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優化成都市醫療衛生資源空間布局,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成都市衛計委決定會同市規劃局編制《成都市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配置,優化部省市級三甲醫療資源空間布局,提高群眾就醫獲得感。《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什麼?有哪些具體內容?市民將能享受到哪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成都晚報特邀成都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謝強、成都市規劃設計院一所所長唐鵬進行了權威解讀。
為何進行修編?
上一版成都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規劃編制時間較早(2005年),已經與現在的城市發展目標和空間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隨著成都市總規的修編,也要求在按照總規對我市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對醫療衛生規划進行修編,適應成都市行政區劃的調整、中心城區範圍的擴大、規劃年限的調整以及規劃人口的重新測算等一系列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看病難這樣的民生問題依然存在,優質的醫療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均衡,應該通過本次規劃修編,解決這些問題,回應新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調整醫療資源規劃
構建「15分鐘健康圈」
據謝強介紹,成都市衛生資源總量已能較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看病就醫需求,千人口床位數為8.38張,在國家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中居第二位。但是,千人口床位數是以常住人口來計算的,成都是輻射全省、服務西南,要服務大量外地來就診的患者。從布局上來講,我市醫療資源區域分布不均的問題確實存在。今後醫療資源總量仍會隨著人口增長、城市發展逐步有所增長,但主要方向還是在空間布局和醫療服務質量上進行優化和提高。「所以,這次調整醫療資源規劃,就是著力解決布局不均、結構不合理、可及性不強等問題。」
在此次的布局規劃中,對原有的醫療資源布局進行優化,首先按照總規要求,根據最新的空間布局、產業體系、城市形態和人口遷移變化,調整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總的考量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讓醫療資源布局更均衡合理,讓老百姓看病就醫更便捷、更高質量。與此同時,提出在城區建成區構建「15分鐘健康圈」,就是要按15分鐘步行距離(800-1000米)為服務半徑,規劃配置包含至少一家社區服務中心,做到醫療機構服務半徑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服務群眾。
有哪些舉措?
按照國家規定,在地市級區域,每100萬-200萬人口設置1—2個地市辦綜合醫院,服務半徑一般為50公裡左右。
四個新城規劃建設三級醫療機構,滿足龍泉山東側大開發的需求。
轉變就醫觀念,大力推分級診療,一些感冒咳嗽發燒類常見病在社區醫院,大病去大醫院,做到「小病不出社區」。
在醫聯體建設方面,通過華西醫院、省醫院、市一醫院、市二醫院、市三醫院、市婦兒中心醫院等部省市級三甲醫院與縣級醫院、社區醫療機構等建立醫聯體,促進人才和技術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推進醫聯體和分級診療
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目前,成都正在推進的醫療資源均衡布局都有哪些舉措?又會為市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唐鵬告訴記者,這次的規劃對象包括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其中醫療機構又分為綜合醫院、中醫院和專科醫院三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至2035年的規劃千人床位8.8張這個數據,測算出全部醫療機構的規劃床位數,再根據功能定位和合理的服務半徑進行規劃空間布局,而公共衛生機構按照每個區的常住人口數、服務範圍、工作量等因素進行合理布局。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醫療資源豐富,重點是要優化整合,提升服務質量;東部新城要提前謀劃、規劃先行。此次,在《規劃》中提出,四個新城規劃建設三級醫療機構,滿足龍泉山東側大開發的需求。謝強表示,在就醫中,老百姓的觀念應進行轉變。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分級診療,建立醫聯體,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讓大家在社區就可以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
據介紹,分級診療是醫療機構的「分工」,而不是醫療品質的「分級」,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只是功能不同,一些感冒咳嗽發燒類常見病在社區醫院,大病去大醫院,做到「小病不出社區」,大家看病就醫就方便很多。「今年,成都市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改善醫療服務3年行動計劃,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實施「網際網路+醫療」行動,加快推進智慧醫療。」
有何規劃目標?
2020年前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龍潭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綜合樓建設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
2025年左右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錦江分院、四川省骨科醫院天府新區醫院一期、省人民醫院高新分院、天府新區大型綜合醫院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到2035年
天府新區、高新南區將成為我市優質醫療資源新的富集地。
預計下半年完成全市規劃方案
未來建設成為西部醫學中心
唐鵬透露,目前已完成原規劃實施評估工作,正在進行全市醫療衛生設施規模預測以及五城區、高新區的空間規劃布局工作,並已經啟動其他區(市)縣的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專項規劃的編制,預計在下半年完成全市的規劃方案,並提交市規委會審定。《規劃》實施後,將給成都市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群眾看病就醫帶來哪些變化?唐鵬表示,市民會明確看到三個方面的變化,「將會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密切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並通過重新確定規劃標準,使醫院、尤其是三級醫院的布局更加符合城市發展以及人民的期盼。此外,打造15分鐘健康圈,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均衡布局。
據謝強介紹,本次《規劃》期限為2017年到2035年,分兩個階段,近期到2020年,遠期到2035年。在這期間,有很多優質項目逐步投入使用,比如2020年前,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龍潭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綜合樓建設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2025年左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錦江分院、四川省骨科醫院天府新區醫院一期、省人民醫院高新分院、天府新區大型綜合醫院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同時,一些區(市)縣也有自己的特色項目,比如,溫江區成都醫學城建設,武侯區環華西智慧醫谷建設。各個區(市)縣也都在謀劃形成高端醫療聚集,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形成健康服務業「生態圈」。到2035年,天府新區、高新南區也將成為我市優質醫療資源新的富集地,大大緩解原主城區大醫院人擠人的現象,醫療資源布局將更加均衡合理,群眾就醫更加方便,基本上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需要。成都將高水平建設成為西部醫學中心,打造成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區域性國際醫學中心,將成為健康產業發達、健康文化鮮明、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有力的國家健康城市。(記者 胡科)
來源:成都晚報
想獲取更多政務新聞及服務資訊,請下載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政務客戶端——四川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