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賞花、磨豆腐、吃農家飯……5月29日,武漢市民李麗蓉帶著家人來到羅田縣駱駝坳鎮燕兒谷,一家人玩得十分開心。她說:「原以為到羅田只能上天堂寨、登薄刀峰,沒想到處處皆有景,景景不相同。」
「四季有景觀,月月有花賞,處處能休閒。」羅田縣委委員熊慶介紹,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羅田近兩年把全縣作為一個「景點」進行規劃建設,通過「能人回鄉」激活全域旅遊。截至5月底,已有98個「能人」回鄉,開工項目62個,涉及觀光農業、文化民俗、漂流體驗、旅遊服務等方面,總投資額78億元。
千裡大別山,美景在羅田。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休閒娛樂、養生養老、宜居宜業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羅田縣委書記汪柏坤提出:「生態立縣,綠色發展,要充分利用綠色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把全域旅遊作為綠色發展的突破口,實現金山銀山的發展目標。」
全域旅遊首先從生態保護著手。從2014年開始,羅田縣封山育林,實行嚴格的「八個禁止」:禁止商品材採伐;禁止新審批木材加工企業;禁止縣道以上公路沿線林木採伐;禁止採挖房前屋後零星樹木;禁止毀林從事開墾、取土、取石活動;禁止採割松脂;禁止亂挖樹蔸;禁止非法獵捕野生動物。
2016年,羅田對天堂寨、薄刀峰、黃獅寨、青苔關等四個國有林場和天堂湖國家溼地公園進行全方位保護,停止審批新項目,停止外來人口遷入。
羅田森林覆蓋率從2014年的66.37%升至68.43%;國土綠化率從70.12%提升到73.5%,均居全省前列。
羅田重點景區、主要遊客集散地的旅遊廁所均建有第三衛生間,A級廁所比例達100%,累計新建旅遊廁所45座、改造18座,基本實現「數量充足、乾淨無味、管理有效、免費使用」的要求。
能人回鄉激活資源
如果僅依靠政府投資,綠水青山難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羅田把目光轉向在外打拼的能人,能人回鄉成為該縣「一號工程」。
去年5月26日,羅田籍企業家閻志率卓爾文旅集團回鄉,籤下羅田全域旅遊合作開發協議,投資50億元打造天堂寨、天堂湖、青苔關、觀音山、黃獅寨5個重點景區;建設九資河、勝利、三裡畈、匡河、鳳山5個特色小鎮,這是羅田史上最大一筆引資項目,成為羅田全域旅遊的「引爆點」和「定盤星」。目前,率先開工的勝利小鎮雛形初現,它布局有特色民宿、酒店、書院,遊客在大別山能享受到現代都市和鄉土氣息結合的旅遊體驗。
北京律師徐志新返鄉創業,投資1.6億元,將7000畝荒山變成3A級景區燕兒谷,高峰期每天接待遊客超過6000人,帶動農民就業300餘人。河南人韓路鋒是羅田女婿,他在平湖鄉沙塘角村投資2.5億元,建設「七彩花果山」,利用村民閒置土地打造花海樹海,栽種進口賞景花卉和苗木各100多種,包括歐洲月季、魯冰花、鬱金香、日本赤楓等名貴品種,吸引大批觀光客。
「全域旅遊,重點在融合。」羅田縣旅遊局局長林玲介紹,通過能人回鄉,加速推進農旅、林旅、文旅融合發展,培育打造旅遊新業態。
2016年,匡河鎮張家河引進湖北祥禾園林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畝種植玫瑰、牡丹、桂花等,「花卉苗木種植+精油加工+旅遊觀光」農旅融合,打造出遠近聞名的玫瑰花海。
白蓮河鄉能人徐應良投資新建「十裡荷塘」生態休閒觀光產業園,種植荷花6000餘畝,圍繞荷花產業配套遊步道、觀景亭、停車場、旅遊廁所等設施,成為農旅融合樣板。
羅田是著名的「板慄之鄉」,多位返鄉創業者嘗試林旅融合,將鳳山鎮豐衣坳板慄園、河鋪鎮八裡畈板慄園、大河岸鎮周家咀板慄園等改造成板慄公園。去年8月26日,羅田板慄採摘文化節吸引2000多名遊客,打板慄、品民俗、看美景。生態園負責人鄭海元表示,準備再流轉5000畝,從種植、生產到旅遊深度融合,把大河岸沿線建成板慄採摘帶。
三裡畈鎮張家衝村被譽為「荊楚家學第一村」,羅田縣統計局原局長丁漢平退休返鄉,以丁氏族人的家學故事、實物等為載體,發展傳統文化體驗、鄉土旅居和文創農產品等產業,讓曾經髒亂差的家鄉變景點。通過旅遊+的融合帶動,羅田縣去年旅遊綜合收入38.6億元,同比增長30.4%,其中新業態新項目帶來的旅遊收入近19億元。5年前,上天堂寨、登薄刀峰,曾是羅田旅遊的主要內容,兩大景區收入曾佔羅田旅遊的七成。如今,兩大景區旅遊收入佔比下降到30%左右。
「四季有景」「四季可遊」,一個全域旅遊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陳,其終極目標是全面建成「詩畫羅田」——鄂東最佳旅遊目的地。
(記者陳世昌、通訊員劉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