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了《孔雀東南飛》的藝術成就,今天我們聊聊它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這首詩寫的是東漢末年一個封建家庭的婚姻悲劇。詩中的主人公劉蘭芝與焦仲卿結為夫妻以後,相恩相愛,感情深厚。但焦母不喜歡蘭芝,不管兒子多次求情,強逼仲卿把她遣返娘家,二人分手時,互相盟誓,決不負心。蘭芝回娘家後,趨炎附勢的長兄逼她嫁太守兒子。蘭芝堅貞不屈,投水自盡。仲卿知道後,也上吊而死。《孔雀東南飛》就是通過這一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於愛情和向封建惡勢力進行鬥爭的寧死不屈精神。
《孔雀東南飛》這一深刻主題,是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來表現的。 劉蘭芝是作者著力歌頌的正面人物,作品中充滿感情地描寫了她的美麗聰慧、善良勤勞,及其反抗性格的發展與形成。她從小就能織素、裁衣,彈笙姨,誦詩書。嫁到焦家後,更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而且按著封建的禮教教條行事,「事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但這一切仍不能使焦母滿意,就連蘭芝「三日斷五匹」地勤奮勞動,焦母也還是「故嫌遲」。焦母只是出於要行使封建家長的無上權威,就故意挑別兒媳的毛病,並強迫兒子把蘭芝遣歸。蘭芝也正是在這種現實生活面前,促使她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主動向仲卿提出了遺歸要求。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被遣歸是不光彩的事,因此,可以想見,這對蘭芝來說是一個痛苦至深的決定,然而這又分明是對焦母濫施封建家長權威的反抗。作品中還描寫了蘭芝性格的另一面。她忠於愛情,性格溫柔、沉靜,自己雖深陷不幸,極度委屈,但對於丈夫卻仍然一往情深。分別之際,她一一把身邊的衣物整理清楚,頻頻囑咐:「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纏綿徘惻之情,感人至深。起身之前,她嚴妝打扮,「上堂謝阿母」,「卻與小姑別」,內心悲憤,但含而不露,越發使人感到她的深沉堅毅。直到路口分手,與仲卿還訂立了「君當作盤石,妾當作蒲葦」的誓言。作者極力突出蘭芝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正是為了深刻開掘主題,表明蘭芝的倔強反抗完全是封建家長制的淫威逼迫的結果。
蘭芝的反抗性格在回到娘家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她被遺回娘家,照理說應該得到母親和哥哥的同情,但一進家門,就受到母親的一頓指責。利慾薰心的哥哥又擺出封建家長的身份,強逼她改嫁。但是蘭芝堅守信誓,希望「還歸」,再與仲卿破鏡重圓,堅決拒絕了縣令的求親。封建社會中,在婚姻問題上,封建家長所考慮的不是子女的「個人的願望」,而是「家庭的利益」。所以,劉兄為了攀附權門,就用冷酷的言詞強迫蘭芝從婚。蘭芝的希望破滅了,她感到只有以命殉情而別無出路,於是仰頭回答了哥哥的逼嫁,從容不迫地準備著悲劇的到來。最後,在太守家隆重熱烈的迎親時刻,她「舉身赴清池」,終於以死向封建禮教、封建長制進行了決絕的鬥爭。這雖然是一種消極約反抗,但在當時是她唯一可走的道路。這種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使劉蘭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讀者。
焦仲卿是作者歌頌的另一個正面人物,他性格的主要方面也是表現在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鬥爭上。當母親無理地虐待蘭芝時,他態度鮮明地質問:「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了」當母親強要他造歸蘭芝時,他堅決表示:「今若遺此婦,終老不復取屍最後,他在蘭芝的影響下,「自掛東南枝」,也以命殉情了。作者還真實地描繪了他性格中軟弱的一面。他比蘭芝受封建禮教毒害較深,又是個府吏,囚此,比較怯弱馴良,開始曾對母親抱有幻想,後來又想委曲求全。當他和蘭芝約定「黃泉下相見」後,竟然回到家中對母親說出了自己一死的決心,這都不像蘭芝那樣堅決果斷。但隨著幻想的破滅,他終於實踐了自己對蘭芝的誓言,以死殉情,走上了反抗道路。
焦母和劉兄是封建禮教和宗法勢力的代表。焦母專橫頑固,刁鑽刻薄,可以不擇手段地虐待蘭芝,完全是個惡婆子的形象。劉兄冷酷自私,趨炎附勢,想用自己的親妹妹換取他個人的私利,完全是一個勢利小人的形象。
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在黑暗濃重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作者對於他們的全部同情,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封建主義的意志。千百年來,這兩個形象一直活在人民心中,成了爭取婚姻自由的象徵。
我認為這兩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所想表現的社會現象!