,而難的是已經被養殖利用的野生動物的分類問題。這裡需要弄清的是哪些屬於「三有」野生陸生動物。2000年8月1日,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加強對我國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以國家林業局第7號令發布。
在「三有」保護動物名錄中,受保護動物包括獸綱88種、鳥綱707種、兩棲綱291種、爬行綱395種、昆蟲綱120屬所有種和另外110種,共計5綱46目177科1591種及昆蟲120屬所有種和另外110種,共計1700多種。該名錄幾乎囊括了除重點保護動物外我國所有能見到的野生動物,其中也包括野豬、瘤鴨、甲魚、竹鼠、豪豬、田雞、蛇類、鳥類等常見特種經濟動物。
這份文件已公布了近20年,因此很多養殖技術成熟的品種還處在這一名單中。《決定》中指出,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公布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家畜家禽的具體範圍按照國家公布的目錄執行。
而目前,新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尚未公布,因此具體禁止食用品種仍未確定。
需要注意的是,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不等同於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行業人士介紹,原有的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包括地方品種、培育品種(配套系)和引入品種(配套系),涵蓋了豬、雞、鴨、鵝、牛、馬、羊、梅花鹿、馴鹿、兔、駝、蜂、犬、貉、貂、狐、驢、雉雞、鵪鶉、鴕鳥、火雞、鷓鴣等眾多品種。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僅有需要保護的我國地方品種。
另外,牛蛙等外來引進的養殖品種未列入「三有」保護動物之中,但是否列入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之中,還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確定。不過,行業人士介紹,引進的特種經濟動物,一般在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養殖產業。
還有,犬類不屬於野生動物,而且處於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理論上不屬於「禁野」範疇。但深圳相關條例草案說明中指出,人類長期以來有餵養貓狗等動物作為寵物的習慣,寵物與人類建立起比其他動物更為親近的關係,禁止食用寵物動物是人類文明的共識,寵物也應當列入禁止食用的範圍。至於肉狗品種會不會被禁,還存在未知數。
行業呼籲:儘快確定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科學劃定禁食名單
此次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決定》公布後,各種流言甚囂塵上,特種養殖行業人心惶惶。除兔、鴿、蜂等少數畜禽品種處於安全區外,大部分品種都多少有禁食的呼聲,即便是身處舊版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的鹿科、雉科、鴕鳥科等經濟動物,也被有些環保組織建議移除食用目錄。
當前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尚未更新,各地執行時就沒有標準且統一依據,因此現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相對嚴格一些。所以行業人士呼籲農業農村部門儘快確定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同時建議部分被列為「三有」保護動物的較為成熟的養殖品種,如鵪鶉、鷓鴣等,能夠繼續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另外,野豬的相關雜交品系也應重新評估。
除了畜禽方面,被林業部門列入「三有」保護動物的蛙類等兩棲動物、甲魚等爬行動物也處於較為尷尬的境地。而實際生產中,蛙和甲魚是水產養殖動物早已成為行業共識,《中國漁業年鑑》每年也會將甲魚、龜(鱉)、蛙類等品種列入統計範圍。相關農業部門也做了甲魚良種場的認定工作。但現在因其屬於「三有」動物而面臨在部分地區「禁食」的尷尬。
「人工養殖的甲魚不應當被列入野生動物的範圍。」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寧波明鳳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嶽明表示,理由有四。其一,甲魚與人類之間不存在劣性共患病,公共衛生風險較低。其二,據對河姆渡文物考究,中國人食用甲魚已有七千年的歷史,中醫也認為其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其三,人工養殖技術非常成熟。發展幾十年來,基本形成經營有資質,養殖有標準,環境有監督,質量有檢測,入市有許可的良性發展趨勢,特別是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可藥,可食、能保健的甲魚產品,市場前景看好。其四,改革開放後,甲魚的養殖和經營已成為我國發展農村經濟效益突出的特種養殖業,養殖地域遍及華南、西南、華東、華中、華北等20幾個省市。至目前,我國甲魚養殖已發展成為年產量35萬噸、一產產值500餘億元,全產業鏈達2000餘億元,從業人員達數十餘萬人的成熟產業。
目前,甲魚行業人士正與相關部門就行業發展現狀進行溝通。事實上,全國人大《決定》中指出,一些動物(如兔、鴿等)的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所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有些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類動物可以按規定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對其養殖利用包括食用等。
例如豪豬、竹鼠在海南、廣西等省份用於扶貧工作中。廣東河源一竹鼠養殖戶表示,聽到這一消息,一下子懵了,望著養殖舍犯愁,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去年剛從養豬轉養竹鼠的養戶感嘆時運不濟。
所以行業人士建議要對符合規定的養殖品種進行評估。評估標準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當然是是否存在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畢竟人民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其次要考慮產業發展現狀,畢竟養殖場是很多養殖戶的全部家當。如果要禁也要做好制定的緩衝期和扶持政策。此外,還參考行業專家的意見,畢竟特種經濟養殖的範圍太大。
截至發稿,國家有關部門尚未公布畜禽遺傳資源目錄,農財寶典新牧網將繼續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