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冒雨掃街催票,但藍營「鐵桿」支持者終究不放心,甚至急出了病,而且還是心病。
據聯合報1月12日報導,近日,不少藍營「鐵粉」出現焦慮、緊張、失眠的症狀,紛紛到醫院掛號,診斷結果為「選舉症候群」。
「選舉症候群」,泛指民眾因選舉議題出現失眠、焦慮、暴躁、暴力傾向等現象,原本就有躁鬱症、恐慌症或焦慮症的患者更是高危險群體。
自去年「大選」開戰以來,南臺灣綠營選情始終保持優勢,讓處於劣勢的藍營支持者坐立難安,距投票日越近,焦慮情形越嚴重。根據目前選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勝算最大。高雄市義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王聖威憂心,選舉結果出爐後,藍營罹患此症的病人可能會病情加劇。
笑容背後,是愁容嗎?
「選舉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可謂五花八門。據王聖威介紹,一名名60多歲女性退休公務員,長期支持藍營。由於藍營屈居劣勢,她一直緊張得吃睡不安寧,甚至有段時間,她不敢看電視,心情波動甚大。她最擔心選後自己的退休金是否不保。
一名中年男子熱衷社區工作,身體健壯,結婚3年性生活圓滿。投入助選幾個月來,常常盯著政論節目看。雖然房事天天來, 但卻容易發生早洩,而且晚上睡覺不安穩,妻子半夜常被他高喊「凍蒜」驚醒。也有夫妻因支持不同政黨,分房而臥。
王聖威表示,最近因對選情焦慮求診的民眾中,女性多於男性,症狀包括失眠、呼吸短促、頭痛、食慾變差等。過去這類「選舉症候群」患者中,有嚴重到產生妄覺、幻想甚至尋死的地步。
他奉勸已有症狀的民眾,選舉倒數時刻要遠離「刺激源」,別太專注於政論節目,不看、不聊政治話題,讓作息保持常軌,並可藉助「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調整情緒。
中國時報1月5日報導,精神科醫師黃偉俐表示,通常選前出現「選舉症候群」的患者,大多是兩位候選人的選情處於伯仲之間,會讓各派支持者感到焦慮、不安,但這次「總統大選」雙方差距較大,各方支持者大多心裡有底,選前求醫患者不如往年多。
「選舉症候群」在島內早已不是新鮮事,觀察者網查詢後發現,無論是中央公職人員選舉,還是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只要一到選舉的時間節點,都會湧現有關「選舉症候群」患者激增的報導。
2004年「總統」選舉中,「連宋配」極有可能問鼎大位,但最終時刻,「水蓮配」因兩顆子彈意外當選。同年4月,《遠見雜誌》刊文稱,如此戲劇性的結果令許多人無法接受,民眾集結在「總統府」前抗議。電視不斷重播這些激烈衝突的畫面,許多民眾產生失眠、心悸、胸悶、恐慌和焦慮的症狀,甚至出現憂鬱、躁鬱的傾向。
臺北市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方俊凱認為,選後令人擔心的不只是民眾的情緒問題,還有很多人的思考邏輯出現偏差,譬如藍營堅信綠營做票,綠營則認為藍營輸不起。這種兩極化的思考模式可能會埋下社會不安的因子。
高雄市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文榮光醫師,從群眾、政治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提出觀察,認為目前臺灣的政黨已經像宗教信仰一樣深植民心,支持者「信得愈深,就愈容易被催眠和煽動」。
前年「九合一」選舉前夕,新北市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就表示,前來求診的民眾較平日增加2至3成,幾乎全是「選舉症候群」。
楊聰財指出,選贏開心一天,但選輸可能難過一周或一個月,通常選後憂鬱個案會增加,曾有患者嚴重到視選輸為世界末日,出現燒炭自殺的念頭。
臺北市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陳思齊還提醒,選舉造勢活動增加,噪音超過90分貝,可能引發不適,短時間或許尚可忍受,但長達好幾個小時,恐出現頭暈、耳悶。
繁花似錦40解讀:
選什麼舉,選來選去就這幾個人,和專制有什麼區別,一個政黨還能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明確現在幹嘛以後幹嘛,看看彎彎蔣經國走後變成什麼樣了,皿主變民粹,政策就靠吹,選上不兌現,換人就推翻,呵呵,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