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婚姻悲劇,反抗有效?

2020-12-14 百家號

昨天我們聊了《孔雀東南飛》的藝術成就,今天我們聊聊它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這首詩寫的是東漢末年一個封建家庭的婚姻悲劇。詩中的主人公劉蘭芝與焦仲卿結為夫妻以後,相恩相愛,感情深厚。但焦母不喜歡蘭芝,不管兒子多次求情,強逼仲卿把她遣返娘家,二人分手時,互相盟誓,決不負心。蘭芝回娘家後,趨炎附勢的長兄逼她嫁太守兒子。蘭芝堅貞不屈,投水自盡。仲卿知道後,也上吊而死。《孔雀東南飛》就是通過這一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於愛情和向封建惡勢力進行鬥爭的寧死不屈精神。

劉蘭芝

《孔雀東南飛》這一深刻主題,是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來表現的。 劉蘭芝是作者著力歌頌的正面人物,作品中充滿感情地描寫了她的美麗聰慧、善良勤勞,及其反抗性格的發展與形成。她從小就能織素、裁衣,彈笙姨,誦詩書。嫁到焦家後,更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而且按著封建的禮教教條行事,「事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但這一切仍不能使焦母滿意,就連蘭芝「三日斷五匹」地勤奮勞動,焦母也還是「故嫌遲」。焦母只是出於要行使封建家長的無上權威,就故意挑別兒媳的毛病,並強迫兒子把蘭芝遣歸。蘭芝也正是在這種現實生活面前,促使她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主動向仲卿提出了遺歸要求。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被遣歸是不光彩的事,因此,可以想見,這對蘭芝來說是一個痛苦至深的決定,然而這又分明是對焦母濫施封建家長權威的反抗。作品中還描寫了蘭芝性格的另一面。她忠於愛情,性格溫柔、沉靜,自己雖深陷不幸,極度委屈,但對於丈夫卻仍然一往情深。分別之際,她一一把身邊的衣物整理清楚,頻頻囑咐:「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纏綿徘惻之情,感人至深。起身之前,她嚴妝打扮,「上堂謝阿母」,「卻與小姑別」,內心悲憤,但含而不露,越發使人感到她的深沉堅毅。直到路口分手,與仲卿還訂立了「君當作盤石,妾當作蒲葦」的誓言。作者極力突出蘭芝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正是為了深刻開掘主題,表明蘭芝的倔強反抗完全是封建家長制的淫威逼迫的結果。

蘭芝的反抗性格在回到娘家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她被遺回娘家,照理說應該得到母親和哥哥的同情,但一進家門,就受到母親的一頓指責。利慾薰心的哥哥又擺出封建家長的身份,強逼她改嫁。但是蘭芝堅守信誓,希望「還歸」,再與仲卿破鏡重圓,堅決拒絕了縣令的求親。封建社會中,在婚姻問題上,封建家長所考慮的不是子女的「個人的願望」,而是「家庭的利益」。所以,劉兄為了攀附權門,就用冷酷的言詞強迫蘭芝從婚。蘭芝的希望破滅了,她感到只有以命殉情而別無出路,於是仰頭回答了哥哥的逼嫁,從容不迫地準備著悲劇的到來。最後,在太守家隆重熱烈的迎親時刻,她「舉身赴清池」,終於以死向封建禮教、封建長制進行了決絕的鬥爭。這雖然是一種消極約反抗,但在當時是她唯一可走的道路。這種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使劉蘭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讀者。

焦仲卿是作者歌頌的另一個正面人物,他性格的主要方面也是表現在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鬥爭上。當母親無理地虐待蘭芝時,他態度鮮明地質問:「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了」當母親強要他造歸蘭芝時,他堅決表示:「今若遺此婦,終老不復取屍最後,他在蘭芝的影響下,「自掛東南枝」,也以命殉情了。作者還真實地描繪了他性格中軟弱的一面。他比蘭芝受封建禮教毒害較深,又是個府吏,囚此,比較怯弱馴良,開始曾對母親抱有幻想,後來又想委曲求全。當他和蘭芝約定「黃泉下相見」後,竟然回到家中對母親說出了自己一死的決心,這都不像蘭芝那樣堅決果斷。但隨著幻想的破滅,他終於實踐了自己對蘭芝的誓言,以死殉情,走上了反抗道路。

焦仲卿

焦母和劉兄是封建禮教和宗法勢力的代表。焦母專橫頑固,刁鑽刻薄,可以不擇手段地虐待蘭芝,完全是個惡婆子的形象。劉兄冷酷自私,趨炎附勢,想用自己的親妹妹換取他個人的私利,完全是一個勢利小人的形象。

焦母形象

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在黑暗濃重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作者對於他們的全部同情,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封建主義的意志。千百年來,這兩個形象一直活在人民心中,成了爭取婚姻自由的象徵。

我認為這兩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所想表現的社會現象!

相關焦點

  • 封建社會講究門當戶對,什麼是「門當」,什麼又是「戶對」
    在封建社會時,婚姻甚至交友,不僅僅是看顏值,也不僅僅看興趣相投,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門當戶對。這個說法,造成了很多人間悲劇,最著名的當屬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還有流傳廣泛的牛郎織女、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話傳說。
  • 封建社會傳統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孔子1 家庭中的女性家庭中的女性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稱呼是「賢妻良母」,這是指賢惠的妻子和溫良的母親。孟母三遷樂羊子之妻,孟子之母還有敬姜只是封建社會傳統文化中賢妻良母女性形象的映射,她們的相似之處在於,對她們來說婚姻和家庭就是她們的全部。
  • 婚姻的悲劇在於與優點談戀愛,與缺點生活
    在臨床諮詢中,我接待過最多的就是關於婚姻悲劇的案子。我給無數的產生婚姻悲劇的家庭做過心理諮詢,幫助他們分析、修復和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因此,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絕大多數人的婚姻悲劇在於,與優點談戀愛,與缺點過生活。例如,我有一位來訪者小丹(化名),她拉著剛結婚才三個月的老公來到我的諮詢室。
  • 《苔絲》:一場對命運不公的頑強反抗,一個被信仰拋棄的悲劇人生
    《苔絲》:一場對命運不公的頑強反抗,一個被信仰拋棄的悲劇人生《德伯家的苔絲》首次問世是在1891年的英國插圖報上連載,並於1892年以書的形式出版,在當時被認為是一部重要的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其作者託馬斯·哈代也被評為小說中的莎士比亞。
  • 從梁祝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
    二、同樣的遭到的家族的反對在古代封建社會,女子的婚姻必須徵得家長的同意,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絕對的婚姻道德標準。他們的悲劇矛頭都指向外界的壓力,在外來思想的幹預下,兩對年輕人知能以生命對抗強大的外界力量,以悲劇完成愛情理想。
  • 《隱秘的角落》:張東升人生的悲劇,揭示出婚姻門當戶對的重要性
    到底是什麼樣的恨意可以如此濃烈,讓他一步步踏上不歸路,導致人生的悲劇。這都要從他當初和妻子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說起。一、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最終的結局就是悲劇劇中的角色張東升出身農村,可是他卻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學的數學系,是個數學天才。原本他可以在畢業後繼續讀博,可是他卻為了女友徐靜,放棄了這個大好前程,轉而去了徐靜的老家當了一個上門女婿,做了一名少年宮數學補習老師。
  • 在中國古典小說裡,宋江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悲劇性格形象
    《水滸》作者的偉大成就,不僅在於他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才能再現了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複雜生活,創造了許多不同個性卻富有時代浪漫精神的農民革命英雄形象,而且在於他真實地描繪了這些英雄人物時代的階級的性格特徵(也包含著他們的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
  • 為什麼《平凡的世界》多悲劇?源於路遙愛情婚姻的傷
    由於路遙愛情婚姻中的傷,使得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愛情婚姻多為悲劇。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看法的一種表達,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田曉霞和孫少平心靈相通、兩情相悅,但是天各一方;賀秀蓮為了孫少安的愛,日夜操勞,無條件地給予支持,最終沒有得到應有的幸福;而二流子王滿銀胡逛半生,卻收穫了美好的幸福和溫暖的家,這也許是路遙在給自己另外一種美好的可能。
  • 淺析《平凡的世界》:潤葉和向前的婚姻悲劇,值得反思這幾點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愛情,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幸運女神的青睞,在感情和婚姻的道路上暢通無阻。生活有時就像個愛開玩笑的小孩,總要找些麻煩才肯罷休,愛情和婚姻亦無法逃出這個魔咒。婚姻是戀愛結出的瓜果,順著藤蔓能夠找出地下的根源,那些悲劇,其實都隱藏因果。
  • 重溫《婆婆來了》,當婚姻成為悲劇,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那會還小,不懂人情世故,更加不懂感情和婚姻,只是純粹把它當作一個喜劇。如今再次觀看,發現幽默的同時,也揭露了婚姻中的真相,幸福與不幸福都是有原因的。當婚姻成為悲劇,離不開這三個原因。01沒有在父母的祝福下走入婚姻以前聽過那種勵志的故事,小兩口結婚,女方父母不贊同,於是男人暗暗努力,在事業成功時依舊將妻子視為一切,一心一意為這個家,這把嶽父嶽母感動了,覺得當初反對他們是不對的。這樣的結局真的算是圓滿了,可是現實生活中產生這樣結果的概率能有多大?
  • 《白鹿原》田小娥的悲劇,始於郭舉人的「泡棗子」,終於那個時代
    因此,這樣的男女搭配註定了田小娥悲劇的開始。田小娥嫁到郭舉人家之後,郭舉人每到初一十五都來定點折磨她。甚至用到了泡棗子,這樣非人的虐待。而郭舉人家裡面還有一個正妻,田小娥不管做什麼都會受到她的言語虐待。田小娥雖然是郭舉人的妾室,但是實際生活條件甚至連家裡的僕人都不如。
  • 古希臘悲劇《美狄亞》:男權枷鎖下的女性群相,自由即罪愆
    前言:關於古希臘中的悲劇人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情,歐裡庇得斯作品《美狄亞》中的女主角美狄亞則是古希臘悲劇塑造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一角色,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但神話中的美狄亞是如何在婚姻上、在家庭中展現女性對於自由的追求?歐裡庇得斯又希望通過美狄亞幫助古典時代的希臘女性做什麼樣的控訴?圖 | 高貴又殘忍的美狄亞一、非傳統的美狄亞:為愛瘋狂的殘忍女性美狄亞是古希臘作家歐裡庇得斯的悲劇作品《美狄亞》的主人公。
  • 悲劇背後的美與價值——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悲的源頭,僅僅了解這些是不夠的,接下來我們將從四大悲劇體現的人性的多面性、人文主義胸懷和對人生困境的理解三個方面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進行淺析,了解他們經久不衰的內涵和意義。
  • 中國也有四大悲劇!他們是哪些呢
    而趙氏孤兒的得以保全,終於除奸報仇,則使悲劇在壯烈之中蘊蓄著勝利的希望,表達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因此,全劇迴蕩著一種磅礴的正義精神,形成悲憤而昂揚,慘烈而豪壯的基調,激勵人們樹立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的堅定信念。雜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而品格崇高的悲劇人物形象。
  • 《知否》隱藏的悲劇張大娘子,她的婚姻,比盛老太太還意難平!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裡面,講述了很多女子的婚姻的悲歡,從明蘭祖母輩輩分的幾個老太太,到大娘子那輩,接著到明蘭這個輩分的女孩子們,主題都是始終不離後宅與後宅女子們婚姻家庭的那些事。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
  • 「64歲的林青霞」給所有女人提了醒:「沒有愛的婚姻是一場悲劇」
    說到婚姻,可能大多數人的婚姻是不美好的,有離了結,結了離,就是為了有一個完整溫馨的家庭。但當初的婚姻裡面可能有包括「利益」或「愛情」,而「愛情」是相互的,也是相互磨合的,有不必要的爭吵,所以現在的婚姻更要懂得相互理解。「愛情」,什麼是愛情?
  • 講述:人教版高中語文3個女人的婚姻故事
    焦仲卿做不到捨去老娘搬家,也想過反抗:「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但在封建儒家禮制下,又難以做到。劉蘭芝面對這種無法調和的「婆媳矛盾」,對於「被離婚」也選擇了接受,而且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