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物聯網 發表於 2020-12-18 10:29:27
2020即將接近尾聲,回首遠望,物聯網從最初的概念炒作逐漸冷卻,如今的物聯網產業不再是資本炒作的資本,物聯網企業也逐步認清現狀,不再繼續熱衷於「熱點」炒作,「務實」,可以說是當前物聯網企業最大的改變。
然而在「務實」之下,卻是物聯網產業的歡樂與哀嚎——既有企業進入,又有企業退出。在不斷進進出出的過程中,馬太效應也逐步凸顯,但後入者,依然可以在物聯網產業中,獲取到自己的份額,但是否盈利,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重點。
鴻蒙OS
對於鴻蒙OS的熱度,基本無需多言。自從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後,華為就開始全力打造鴻蒙OS,並在2019年8月正式對外宣布。作為我國第一個物聯網作業系統,鴻蒙OS在2019年受到了眾多質疑,而華為也是在眾多用戶的質疑下,不斷對鴻蒙OS進行優化及升級,並在2020年9月份,正式推出鴻蒙OS 2.0。
與鴻蒙OS 1.0不同的是,鴻蒙OS 2.0的推出,並非是單獨的系統,而是開始與華為生態企業展開了合作——部分企業開始採用鴻蒙OS系統。這一行為也表示鴻蒙OS的正式應用。
而在12月16日,華為更是允許部分開發者把鴻蒙OS Beat版應用在華為手機中,正式取代以往的安卓系統。據悉,鴻蒙OS將在2021年全面應用在華為手機中。華為的「1+8+N」物聯網戰略,也將正式完成其「1+8」的布局,並逐步走向「N」的布局。
RISC-V架構
RISC-V作為全新的指令集架構,與大多數指令集相比,RISC-V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RISC-V晶片和軟體而不必支付給任何公司專利費。
正是基於其這一特點,國內成立了大量基於RISC-V的聯盟及協會,從而推動RISC-V的發展及應用,而RISC-V也被眾多企業認定為其未來將成為Arm架構的替代者,從而避免Arm的技術封鎖。
但就目前而言,RISC-V在中國的意義更偏向於對抗Arm及X86的壟斷地位,畢竟RISC-V開源的僅僅是指令集架構,如果基於指令集進行處理器的研發,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生態建設
「無生態,無未來」似乎已經成為物聯網企業的口頭禪,但生態的建設並不輕鬆,除了需要自身硬之外,還需讓友商實現盈利。
雖然大部分企業不斷宣稱自己生態建設的成果,但不可置否的是,生態圈中的企業,僅僅是希望能在這一生態中獲取利潤,而非全力付出——正如同小米在2014年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最終均以「分手」告終。但即使如此,小米也通過投資的方式,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態企業鏈,並成為全球為數不多能實現IoT盈利的企業。
此外,大部分企業在生態鏈建設依然以自身為主,第三方企業的加入,只是錦上添花,對企業的發展並不會影響太多。
晶片
晶片有多重要,看看華為就知道——失去晶片供應的華為,Mate40系列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現狀,而在以往,這類事件並不會出現。
為了解決晶片供應問題,國家層面更是給予大量政策優待,希望能快速實現晶片從設計到生產的「一條龍」服務。可惜的是,就目前來說,我國大陸企業尚未掌握頂級技術,即使是中芯國際,其製程也僅達到14nm。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14nm製程是在美國技術的支持下,如要脫離美國技術的支持,中芯國際的晶片製程還得落後幾個階段。
對於晶片而言,我國科技企業的依然道路漫長。
NB-IoT,賺錢嗎?
「今年你掙錢了嗎?」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當前從事NB-IoT模塊銷售企業的常見問題,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NB-IoT的銷售量得到全面提升,但實際獲利則相對較少。
部分企業代表甚至表示,只有上百萬的出貨量,才能實現盈利,而這最為根本的問題是,NB-IoT的銷售,除了模塊成本,同時還需每月提交一定的使用費用,終端用戶對此並不買帳,轉身投入到LoRa的懷抱。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NB-IoT相關企業紛紛「叫苦」,但隨著國家新基建的展開,一旦物聯網產業找到新的落地環境,未來對NB-IoT模塊採購量也將進一步增加——據數據顯示,到2023年,全球NB-IoT的銷售量將達到6.132億臺。
5G基站
在5G之前,所有移動無線通信網絡均由國外企業把控,而5G時代,則是由中國引領——華為研發出全球首個5G基站核心晶片「華為天罡」,同時,基於華為巴龍5000晶片,華為不斷推出「麒麟」等晶片,從而實現各個產業同步5G時代。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我國5G基站建設數量已經超過70萬,但其分布並不均勻,部分二線城市尚未展開相關建設,而5G的用戶依然是C端為主,如何在B端發展,成為運營商當前最大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運營商依然在5G基站建設中不斷投入——就目前而言,先解決數量,再考慮如何「套現」。
太空物聯網
雖然我國大力建設基站及相關配套設備,但放眼全國,基站的覆蓋面積依然過低,哪怕是在繁華的城市中,物聯網設備連結問題依然是難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衛星物聯網」的概念被提出。
全球技術市場諮詢公司ABI Research也曾在2019年宣布,到2024年,將有2400萬個物聯網設備通過衛星連接。
而在今年,我國正在建設的首個衛星物聯網——「行雲工程」進展順利,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並預計在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由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
家居物聯
以往我們談到智能家居,更多的是偏向單品,而如今的智能家居不再討論單品,而是平臺建設——互聯互通已經成為智能家居企業的明確目標,對於智能家居企業來說,如何在短時間內兼容家電企業的標準,誰就可以搶佔先機。
AIoT
AI、IoT「一體化」後,「人工智慧」逐漸向「應用智能」發展。深度學習需要物聯網的傳感器收集,物聯網的系統,也需要靠人工智慧做到正確的辨識、發現異常、預測未來。由此可見,AIoT是接下來的重大發展,而這樣的發展,影響到各行各業,甚至會進行產業顛覆,也就是說,接下來AIoT服務,將在我們身邊大量出現。
戰略合作
戰略合作,從字面以上來看就是出於長期共贏考慮,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深度的合作。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需考慮共同利益,包括長短期的,所謂戰略,就是要從整體出發,考慮相互之間的利益,使整體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這一合作之下,如果沒有共同利益,企業間的合作概率會直線下降,戰略合作將成為一紙空談。
寫在最後
物聯網是一個日益複雜的生態系統,生活中下一代自動化或者新技術都會使物聯網的實現變得更加容易和便捷。而這一改變,也將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發生最為直接的改變,在這一改變中,也將讓我們面臨著科技帶來的壓力和變革。
但不可置否的是,隨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社會架構及國家環境也進行相應的變化,從而更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慣例,正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曉峰所說,在未來的數十年裡,或許科技會取代人們,但科技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人們,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x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