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戒菸噱頭的電子菸曾風靡一時,線上線下賣得風生水起。然而,去年下半年,電子菸被停止了線上銷售。與此同時,又一個號稱有助戒菸的新品種——茶煙,卻悄悄火了。
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茶煙線上銷售額達4825.1萬元,相較於2019年2月增長143%,一年內線上交易額超過5億元。茶煙似乎大有替代電子菸線上消費的勢頭。
有捲菸之形無菸葉之實
打開某電商平臺,以「茶煙」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商品琳琅滿目。銷量最高的茶煙高於每月3萬件,其他品牌月銷量也動輒上千件。其種類也很多,往往根據茶煙中捲入的茶品種類細分,如普洱、黃金芽、茉莉花、龍井等。大多數茶煙商品主打「替煙良品」「健康好禮」「非菸草製品」等宣傳語,令人心動不已。
這些宣傳語似曾相識,電子菸風靡一時之際,幾乎也是上述辭藻堆砌。只是,茶煙多了一條更吸引人的籌碼——不含尼古丁。
茶煙究竟與傳統捲菸、電子菸有何區別?
記者了解到,電子菸是通過霧化等手段,將尼古丁等變成蒸汽後,讓用戶吸食的一種產品。茶煙則是用茶葉代替傳統捲菸中的菸絲,茶葉點燃後被吸食,有傳統捲菸之形,而無菸絲之實。吸茶煙實際上就是在「吸茶」。
「傳統捲菸讓人成癮,主要因為煙氣中的尼古丁成分。但除了尼古丁,捲菸的煙氣中還包含焦油等60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日前,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至於電子菸,「按出煙原理分類,電子菸包括加熱不燃燒、煙油霧化等類型,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焦油、懸浮顆粒等有害物質,但大部分電子菸仍以致癮的尼古丁作為主要成分,與傳統捲菸相比只是換湯不換藥。」張建樞表示,另一方面,吸電子菸還可能把其他多種未發現的有毒化合物吸入體內。與此同時,電子菸同樣存在二手菸的健康風險。
張建樞指出,繼電子菸「失勢」之後,商家又極力將茶煙打造成替煙良品的形象,以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飲品茶葉作為宣傳重點,利用人們對茶葉有益健康的固有印象,誘導消費者為茶煙買單。此外,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菸民的習慣和認知發生了改變,這或許也是茶煙「崛起」的原因之一。
據卷卷智庫統計數據顯示,本次疫情相關科普進一步加深了國民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尤其是對肺部等呼吸系統問題的關注。吸菸的負面形象進一步被強化,遞煙、送煙可能會給人帶來越來越多的反感。
打著「健康」「戒菸」旗號的茶煙趁虛而入,銷售量大幅上升在所難免。
茶葉燃燒後對人體沒好處
然而,擁躉眾多的茶煙真的健康嗎?
「喝茶和吸茶大不一樣。茶葉燃燒以後對人體沒有好處。」日照市茶葉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段永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喝茶,能把茶葉中咖啡鹼、茶多酚、胺基酸、維生素等浸泡至水中,繼而被人體吸收。而茶葉燃燒後,茶葉中咖啡鹼大多升華流失,茶多酚、胺基酸、維生素分解或變性,釋放的絕大多數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段永春做了一個形象的類比——茶葉燃燒,與普通植物秸稈燃燒釋放的成分差不多的,而人吸入茶煙,不就類似於吸進了植物秸稈燃燒後產生的煙霧嗎?
張建樞也持有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吸茶和飲茶是不同的服用、吸收方式,商家不能因飲茶對健康有益而偷換概念,將吸茶也包裝成有益健康的產品。「就像我們平時所食用的肉類,煎炒烹炸皆美味,而且肉食中營養豐富,但並不是所有的肉食製品都對身體健康有好處,油炸食品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垃圾食品之首,油炸的肉食更是『壞脂肪』的重災區。」
口感不好菸民並不認可
除了「健康」的噱頭,商家還扯起「不含尼古丁」「戒菸良品」的大旗。茶煙真能幫助菸民戒菸嗎?
張建樞指出,茶煙的口感並不好,可能會讓菸民無法接受,難以成為傳統菸草的替代品。
有著30年吸菸史的於先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吸茶煙的過程中,感覺有股發黴的秸稈味,幾乎沒有茶葉的香味。與普通捲菸相比,茶煙氣味更嗆嗓子,更易引發呼吸道不適。「這種味道與普通捲菸截然不同,我第一次抽茶煙就無法接受,後來也再沒有抽過茶煙。」
此前,有媒體採訪過十幾名抽過茶煙的老菸民,他們同樣對茶煙的味道並不認可,甚至有些接受不了,某藝人也分享過「茶煙很嗆,嗆到眼裡都是淚水」的感受。
「另外,即便吸食茶煙,也無法減輕菸民對尼古丁固有的依賴感,因此很大程度上無法助力菸民戒菸。」張建樞表示,「總之,茶煙有益的作用尚未被證實,負面的影響卻必然存在,因此不提倡吸食茶煙。」
生產銷售落入監管難窘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新興產品一樣,茶煙的生產、銷售等環節也落入了監管難的窘境。
「加熱不燃燒型電子菸主要原料為菸草提取物,因此在國際上屬於菸草範疇,菸草專賣局等監管部門有權利、有義務對其監管。而茶煙的主要原料是茶葉,目前尚未納入菸草的監管範疇。」張建樞表示。
供人飲用的茶葉屬於食品的範疇,記者登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發現了有關傳統茶葉的相關成分指標,卻並未搜索到有關茶煙的詞條。可見,茶煙尚未納入該部門的監管範疇。
張建樞表示,茶煙的監管機制尚不明晰,安全性更難保障。對茶煙的監管方式、監管程度、能否處罰等具體問題,還亟待國家在立法層面上進行完善。
事實上,戒菸並非只能依靠電子菸、茶煙等替代品才能完成。科學戒菸的方式很多。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吸菸有害,尤其是80後、90後,對吸菸有更加理性的認知,不會輕易『入坑』。這與疾控中心、控煙協會等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多年來的宣傳成果密不可分。」張建樞表示,煙齡較短的菸民可以撥打12320全國衛生熱線,獲取有針對性的戒菸計劃。煙齡較長、菸癮較大的菸民,或者有戒菸嘗試、但又復吸的菸民,則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的戒菸門診,向專業的醫師進行諮詢並進行有效戒菸。
有數據顯示,疫情居家期間,由於買煙不方便、顧及家人健康和個人衛生等諸多因素,已經有吸菸者客觀上完成了戒菸。在張建樞看來,這是個較好的戒菸時機。病毒蔓延相當於給一些菸民營造了強制戒菸的環境,開了個好頭,但疫情過後,堅持戒菸、抵制復吸同樣重要。
戒菸也是一種「修行」,自制力尤為重要。如果要選擇菸草替代品輔助戒菸,則要睜大雙眼,萬不可為了「出坑」而掉入另一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