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學名Rock Music,花名Rock'N'Roll。從科學的角度,作為大類的「搖滾樂」通常用Rock Music,而Rock' N' Roll更多特指50年代的搖滾風格。不過,廣大人民群眾提到「搖滾樂」的更喜歡用Rock』 N' Roll,因為Rock'N'Roll更酷也更「髒」。
Rock'N'Roll在黑人俚語裡有比較明顯的「性」暗示,所以,當1951年白人DJ阿蘭·弗裡德(Alan Freed)把「Rock『N'Roll」帶給主流聽眾(其實就是白人聽眾),成為一個歷史性的事件。要知道,195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黑人音樂被歸入「Race Music」(種族音樂。
Chuck Berry美國黑人音樂家、歌手、作曲家、吉他演奏家。貝裡是搖滾樂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藝人之一,他的吉他演奏風格鮮明,作品融合了布魯斯與鄉村音樂的元素,善於創作與青少年息息相關、充滿時代感的音樂。有評論家認為貝裡民謠詩人的大名與他創作的歌詞分不開,它們反覆闡明了搖滾樂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他將歌曲《搖滾樂》獻給了搖滾音樂,通過《甜蜜的十六歲》向年輕一代表達搖滾樂的價值。
1956年的Chuck Berry, 還只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他是戰後第一個用年輕一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思想的歌曲作者。 從五十年代起,他那精瘦調皮的舞臺形象就出現在一系列以搖滾樂為主題的影片裡,如(Rock,Rock,Rock), (Mister Rock and Roll),(Go,Johnny,Go)。貝裡的吉他演奏方式和創作風格直接定義了搖滾樂,搖滾舞臺上後來被頻繁模仿的經典「鴨子步」就是由查克·貝裡所發明。
他在五十年代灌制的許多唱片使他的歌曲風靡美國。他的名曲 「梅波蓮」(Maybellene)、「碾過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棕色眼睛的美男子」(Brown-Eyed Handsome Man)、「甜蜜的十六花季」(Sweet Little Sixteen)、「旋轉不息」(Round and Round)、「納丁」(Nadine)、「小奎尼」(Little Queenie)、「你抓不住我」(You Can't Catch Me)、「甜蜜的搖滾」(Sweet Little Rock and Roll)、「生活在美國」(Living in the U.S.A.)等等 成為早期搖滾經典之作。多年來,人們都把他視為搖滾樂的創始人之一。然而Berry對搖滾樂的貢獻有必要重新重塑定義,他的音樂離我們今天所聽的流行樂還有一定的離,已經太多人不知道 Berry的存在了。
對於Berry來說,除了他的歌曲以外,它的歌詞創作和吉他演奏都對搖滾樂產生過重大影響。貝裡的歌詞,與當時一般搖滾樂的陳詞濫調或無意義的音節相比,水平顯得要高些。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50年代美國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要求。1940年代,電吉他引入布魯斯音樂,與其他同期融合的音樂元素一起催生了「節奏布魯斯」。電吉他在「節奏布魯斯」的樂隊編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也是在這個時期,電吉他的演奏技法開始各種推陳出新,查克·貝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Berry的演唱採用呼喊式的風格,但發音比較清楚。他的吉他演奏更是迎來了大量的追隨者。可以這麼說,在吉他天才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出現的前十年,貝裡為搖滾樂的吉他風格樹立了樣板。
對於查克·貝裡,最全面的評述來自「搖滾名人堂」總裁格雷格·哈裡斯(Greg Harris):「查克·貝裡就是搖滾樂本身。作為毋庸置疑的桂冠詩人,他影響了身後每一個搖滾樂藝人和吉他手。」總之,沒有他,就不會有後來的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Beach Boys、Bob Dylan或者其它云云樂隊/歌手。否認他是搖滾樂奠基先驅,將是否認整個搖滾樂的發展歷史。比起他來,貓王可能讓搖滾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但Berry卻是這種音樂的精魂所在。
這些歌曲風趣而帶有叛逆精神,體現了當代青年面對社會現實的壓力感到無法適從的心情。這一切都已滲透在整個西方文化之中。他那動聽的吉他聲和歌詞中虛張聲勢的流行語構成了搖滾音樂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