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聖誕節,似乎比往年的聖誕節都要熱鬧一些。很多人都在拍聖誕視頻、做有聖誕元素的甜品,互贈聖誕禮物。
有些家長則會扮演聖誕老人逗孩子開心,還會在孩子熟睡後,把禮物放到床頭。
這些行為,不僅為孩子的童年編織了一段美好的夢,同時也會讓大人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近段時間,滿街、滿屏的"紅配綠"。看著這樣的色彩搭配,你並不覺得它們俗氣,相反還會覺得很喜慶。
但是在這歡樂的氣氛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聖誕節是洋節,我們不應該過!
如果有人在一個月之前跟我探討要不要過聖誕節這個話題,我也會很堅定的站在反對那一派裡。
原因很簡單,我覺得聖誕節與其他西方節日不同,它是一個帶有很強宗教屬性的節日,我們大張旗鼓的當做傳統節日來過,確實不合適。
可如果現在有人再跟我討論要不要過,我的答案則是:必須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喜歡節日呢?僅僅是因為有個可以縱慾消費的理由,或者有禮物可以收嗎?
其實,我之前一直覺得倡導節日文化,不過就是消費主義的陷阱。
直到最近,我看了幾篇有關幼兒心理引導的材料我才意識到,人們對於節日的熱衷,不過是在給繼續活著找尋希望……
請大家跟我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是靠什麼樣的信念熬過日復一日乏味的學習生活的?
無非就是要在枯燥中,給自己找個盼頭兒。
單日的課表中,愛好運動的孩子會盼著體育課的到來;喜歡畫畫的孩子會盼著美術課的到來;喜歡唱歌的孩子會盼望音樂課的到來。
當然也有人會盼望著課間發下來的豆奶,中午的盒飯,或者間操時與暗戀的同學匆匆一瞥!
在一周的學習生活中,周一上學就盼望著熬到周三,因為只上半天課;從周四開始就盼望周五放學,熬過去就可以過輕鬆的周末了。
從小的時候開始,我們的人生就是"分段式"的,就跟玩超級瑪麗一樣,這個階段目標達成,收穫獎勵,然後進入下個階段。
而這個收穫獎勵的環節,就是我們長大後想要過節的理由。
我們要過節,其實有時候過的根本不是節日本身,而是要滿足自己那顆不肯安於現狀的心。
那些願意過節的人,往往都是對生活充滿期待的人;相反那些嫌過節麻煩的人,往往都是生活中過的意志消沉的人。
那為什麼會有人在面對生活或者工作的時候,總是缺乏激情,對什麼事情也提不起精神呢?
就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從來沒有給過他們"儀式感"。
無論是新年、生日、紀念日,或者各種節日,總是會當成普通的日子來過——沒有驚喜、沒有新意。
慢慢地,他們就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沒有了期待,從此渾渾噩噩過完一生……
所以,生活需要儀式感,而過節,就是給自己的生活平添一種儀式感。
這個儀式感,可以是對之前自己的鼓勵,可以是對自己的心疼,也可以是開啟新階段的標誌。
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式感,我們要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可以更好,我值得更好。
這就是我們過節的意義,不過是要給那個已經全身是傷的心靈放個假,通過短暫的愉快,然後讓它迎接更大的挑戰。
武漢解封的第一天,大家都在猜他們第一件事會做什麼,會吃一碗熱乾麵?還是會去買一杯奶茶?還是跟朋友不醉不歸?
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解封當天最熱鬧的地方竟然是民政局,不是離婚而是結婚。
在武漢解封當日,有171對情侶選擇領證結婚。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經歷了生死,才知道幸福有多珍貴。
可我卻覺得還有另一層含義:正是因為他們見證了生命的脆弱,才需要為繼續活著找尋勇氣。
這樣的一份儀式感,才能讓大家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
2020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太難了,所以在這個契機,我覺得大家更需要放肆的、開懷的、投入的去過一個節日。
在這個節日中,拋開煩惱,治癒自己,給自己充滿電,繼續為生活而奮鬥。
有時詩和遠方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最盪氣迴腸的詩篇,就源自我們最樸素的生活。
精緻生活,製造浪漫和驚喜,為生活保鮮,就是生命中最美的詩!
如果這個聖誕節你沒有暢快的過,那我們就跟家人、朋友相約元旦,徹底送走2020,送走這一年的傷心和難過,輕裝上陣,奔跑著擁抱2021。
——END——
春渢儘量每天更新
文字/晨涵 插圖/網絡 校對、排版/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